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四章 战时管理政策

一些有文化、有名望的人,都被载洸拉拢过来,一起推行这个“战时管理政策”的实施。

菜市口是最热闹的地方,人也聚得最多,杨举人站在那告示的面前,对着众人说道:“父老乡亲们——父老乡亲们——肃静——肃静,听老朽一言。

这个所谓的‘战时管理政策’呢,就是让大家把手头上所有能用的东西,包括房屋、粮食,以及多余的衣料棉布,都上交给朝廷,让军队来统一调度,统一分配……”

话刚说到一半,就有人开始焦躁不安了,“这粮食都叫了上去,那我们吃什么呀!不是要饿死街头了吗?”

“连住的房子都交上去,那我们不是要睡大街吗?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这跟乞丐有什么区别?”

“军队这不是要明抢吗?进城之前不是说好了吗?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占百姓一砖一瓦,怎么这会又干起强盗的活来了!”

“我们不干!打死我们也不干!”

这时,一个军官站出来,朝人群大吼了一声:“肃静!听这位杨大伯讲完!都不准插嘴!”

众人看了看他手里铮亮的步枪,都心生畏惧,不敢乱插话了。

那个杨举人接着说道:“乡亲们呐,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的,朝廷实施这个‘战时管理政策’呢,不是为了跟大家抢吃的抢住的,恰恰是为了保护大家啊。

现在军队遇到了些许困难,前方的将士缺衣少食,到旅顺躲避战乱的难民呢,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作为旅顺人,我们这时候站出来伸出援手,不仅是站出来帮助军队抗击倭寇,保护咱们的性命与家产,更是为了尽地主之谊啊。

大家伙放心,只要你们配合朝廷‘战事管理政策’的实施,今后,你们的衣食住行,就都归旅顺临时政府统一负责了。我们仁义宽厚的醇亲王,一定不会让大家受委屈的。”

一位妇女说:“杨举人,您这话说的倒是好听,但是这事要是真得办起来,可就没那么麻溜了。我们这手头上,本来有四个窝窝头,可以吃四天,现在要是上交给朝廷,朝廷分给四个人吃,我们不就只能吃一天了吗?

您是文化人,这个道理不可能不明白,我们也不是傻子,随随便便,被你这么一通忽悠,就把吃的住的全都交上去。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的,两个老人还有五个孩子,全都仰仗着家里那点口粮过活,如果都交上去了,将来要是粮食都吃完了,朝廷不管我们了,你让我们找谁说理去?您这不就是要逼死我们吗?”

杨举人笑了笑说:“父老乡亲们莫慌!醇亲王说了要对大家的安全与生命负责,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王爷这样子做,可不是逼你们呐,恰恰是为了救你们呐。我知道,你们当中啊,有好多人,家的的米缸都快见底了,还在那里苦撑着,就等着日本人什么时候能滚出去,解除封锁。

但是依我看呐,倭寇现在是愈发猖獗,一时半会,咱们这个封锁还解除不了,大家既不能出海捕捞,也没办法找人换粮食,这春天还没有到,也种不了庄稼,大家要怎么办啊?

难道等着家里的粮食吃完,活活饿死吗?醇亲王可真是仁义啊,愿意出来帮助大家,你们怎么还不领情呢?”

又有人说了:“别人家没吃的了,可是我们家还有几袋米呢!我又饿不死。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你们去参加那个‘战时管理政策’就得了,我们家就不参与了。”

杨举人:“不行!这个政策每个人都得参与!你们不要以为你们家里有吃的,有住的,就能恃无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迂腐之见!

你们好好想想吧,我们没吃的,那日本人远道而来,跋山涉水,他们更缺吃的,要是前线将士们没吃的,打了败仗,日本人进城了,你们家里的粮食还有吗?

再说了,我们即便不说日本人的事情,就拿我们这个镇子的人来说,要是街坊邻居都没吃的了,就会被逼上梁山,去偷,去抢,到时候,你们家恐怕连地上的砖,天上的瓦,都要被人给掀了!

乡亲们呐,战乱时期,我们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相信朝廷,相信新军,相信我们的醇亲王,我们才有活路啊,要是为了一己之私,到头来,我们谁也活不了。老朽话都说到这儿了,各中利害,你们自个得拎清啊!”

杨举人说完,场下好些个人都陷入了犹豫、沉思、窃窃私语。

“好!我们这就回家去,把家里有用的东西都交给新军,把屋子都腾出了给朝廷征用!我们要加入‘战时管理政策’!响应国家号召!”

杨举人开心地笑了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乡亲们回去别忘了奔走相告,号召身边的左邻右舍一起加进来,咱们今后,就是铁打的自己人了!”

很快,聚众的人群就走了一半,那些走掉的人,都是家里贫穷、没有积蓄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刚好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而留下来的那一半,则是家底稍微殷实一点的人,这时候,让他们把家里仅有的一些口粮上交上去,吃饭问题就没有着落了,如果响应这个政策,对于他们来说则是风险极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