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利益之争

“皇爷……陈延生、李明忠求见。”

韩赞周欠身走进东暖阁,对陷入沉思的朱由检,拱手道。

“宣吧。”

在天津行撤卫设州事,并非嘴上说说那般简单,这期间牵扯到诸多层面,想做好这件事情,并不太容易。

相比较于临设的天津巡抚、天津总兵官。

天津三卫可是常设的。

还有个天津整饬兵备道。

且天津是北直隶的漕运通衢之枢纽。

京城这边,但凡有权有势的主,那可多在天津那边,派人经营着自己的产业。

围绕大运河所形成的漕运,是维稳大明统治的经济命脉。

大明能够奉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都是靠着漕运支撑的,若是没了南粮北运的漕运,那还是趁早歇着吧。

“臣陈延生……拜见陛下!”

“末将李明忠……拜见陛下!”

天津知州陈延生。

天津将军李明忠。

这是朱由检几经筛选,才在心里明确下来的。

“免礼吧。”朱由检伸手示意,“韩赞周,给两位卿家赐座,看茶。”

“喏!”

在二人惊疑的注视下,韩赞周指挥着殿外宦官,进来搬墩子,端茶,这让陈延生、李明忠多少有些惶恐。

他们不是很清楚,天子这般礼遇他们,究竟是为了何事。

“两位卿家,朕有件事情,要跟你们讲讲。”

朱由检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朕打算在天津那边,撤卫设州,内阁和军机处那边,朕已让他们明发上谕。

天津知州一职,将由陈卿出任。

具体需要怎么做,朕拟定了一份详细文书。

到时陈卿可结合天津的实况,依计行事即可。

而天津将军一职,将由李卿担任,朕同样也拟定了一份详细文书。

李卿担任天津将军,从忠勇军抽调三千精锐!

另朕从西苑讲武堂选定一批将校,随李卿一同开赴天津!

到任以后即行汰兵减饷事,所辖定编为两万众。

若是奉旨援辽,或者奉命援辽,可临时招募随军辅兵!”

“……”

陈延生、李明忠面露惊愕,惊愕的相视一眼。

这么大的事情,他们真没想到天子会做,且还对他们委以重任。

撤卫设州事,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太多。

且还是天津那等要地,只怕真做起来,会在朝野间都引起不小的风波。

“两位卿家,朕知道你们的心里,都生出相应的顾忌和想法。”

朱由检站起身来,缓步朝陈延生他们走去,神情正色道,“但是天津这个地界,太重要了。

朕对天津很不满,倘若不行此事,那天津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

你们一个管民,一个治军,想将此事做好的话,就要联手配合。

而不是相互拆台,这一点要牢记于心!

天津直隶州这边,何时能真正呈现出来,那对国朝后续攻略辽东,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臣领旨!”

“末将领旨!”

对陈李二人的忠诚,朱由检是不怀疑的。

相比较于在对抗建虏期间,所发掘出的陈延生这个人才,其能力是可以的。

在军机处前指期间,也开阔了不小的眼界。

尤其是谋划辽东攻略时,陈延生也参与到其中了,对一些机密是了解的。

当初将其调离军机处,去孙传庭麾下做事,就是镀金,积攒经验,为的就是天津撤卫设州。

至于李明忠就更不用提了。

作为毛文龙的旧部,在孔有德他们叛变,想说服其背叛大明,人家断然拒绝。

似这样忠心耿耿之辈,朱由检岂有不重用的道理?!

加之李明忠调任到孙祖寿的麾下,在休沐时,更是到西苑讲武堂进修,天津将军一职,非他莫属!

“去吧。”

朱由检挥手道,“给你们十日,熟悉情况,将各项准备做好,再赴任天津,朕在紫禁城静候佳音。”

在朱由检的眼里,大明是得国最正的。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真正意义上从‘平民’这个阶层一步一个脚印,问鼎神州,开创大明霸业的!

只是大明官场的那一套,却承袭了传承悠久的封建王朝的特性。

正如没有千年流传的王朝,但却有着千年传承的宗族。

尤其是‘士农工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从来就没断绝过。

大明现在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大道至简,就是利益之争罢了。

大明皇帝是孤独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所面对的,是整个封建体制下的士大夫思想。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的确成为稳固统治的基石,但同样的,也带来了诸多的限制。

天津撤卫设州一事,正如朱由检所预料的那般,一经在朝堂上传递开来,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皇爷……这是司礼监所收的奏疏,只是……”

韩赞周捧着一摞奏疏,递到朱由检的龙案上,欲言又止的说道。

“只是什么?”

朱由检见状,看了眼韩赞周,说道,“都是规谏朕的奏疏吧?这些奏疏,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吧?”

“皇爷英明。”韩赞周微微欠身,低首道,“司礼监那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奏疏。”

一个个都不让人省心啊。

一件撤卫设州事,就在朝堂引起这样的风潮,还真是够可以的。

不过想想也对,天津三卫,本就是大明的漕运重地,还是拱卫京畿的门户,这里掺杂着多少利益,是说不清楚的。

自己毫无征兆下,便裁撤天津三卫,独设天津直隶州,本就会引起一些群体的警觉和恐慌。

看着沉默不言的韩赞周,朱由检心里暗暗说道,随后拿起一封奏疏,便翻阅起来,里面的内容,和他预想的一样。

祖制,礼法,永远都是第一要位的。

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王朝,每每传承到中后期,像这两样东西,都会被文官群体所把持着。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口若悬河的说着,可实际上想好维护的,却是他们自身的核心利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