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回敬的新年礼物

乃木希典:“第一师的勇士们!你们好好回想一下,从开战至今,我们在支那人的手下,失败了多少次了!支那人在我们第一师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耻辱的印记!不打败他们,我们永远都得带着这份耻辱活下去!

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光荣的战死!现在,我要你们顶着敌人的枪炮,一往无前,攻下敌人的山头阵地,一雪前耻!扬我军威!”

士兵:“一雪前耻!扬我军威!”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乃木希典再次驱使着他那群不惧死亡的士兵,朝中方阵地发起了无畏冲锋,一排排的士兵在冲锋的道路上,接连倒下。

他们居下往山头阵地仰冲,面对中方守军的枪炮,面对这座坚固的要塞,他们就像一茬茬稻草一般,疯狂地涌向敌人摆好的镰刀,自动被死神收割了灵魂。

留下的冰冷躯壳,则拼接成为了后方友军往山头阵地攀爬的阶梯。

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是人与钢铁、燃烧着的石油、炸药和尸臭的斗争。

日本人的死尸十分难看,因为他们的皮肤变成了绿色,显出一种极不自然的样子。日军昼夜不停地强攻,连收尸的时间都没有,许多尸体甚至被己方的炮弹反复地轰炸,没有一具死尸是完整的,在炮弹弹片和破碎枪刀的堆积中,到处夹着零碎的肢体和骷髅。

活着的人还在跟死去的人争夺生存空间,日本的士兵们在阵地上竟然难找到一处空地立足,只能一路上踩着战友的尸体往上爬。

还能呼吸的人,虽然肉体上还活着,但是精神却如死一般地沉寂,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当冲杀声喊起的时候,他们只能忘记自我,忘记思考,甚至忘记自己还是个活着的人,然后撕心裂肺地吼叫,朝前舍命冲杀过去,只为了践行日本帝国统治者所谓的荣耀跟使命

——那些本就充满虚无与荒诞的东西。

这是明治维新送给日本庶民的“礼物”,然而撕开表面那层光鲜亮丽的包装,充斥其中的,也不过是肮脏的欲望、野心与罪恶罢了,前线日本的士兵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本土的庶民则承担着繁重的税务,以维持这台战争机器的运转。

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来为那些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买单。

~~~~~~

经过几个日夜不计代价的死亡冲锋,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之后,日军终于攻下了那座令他们吃尽苦头的旅顺要赛桥头堡,当士兵站在老虎沟上的堡垒时,他们欣喜若狂,手舞足蹈,似乎已经把曾经挫败自己的敌人狠狠地踩在脚下了,胜利让他们忘记了这几日血战带来的痛苦,这突如其来的喜悦让他们变得几近癫狂。

许多士兵跪在地上,仰望的天空大吼大叫,许多士兵自觉地聚在一起,朝东面日本本土的方向敬军礼,大喊一声:“大日本帝国万岁!天皇陛下万岁!”

旗手迫不及待地将那面日本军旗插到了阵地的制高点上,有些士兵则聚集到了炮台周边,那里有中国守军在撤退途中无法搬运走的重武器,他们争先恐后地站到炮台上,抚摸着12英寸阿姆斯特朗超级重炮,忘我地鉴赏着这代表光辉与荣耀的战利品。

仿佛这一刻,他们已经可以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屹立在这片东方大陆上了。而他们此时还没有意识,他们将会为自己这片刻的懈怠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

很快,一名联队队长便走到了他们面前,朝他们大声吼道:“你们在干什么!现在是庆祝胜利的时候吗?快点仔细地搜查一下占领地,看看还有没有潜伏的人!”

士兵开始变得警戒了起来,东张西望地检查着各个角落,沉寂下来后,有些听觉敏锐的士兵,开始听到一种奇怪的“滋滋”声响,正当他们准备向上级报告时,有个士兵不小心绊到了一块凸起的砖块,踢开一看,地下竟然是被凿空的地洞,他好奇地探进头去,眼前的这一幕吓得他说不出话来。

一旁的友军见状,诧异地说道:“怎么了?大惊小怪的。”当他的视线也往里面望去的时候,脸上便慢慢涨起了惊恐,他的瞳孔里倒映着一丝丝微小却致命的火花,随即大喊道:“炸弹!是炸弹!快撤退!撤退……”

很快,他的喊叫声便被一阵阵剧烈的爆炸声给隐没了,他们的躯体被炸成了碎片,跟这片碎石瓦砾焦土融为了一体。

~~~~~~

第二天,在工兵们排查过三遍、确认再也没有潜在威胁的时候,大山岩才率领一众军官,登上了老虎沟堡垒,事实上,建筑的地基已经被连根拔起,成了破败不堪的废墟了。中国守军撤走的时候,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军事“遗产”。

大山岩望着眼前耸立的墓碑,底下就地埋葬着命陨沙场的日本士兵,密密麻麻的,跟新长出来的小树林一般。

大山岩:“这是用无数士兵的生命,才换来的胜利,各位,恶战还远远没有结束,大家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利,就忘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威胁了,敌军主帅载洸,是不会束手就擒的,更艰险的征程还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乃木希典:“我等必会谨遵司令阁下的教诲!愈战愈勇!直至将旅顺彻底攻克!”

虽然他们离胜利又近了一步,但是在这么惨重的伤亡代价面前,一众日军军官也笑不出来。大山岩望着神情肃穆的军官,却淡然一笑说:“没有想到,狡猾的敌军竟然会在撤退之前,给我们备了这样一份新年礼物。

真是受宠若惊啊,敌人竟然这么热情好客,我们作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不能失了礼数啊,接下来,咱们也得好好回礼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