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书坊现如今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唐第一。
单单是在长安城,就有十几家店面。
可以说是一举垄断了长安城刊印售卖书册的买卖。
而关中之地,多数城镇也是这样的景象。
但是就在前几日,四海书坊突然有了新的动作,雇佣了不少市面上的小商小贩,开始下沉售卖一些无关紧要的书籍。
这一做法,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街道上摆摊售卖书册的摊位多了不少。
不仅仅将一部分私下偷偷售卖刊印书册的小商小贩挤走,也进一步扩大了四海书坊的买卖。
只是今天一早,这些依靠四海书坊低价书册的小商贩们,却齐齐接到了新的任务。
那就是售卖报纸!
这报纸众人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知道这玩意儿三到四天刊印一次,名为长安时报。
而且每一次刊印的长安时报,上面的内容都不一样。
据说上面记录的是朝堂上最近这段时间的政务解读。
更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以及时文秘趣。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但四海书坊有交代,只需要带走售卖,一份十个铜板,其中商贩可以抽取三个铜板。
并且商贩们也不用掏取定金,因此这买卖并没有拒绝,反倒是不少人打
算多拿一些。
毕竟是个时兴的玩意儿,四海书坊也从不做亏本的买卖,多赚钱的东西谁不喜欢?
因此今天一大早,商市上便有人小摊小贩开始将样品报纸挂起来,开始售卖。
一身粗布素衣的马周,一大早自府中走出来,便打算来这早市逛逛。
武德年间,马周补授博州助教,也算是勉强入了品级,但是因为喝酒被上官多次批评,马周便辞官来到长安城。
当时恰逢玄武门之变,马周无奈只好留在长安城。
最终兜兜转转,拜入了中郎将常何的府上。
这几年朝堂上风云变幻,常何有时候自顾不暇,答应给马周引荐的事情也一直耽误,但马周却并未因此而记恨常何。
而是一心一意的辅佐常何。
其中原由也很是简单,这常何早年是瓦岗起义的武将,读书不多,但是对于马周这个读书人却极为敬重。
马周一时半会儿没有入朝为官的打算,索性就打算留在常何身边辅佐几年。
今天一早常何离府上朝,马周没什么事情做,便打算来这早市逛逛。
哪知道这边刚刚来到早市,就被不少小摊贩摊子边上贴着的样品报纸吸引住了目光。
站在跟前看了一眼,马周看着那当头的‘长安时报’四个大
字,总觉得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但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
于是索性开始看那报纸上的内容。
第一面内容不多,是对朝廷邸报的刊印,这东西马周相当熟悉,每天都看不少。
甚至于有些时候,这常何的奏疏都是他写的。
真正让马周感兴趣的是,这报纸上的内容排版清晰,表达的意思也到位,并且整合起来的内容对于民间百姓影响极大。
这东西更像是给一些普通人看的东西。
目光下移,马周眉头便是一挑,神色间露出一抹意外之色。
这后面的内容居然是杂文!
只是不知道为何,内容似乎有些缺失。
直到马周看到最后那句【后续内容,请购买当期报纸阅读】时,整个人都绷不住了。
原来自己看了半天居然看的是样品。
将目光收回看向小贩,马周开口问道:“大爷,这报纸如何卖?”
只见大爷伸出来一个拳头,开口道:“十文。”
听到价格,马周也不由得愣了一下,要知道这摊位上的书册也不过二十文起步。
这一张报纸就卖十文,多少有些贵了。
见马周犹豫,那大爷接着说道:“这位先生,看你也是个读书人,这报纸绝对不亏,正儿八经的四海书坊刊
印的东西,你若是喜欢,老朽建议你最好订阅一年的。”
“订阅一年?什么意思?”马周有些诧异的看向那大爷。
只见那大爷仔细想了想先前四海书坊掌柜交代的话,随后开口说道:“订阅便是先生花费一贯钱,便可订阅这长安时报一年的时间。”
“这长安时报,每三天会更新一次,并且会在当日一早将报纸给你能送到府上去。”
“只要您将府邸的地址留下,交了费之后,便是这长安时报的用户了。”
听了老大爷那极为详细的描述,马周此时也算是明白了这订阅是个什么意思。
稍加犹豫之后,马周便摸出来十个铜板递到了那大爷面前。
“先给我来一份报纸看看吧。”
那大爷满脸开心的应了一声,接过来铜钱,便将一张报纸递给了马周。
手中捏着那报纸,马周这才迫不及待的将其展开翻看起来。
只是当马周看到那报纸最后一页的秘闻版面时,瞳孔猛地一缩。
这一版面篇幅不大,读起来像是一片杂文小说,但直觉告诉马周,这绝对不是小说,而是纪实。
里面虽然用了化名,但是当看到‘韦亭’这个名字的时候,马周第一时间便想到了朝中御史大夫韦挺。
无他,这文中描
述的青楼景象,他也见过……
看着那文章中露骨直白的描述,马周的直觉告诉他,这东西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看着那报纸,马周只觉得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这内容,这手段,还有这方式,自己总觉得似乎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此时的马周,心中越想越觉得这东西有问题。
来不及多想,马周手中拿着那报纸,就直奔折身返回常府。
这长安时报有些诡异,他得尽快告诉常何才是。
与此同时,不仅仅是马周。
随着长安时报在长安城里铺开,第一批尝试吃螃蟹的读者,已经开始有意无意的宣传起来这长安时报的独特之处。
一种猎奇心开始在长安城中逐渐弥漫开来。
从开市销售,到销售一空,四海书坊刊印的数量,仅仅支撑了不到两个时辰而已。
而此时,朝堂上刚刚结束早朝的大臣们却是毫不知情。
如同王圭和韦挺预料的那样,陛下依旧将参奏晋王的奏疏全都压了下去。
韦挺觉得自己也应当到了当朝谏言的时候,因此下朝之后就直接去了王圭府上,打算详细说说接下来的做法。
只是韦挺这边刚刚到了王圭府上,王圭长子,王敬直就手中抓着一份长安时报冲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