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蔡琰进宫!

马腾叹息着摇摇头,起身接旨。

他十分清楚刘偕的意思,所谓的征西将军,所谓的统领大军。

这都是虚职和虚名。

军队的指挥权到底还是不在他的手中。

天子就是要用他马腾的名义来平叛。

“复汉大业,腾义不容辞,臣定当将功赎罪,将反贼马超的带到殿前。”

“今日退朝,臣便广告天下,断绝与马超的父子关系。”

刘偕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自己要的就是这种识大体的聪明人。

随后,刘偕正襟危坐:

“自洛阳一战,再到如今河北乌桓克定,大大小小数百战,在场的诸位将军谋士,都功不可没。”

“朕自掌权之日起,尚且未曾正式封赏。”

“今日,朕按照功劳大小,资历深厚,封赏诸将诸谋。”

“曹操!汝有从龙大功,为社稷所建工业,名传千秋。”

“特封汝为镇国大将军,此乃虚名,却可彪炳功绩。”

说着,刘偕将自己随身的天子剑拿了起来:

“大将军为国之兵戈操劳甚多,这天子剑,朕也便赐予大将军。”

对于曹操,已经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

所以刘偕只能给曹操一个所谓镇国公的虚名。

曹操大步走出武将行列。

“臣曹操,谢天子隆恩。”

“复汉大业一日不成,曹操便一日不敢懈怠。”

“愿天佑陛下,天佑大汉,天佑汉军,百战百胜!”

对于曹操震耳发聩的话,群臣纷纷叫好。

对于曹操这镇国大将军的封号。

没有一个人觉得不合适。

刘偕继续道:

“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李典、乐进六位将军。”

“自洛阳之战从龙之日起,便兢兢业业,戎马南北,功绩不小。”

“六位将军均擢升为上将军,均赐号,柱国上将军!”

“六军兵马均可扩充至五万。”

“此六将,乃国之根底,此六军,乃国之主力。”

“赵云宋典二将,多次奇兵制胜,均擢升为上将,赐号护国上将军。”

“以上八将,朕封号为,复汉八将!”

在场的将领,有曹仁曹洪,还有宋典赵云。

四人赶忙拜倒在地。

他们明白,如今朝廷的上将军,可是要比朝廷之前的上将军有含金量。

而且,曹操为镇国大将军。

他们分别获得封号,柱国上将军,护国上将军。

而复汉八将更是极高的评价。

可以说,在这一刻,他们都将名留青史了。

在场的武将和文官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但封赏远远没有结束。

“许褚典韦,徐晃于禁四将为朝廷征战多次,驻守边境有功。”

“张郃将军官渡之战弃暗投明,使得朝廷提早获得官渡大胜,功劳不小。”

“曹真将军虽为将领后起之秀,但潼关一战,誓死拒敌,拱卫大军后方。”

“功劳不小。”

“徐州军总将,张辽将军,在北上征讨乌桓之时,力战不退。”

“官渡追击之战,勇夺延津!”

“故而许褚典韦、徐晃于禁、曹真张辽、张郃九将,均擢升军机阁指挥司。”

“拜辅国上将军,九位将军一同封号,兴汉九将!”

如此,依次为。

曹操,拜镇国大将军。

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洪、李典乐进拜柱国上将军。

赵云宋典拜护国上将军。

八将封号为——复汉八将。

而这八位将领手下的二十四万大军。

则是汉军最核心的主力。

其次。

许褚典韦、徐晃于禁、曹真张辽、张郃九人拜辅国上将军。

九将封号——兴汉九将。

九路大军,众星拱卫一般,或是驻扎边境,或是屯扎一方。

没有盛大的典礼。

也没有隆重的仪式。

相反,刘偕这种口头敕封,当场撰表的方式。

却显得更加庄重。

受到封赏的,在场的将领自然是对刘偕感激戴德。

除了封号,刘偕又当场给几个将领赏赐金银,还有府邸。

前边那都是空的,来点实际的才有用啊。

封赏完武将。

就要封赏文官了。

而之所以先封赏武将,刘偕就是要让群臣明白。

武将历战生死,理应为重。

“自朕登基施行新政,国务府六阁老亲理六部政事,国之大事,更是商榷决策,功劳甚大。”

“曹操、杨彪、伏完、士孙瑞、王允、董承六位阁老,封号——楷模六臣!”

曹操没想到,自己又被封号了。

这是多么殊胜的光荣。

而几个阁老也是神魂一颤,赶紧跪倒在刘偕面前。

楷模六臣。

这评价是天子对他们的功绩和私德的认可。

刘偕继续道:

“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四位谋士,跟随朕以来,多有奇谋,功绩甚大。

“贾诩虽后至,但大军在北逐河北兵马,北征乌桓,大伐匈奴途中功劳突出。”

“故而五位谋士一同论功,军机阁战略司事务,今后交由五位共同执掌。”

“封号——军机五谋!”

封赏结束,刘偕便开始直接开始对接下来朝廷事务,进行了大致安排。

主要还是新打下来的淮南和河北四郡的治理。

安排妥当。

朝会也就结束了。

群臣退出大殿。

得了封赏的文臣武将自然是一脸欣喜。

其余之人也因为活着走出大殿而庆幸。

唯独马超一脸阴郁。

自己的儿子表面上看,是为自己造反。

可实际上,却不光是造朝廷的反,还造了他这个老子的反。

而赵云则是稍稍逗留在大殿一会。

从刘偕手中接过虎符,这才朝着大殿外走了下去。

群臣,包括马腾都看得很明白。

这次西征马超叛军的真正主将。是赵云!

而刘偕回到后宫,也是没有功夫得闲。

而是径直赶往了天禄阁。

在莺儿和嫣儿的陪同下,将积攒的奏疏一一处理。

这几乎是刘偕每日的必修课。

闲暇之后,刘偕便问莺儿:

“现在汉报坊,主笔汉报之人,是谁?”

莺儿便回话。

“上月,政事阁几个阁老商量过了,觉得之前代替蔡主笔撰稿的几个汉学阁博士文笔太差。”

“就放榜招善于文墨者。”

“最终便选中了蔡邕之女,蔡琰!”

刘偕显得有些意外。

但细细回想却也合乎情理。

蔡琰本就是才女。

而且刘偕还发现。

因为自己改变历史的缘故。

蔡琰到现在还没有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