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讨要粮食

听见叫声她疑惑转头,入目是气喘吁吁赶来的崔彤,她站在对面,喘着粗气道,“我有话想跟你说。”

她来意不难猜到,叶穗挺喜欢这姑娘,也不想跟她闹太难看。

伸手帮她整理了下衣服,“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是有些事错过就是错过了,我们都要接受懦弱带来的后果。”

几句话将其她堵住。

见人姑娘低头一副懊恼模样,叶穗也觉得话说太重,“赏个脸,请你吃糖葫芦?”

小姑娘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听有糖葫芦,她瞬间忘了来意,把可怜的表哥抛到九霄云外。

叶穗遗憾地看了眼取粮条子,估计今天没机会了,小心翼翼收起宝贝,带客人回了家。

跟闺女年岁相当的同龄人登门,李红英还是挺开心,这就证明孩子终于有朋友了。

听说大家想吃糖葫芦,二话不说端出来一簸箕山楂,满足她们要求。

这些山楂还是前段时间收白菜萝卜,村里人给的。

这年头城里山楂少,农村白糖少,加上手艺还不到位,糖葫芦可稀罕了。

但在叶穗他们这个年龄段,做糖葫芦的这个过程,远比吃要来得痛快。

挑选出个大饱满,颜色漂亮的山楂,清洗擦干,李红英再拎出炉子,铁锅熬糖。

熬汤也挺讲究,糖跟水比例二比一,刚开始大火熬,颜色焦黄时要开中火,这个过程慢慢熬,等泡泡变得密集,保持半分钟的火候。

等到泡泡又大又小非常绵的时候,才可以试糖。

几人等了好些时候,等到她妈点头示意可以了。

胡玉州还有隔壁马婶子家的小孩儿,争先恐后,拿着串好的山楂在小火里裹糖。

他们没经验,糖衣不是过厚就是太薄,要不滴到地上衣服上。

换成别人,早该训斥孩子们调皮捣乱,可李红英没有,她坐在角落,嘴角含笑温柔盯着他们玩闹。

…………

短暂修整后,她投入了任务艰巨的取粮工作,一大早收拾利索,跟杜三打听着到了清水县粮站。

因为本地处在华北平原。

算得上是粮产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的时代背景下,头四年市革委会决定在清水县原有的基础上,再建造一个粮站。

粮站是基层民生部门,既肩负着收购农民交公粮的任务,又要日常供应,事业机关单位吃商品粮,城镇户口的粮油。

还要为国家储存预防自然灾害的粮食。

因为是“旱涝保收”的国营企业单位,是寻常老百姓眼中特别神圣的地方。

谁能去这里面上班,那可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儿。

叶穗听着杜三的解释,对此有了大致了解。

从市里骑车过来,足足有两个小时,因为储备粮是重要的民生跟战略物资,粮库的选址必须保证粮食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能方便及时的运输。

所以粮站一般会选择在靠近水路、港口、公路出口、陆路交通便利的位置。

天冷,湖面上的水全都结成冰,湖畔两侧整齐排列两行柳树,一半树条垂在湖水中被冻住,一半垂在岸堤上。

地域开阔,视线极好。

秋天过去了,农村双抢结束,秋征工作已经完成。

这会粮站门口最是安静。

估计是看见有陌生人在外徘徊。

有人大声呵斥,“粮库重地,不是你们小年轻谈情说爱的地方,快走快走!”

叶穗没纠正他的话,笑眯眯拿条子上前,隔着一道铁门跟他说好话,“叔叔,我们是从市粮局来的,过来找你们站长有些事儿,麻烦您开开门。”

男人不识字,隔着门看了半天。

后来还是看在那鲜红的印章面上,才放他们进来。

跟外面所有单位不同,粮站是六月天的西瓜红到边,粮食系统的职工待遇好,而且还有油水可沾。

粮站职工占着行业的优势,吃的红光满面,容光焕发。

要说唯一跟眼下情况格格不入的,就是在那摆弄温度计的一个瘦巴的老头。

得知二人要来找站长,开门的男人手指顺势一指,“诺,就在那!”

男人看见叶穗穿的洋气,胸口还挂着一枚闪闪发亮党徽的叶穗,拍拍手上的土,示意她跟着进来。

五十来平的办公室,一片空旷,除了伟人像还有两张办公桌椅,再无其他,当他听见二人来意,严肃脸庞上浮出一抹不赞同,“不行!”

“咋不行啊!”

杜三沉不住气忍不住反问。

“你这条子我一个月最少见两三回,现在什么情况,你我心知肚明,市里粮食短缺,西南那边又不太平,说打仗就要打仗,你说我批给你们粮食。

别人有样学样,全来给我要粮食咋办。

年轻人不要过于计较自己得失,得为集体考虑!”

一席话堵得二人哑口无言,怪不得刘主任给开条子时那么开心,感情他早就知道自己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站长同志,你忧国忧民的心情我也理解,但我能拿到条子,证明我是有了贡献后,市里才给予我这个奖励。

您总不能拿别人跟我混为一谈。

要都像您这样,光奉献了没奖励,那日后谁还愿意卖命,群众积极性怎么调动得起来。

您说对吧?”

叶穗开口后,杜三赶紧附和,“上次要不是她,几千斤的花生大豆,就全都流入到黑市了。

就看在这个份上,你们也该批给我们粮食吧?”

二人一唱一和,句句在理,跟先前的那些上来就给烟给钱,试图买通他的人要难缠得多。

偏偏那女同志,把条子拍在他面前,一脸你不给我,我就不走的混混样,更令人头疼。

窗户、门口堆集了不少看热闹的员工。

大家都在好奇这个软硬不吃的粮站站长,咋得打发走有理有据的讨粮人。

老人思忖片刻,眉头舒展,“这样吧,条子上批的数量跟种类,我不能提供给你,但是有些碎粮数量不少,你把那个拿走行吧?”

每年在秋征时,生产队缴上的粮食会有很多泼洒的碎谷细米,一个又一个的队伍稍微撒出来些。

积攒下来的,就不是少数。

这些碎谷碎米,粮站的职工会特意扫起来,储存起来。

这就是他们嘴里的‘下脚料’。

一整个征粮季下来,他们也能轻松收集到一两千斤。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麦麸跟米糠,这些数量更多,他们粮站靠这些养了七八头膘肥体壮的猪,就等过年时杀猪,给职工当福利呢。

“怎么样,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