因为那些洋商人上一次受了气之后,都发誓不再去总理衙门了。奕劻只能将他们请到了自己的府上。
比起翁同龢的强硬跟不屑一顾,奕劻对洋人的态度则是截然相反,以礼相待,甚至用恭顺来形容都不为过。
奕劻举着酒杯对众人笑笑说:“各位大人不辞辛苦,来到寒舍,跟本王一起商议借款的事情,中日和谈条约上,我大清要赐予日本两亿两白银,作为抚恤金,让日本国去安抚那些阵亡的将士,足以见我大清恩威浩荡……”一旁的翻译官急忙翻译着。
底下的商人不耐其烦地说:“王爷,我们都是商人,到这里来是谈生意的,我们对国家之间的表面功夫毫无兴趣,您就直入主题吧。”
奕劻尴尬了笑了下说,抱拳说:“既然如此,本王也就开门见山地说了。我大清刚刚经历战争,目前财政上捉襟见肘,急需一笔庞大的资金应急,分五年还清,望各位雪中送炭。”
洋人:“请问贵国愿意给多少的月利息?”
奕劻:“月利息嘛……翁中堂之前说是五厘……但本王愿意出六厘。”
底下的洋人一听这话就开始躁动不安了。
奕劻:“各位稍安勿躁,听本王说,六厘不少了,你们给别人放贷,不也差不多这个数?何况我大清借的还是巨款。”
英国人:“请问贵国朝廷要拿什么作抵押?”
奕劻:“海关关税。”
法国人:“据说贵国的海关关税一年也不超过一千万两白银,如果仅仅是用海关关税作抵押的话,那么我们这一年内也只能借一千万两白银了。”
奕劻:“一千万两是绝对不够了,我们至少需要五千万两白银,才能将这一年应付过去。”
美国人:“没这道理啊,没有足够的资产作抵押,我们是绝对不会答应借钱给你们的,你们要是没钱还怎么办?这样的商业风险,我们可担当不起。”
奕劻有点着急了,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要不然……提一下月利息也是可以的嘛。你们说个数吧。”
在场的洋人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那名英国人。只见他站起来说:“如果只用海关税作抵押的话,抵押资产不足额,按照银行的惯例,是需要加利息的;
在下已经算好了,这一次,贵国需要承担的月利息是1.5%,按照你们的话说,就是十五厘。”
奕劻大惊失色,猛地站起身来,大喊道:“什么!十五厘!你们这是要榨干我们大清的血吗!”
英国人:“亲王阁下,这是目前市场的行情价,巨大的风险需要高额的收益来弥补,你们只有承担1.5%的月利息,才能让风险与收益持平,你们朝廷有朝廷的规矩,金融界也有自己的规矩。”
奕劻的额头上不断冒着汗珠,他找来会算账的下属,“你来帮本王算一算,按照他们说的月利息十五厘,借五千万两白银,借五年,一共需要还多少利息钱。”
那名算账的管家用算盘敲打了下,“回王爷,每月需要还利息钱75万两白银,五年一共需要还4500万两白银。”
奕劻听完之后,僵直地坐到了椅子上,长大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什么……竟然要四千五百万两白银,你们这是要我大清的命啊……”
英国人:“没办法,王爷,这就是市场价。”
奕劻:“不行不行!利息盘剥太严重了……你们简直就是勒索!这样的利息钱,我大清绝对担负不起。”他焦急地在人行道上走来走去,又停下来喘着粗气,拍拍手掌说:“你们就不能再便宜一点吗!”
一众洋人面面相觑,那名英国人心领神会地站起身来说:“我们十分同情贵国的遭遇,也同情中国人正在经受的磨难……这样吧,我们愿意将月利息降到十二厘,望贵国朝廷采纳。”
奕劻又对着那算账的说:“快!帮本王算算,月利息十二厘,利息钱是多少!”
管家:“回王爷,月利息钱一个月是60万两,五年一共需要还3600万两。”
奕劻心急如焚地说:“三千六百万两!不行!还是太多了!我大清的子民绝对担负不起这样的利息钱!你们就再降一降吧!”
英国人:“不行,这已经是我们的底线了。”
奕劻:“不行!这样的借款合同,我不能跟你们签!”
没想到,那群洋人刷刷地全站起来了。
英国人:“既然贵国朝廷还没有做好达成这笔生意的打算,那我们只能改日再谈了。”
说完之后,他们象征性地鞠躬,然后自顾自地离开了。
奕劻原本还想挽留,但是见他们那一副盛气凌人、落井下石的嘴脸,异常愤慨地用脚踢着他们刚刚坐过的椅子,怒喊到:“我去—你大爷!洋鬼子,你们会有报应的!”
~~~~~~~
李鸿章正躺在摇椅上悠哉地品着茶,仆人来报:“大人,庆王爷来了,您是见还是不见。”
李鸿章一听,端坐起身子来,“庆王爷怎么来了。”思索了片刻后,他又预料到了其中的猫腻,随即便露出了难以捉摸的笑来。
仆人:“中堂大人,您是见还是不见?您要是不见,我这就去跟王爷说您卧病不起,反正咱们这些天,都是拿这些借口打发掉那些访客的。”
李鸿章:“见,当然要见。这时候倒想起我李鸿章来了,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啊,不见一见他那狼狈的样子,真就可惜了这样的大好时机了。反正老夫正闲的无聊,正好找一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