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颁发戏精奖杯

每天都能听到那破屋里哭天抢地的,听着好吓人。

娟红,你当年不就是嫁给了莫老三吗?

那老太婆就是你的婆婆吧!”

所谓的保管室,其实就是曾经吃大锅饭时,村里用来放粮食的房子。

后来,土地包产到户之后,那房子就成了空房,年久失修就成了危房。

莫悠竹愣了好半晌,她的记忆中老太婆生命力顽强得很。

她自己都挂了,老太婆还活得好好的,从来没有听说她与人打架摔断腿这种事。

难道是她改变了自己和妈妈的命运之后,起的蝴蝶效应?

吴娟红也愣住了,好半晌才道,“算起来她确实是我的婆婆娘,但我恐怕也没办法去伺候她。”

那村民是一副极为理解的表情,“这十里八乡哪个不晓得,莫老三去了之后,那老太婆欺负你们娘俩。

不伺候她完全说得过去。

不过还是得提醒你,今年你们别回岩口村去,免得被莫家那些不要脸的抓到要钱。”

莫家的臭名声,已经传到了十里八乡,都知道他们欺负孤儿寡母,贪墨死人钱,追着孤儿寡母想霸占她们得到的遗产。

其中当然有莫悠竹的手笔。

“谢谢了,汪二哥。”吴娟红知道他是好心,感激地点了点头。

汪二哥呵呵一笑,脸又红了,“不用谢!再见了娟红。”

“再见!”

等汪二哥离开了之后,为两位老人扫墓的进程也接近了尾声,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山下走。

二舅妈突然说道,“三妹,这些年来你咋就没有想着再找个男人呢?我看啊!你这条件,肯定能找到一个好的。

刚才看到汪老二,我突然觉得你与他好像还挺合适的。”

“二嫂,你在说啥?”吴娟红的眉已经拧了起来,不想开这样的玩笑。

二舅妈还以为吴娟红是不好意思了,“哎哟!你别不好意思。

汪老二去年死了婆娘,娃儿已经二十出头了,已经不用他操心了。

他们家又不算穷,长得也还可以,我觉得合适极了。

其实去年我就想做媒来着,是你二哥阻止了,说什么别搞些麻烦事。

现在既然都聚在一块儿了,把这件事定了,岂不是好事一桩?

他爸,他大伯,你们觉得呢?”

两个舅舅对视了一眼,再看吴娟红,大舅先开口。

“三妹,汪老二确实还算不错,他现在是村干部,算是村里的能干人。

好些人都在给他做媒,但一般女人他看不上,你这样的,他应该可以看上眼。”

这个舅舅还真神奇,八字还没有一撇呢!就把自己的妹妹往土里压。

什么叫他应该可以看得上眼,难道被那老男人看上眼,还是一件光荣的事不成?

莫悠竹没忍住翻了一个大白眼,“我妈肯定看不上他,你们少打她的主意。”

吴娟红也忙说,“我这一辈子没打算再找男人了,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女儿培养成才,谢谢你们的好意。”

“哎哟!三妹,你有没有想过,将来悠悠是要找男人结婚的,到时候你就成孤寡老人了。

有个男人知冷知热的多好啊!”二舅妈把嗓门拉得极高,就好像在吵架似的。

转而又训斥起莫悠竹来。

“悠悠,你这就不对了,你咋能那么自私呢?

今后你又不可能天天陪着你妈生活,她老了之后身边没个人多孤单啊!”

莫悠竹就呵呵了!这些亲戚是几个意思?难道还想用寡妇妹妹赚一笔彩礼不成?

“都别说了。”吴娟红难得发了火,“我不想找就是不想找,你们还能强迫我不成?”

舅舅和舅妈们不敢吱声了。

.....

下了山之后,莫悠竹三人本打算就这样离开,舅舅们却非要留几人吃了午饭再走。

他们确实有点饿了,所以又跟着回了吴家。

这里可不比城里,到了饭点没有吃饭,就只能饿着了。

一个小时之后,两个能干的舅妈就弄了好几桌菜,虽然都很粗糙,但闻着却特别香。

烹饪条件很简陋,胜在食材新鲜。

吴家济济一堂,坐了三桌人。

舅舅和舅妈们都是特别能生的。

大舅家三儿三女,二舅家四儿两女,还不包括中途夭折了的。

吃饭时,大舅本来还高高兴兴的,但说到已经去世的父母时,又开始抹眼泪。

莫悠竹见了,很想给他颁发一个戏精奖杯。

“如果爹娘还在的话,现在就是儿孙满堂了,可惜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

爹常说,兄妹之间一定要相互扶持。

过得富裕的一定要帮衬过得穷困的,不要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利益而闹矛盾。

他老人家的教导,我一直记在心里呢!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兄妹仨从来没有闹过矛盾,一直在相互扶持。

我觉得我算是问心无愧了。”

吴家的两个兄弟关系确实不错,从来没有看到他们红过脸。

有点事时,都是两兄弟相互帮衬着。

但他所说的姊妹之间的相互扶持,却并不包括他们的妹妹。

转而,大舅看向了吴娟红,眼里满是歉意与心疼。

“三妹,这些年来,我们并不是不想帮你,而是我们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

养一大群娃儿,可不是容易的事。”

“嗯!我理解。”吴娟红微点了一下头,理解是理解,只是心却寒了。

她啥时候需要他们帮助了?就算男人死了,她也能养活女儿和她自己。

但亲哥哥们却嫌弃她是一个寡妇,说她晦气。

这就是兄妹之间的相互扶持应该有的态度吗?

大舅迟疑了一瞬,扫视了一圈又道,“三妹,我看你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京城那边应该很容易找工作吧!

你的侄儿侄女们读的书都不多,让他们自己去城里讨生活,恐怕就只能干点苦力了。

挣不到钱不说,还有可能丢了性命。

让他们跟着你们过去,也有个歇脚的地方。

找工作的事儿,你也帮他们看看,万不可找那些黑心的老板,干了活儿不给钱。”

改革开放这些年,已经有一批农民工去城里讨生活了,但真正能混出个人样的,却只是凤毛麟角而已。

那个年代,劳动制度还不算健全,好些人打一年的工,拿不到工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就近的村子,就有村民去城里务工,发生了那样的事。

舅舅们的儿女们也想去城里混一混,但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他们,却是两眼一抹黑。

不知道去哪个城市好,害怕被骗,又害怕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