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和与战之争

底下的一众大臣都习惯性地将眼神调往载洸身上,心里已经准备看他的表演了,没想到载洸一反常态,并没有像往日那般地活跃,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听着。原本应该活跃在戏台上的主角,摇身一变却当起了“吃瓜群众”,这让其他人一时间适应不过来。

光绪见没人说话,咳了几嗓子,底下的大臣们这才回过神来。

荣禄:“皇上,日本人的意思不难揣摩,他们请和失败,在撤退过程中被我军击溃,在直隶损兵折将,丢了尊严,即便是他们也有求和的意愿,但是碍于面子,也不会太主动,现在我们应该主动一些,派去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议和。”

翁同龢:“我们在直隶打了一场大胜仗,大大地挫败了日军的锐气,现在我军兵锋正盛,而贼寇则是强弩之末,奄奄一息。日本人焉敢再提这般无礼要求,我大清万不能接受,和谈地点必须订在我大清的国土上,按照我大清的礼制来。”

奕劻:“只要能和谈停战,什么都成,至于和谈地地点定在哪儿,那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翁同龢:“怎么就无关紧要了?这关系到谁是主谁是次,谁是胜者谁是败者的问题,我们要是专门派人去日本寻求和谈,这不等同于告诉全天下人,我们就是战败国,才去跟倭寇乞和的吗?”

奕劻:‘之前和谈,也是我们主动派和谈大臣去日本的啊。’

翁同龢:“此一时彼一时,当时日本人来势汹汹、攻我不备,我军准备不足,被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节节败退。现在在日本人经直隶一战,元气大伤,我大清与日本已然是攻守易型,现在日本人已经落于下风,败军之将,还敢跟我们谈什么条件!”

荣禄:“那要是日本人不答应,继续跟咱们死缠烂打怎么办?”

翁同龢:“那就跟他们打!还怕他们小日本不成?我们能在直隶打赢他们,同样也能在盛京打赢他们,收复辽东,将他们彻底赶出我大清领土!”

奕劻冷笑了一声说:“翁师傅口气倒不小,好似这北京保卫战是您老打赢一样。”

翁同龢:“只要给老夫兵马指挥权,照样能上阵杀敌!”

荣禄:“皇上,要是我们不主动些,议和之事便遥遥无期,再这么拖下去,就怕将我大清国力拖垮。”

翁同龢:“倭寇想打,那咱们就跟他打!打到他们自愿请降为止。”

对于光绪而言,他当然更想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而且是在自己英明神武的领导下完成,“能将日本人彻底打败,那当然再好不过了。可问题是,要是这场战再继续打下去,咱们能打赢吗?”

翁同龢:‘日本弹丸小国,焉能与我大清长期对抗。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定优势,但是论打持久战,日寇一定不是我们的对手,将士们的士气正盛,打过去,一定能横扫千军如卷席,令敌军望风而降。我大清必胜!’

奕劻:“还想着打仗啊?这仗又不是耍耍嘴皮就能打赢的,不要忘了,前段日子,我们连北京城都差点丢了。”

眼看双方各执己见,水火不容,原本在一旁干着急的孙毓文也想当一次‘救火队长’,但抬头望了望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是善茬,没有一个是自己惹得起的主。为了继续达到既压制住火焰、又‘不粘锅’的目的,也只能另辟蹊径、“抛砖引玉”了。

孙毓文:“此事干系重大,应当慎重考虑才是。李中堂与醇王爷是久经沙场之人,熟悉前线战事,了解日军实力,也懂倭寇国情跟国际形势,皇上不妨让这二位各抒己见,好让分析其中利弊再做定夺。”

光绪:“李鸿章,你说说看,这战要是再打下去,我们能赢吗?”

李鸿章:“回皇上,依臣之见,日本虽然在直隶一战伤了元气,然整体实力仍然在我军之上,战争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我军不一定能打赢,还请皇上慎重。”

光绪站起身来,露出了些许惊讶的神色,‘真的就没有取胜的希望吗?朕原本还以为,我们在直隶打了一场这么漂亮的战,再继续打下去,只要再付出些许伤亡跟钱财的代价,就能将日本人彻底赶出我们的国土呢。’

李鸿章:“日本人这次渡海作战,进攻北京,妄图毕其功于一役,这样也导致后勤不济,实际上犯了兵家大忌。如果战场是在辽东—朝鲜一带,日军的补给情况则要好许多,要想再复制直隶大捷这样的奇迹,除非……”

光绪:“除非什么?”

李鸿章:“除非让醇王爷继续挂帅征战,才有可能取胜。”

众人都将目光转向了载洸。载洸只是笑了笑说:“李中堂,您也太看得起我了,直隶大捷,全然是因为底下的将士骁勇善战、奋不顾身,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日本人翻不起什么风浪,我不过是添砖加瓦罢了。”

孙毓文:“醇王爷过谦了,正是因为有醇王爷这样智勇双全、深受军民爱戴的统帅在,底下将士才万众一心,除非醇王爷挂帅,否则我军难求一胜啊……”

孙毓文抬起头来的时候,发现周围其他几位大臣都投来了不友善的目光,再看看上面的光绪,表情更加难看,随即改口道:“当然,最主要还是皇上您高瞻远瞩、统御有方,醇王爷跟前方将士才能打胜仗。”

李鸿章:“皇上,这一场战,确实是大大打击了日军,使得日本人在短时间内无法再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但是我大清国也不好受,眼下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继续休养生息。

现在还是应该尽量争取和平才是,实在不宜再打战了,日本人既然有和谈的意愿,我们何不顺水推舟,顺了他们,派遣使臣前去议和呢?至于和谈的地点究竟选在哪里,是在本土还是在日本,只要不影响和谈进程,都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