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宋红果从篮子里拿出不少好东西,除了中午多买的藕盒,还有鸡蛋,红豆,粘米粉,一条五肉,另外,还有黄表纸和一把香。
凌志见了,想问什么,却开不了口。
宋红果迎着他欲言又止的目光,了然笑着道,“明天清明,等会儿我准备点吃的,咱们明早在后院祭拜一下。”
凌志骤然眼睛一亮,“可以么?”
宋红果随意的道,“为什么不可以?在咱自己家里,谁也管不着,再说,别人明早也都上山去祭拜呢,谁还没个祖宗?”
凌志闻言,总算放下心来,帮着她张罗晚饭,早上赶集回来后,他上树撸了不少的榆钱,要不是怕太多吃不完、蔫了浪费,他恨不得把整棵树薅秃了,就这样,也足有满满一篓子,洗了好几遍,都放在簸箕上控水,现在早就晾干了。
宋红果生吃了一小把,果然甜滋滋的,有种吃春的清香气儿,榆钱的做法很多,她最喜欢的还是蒸榆钱窝头,先在榆钱里撒点盐和椒粉,等几分钟再掺面粉,都不用多放水,榆钱里的水渗出来,就差不多能捏成形了。
蒸了满满三笼,榆钱多,面粉少,窝头看着绿油油的,暄软甜香,宋红果就着辣白菜,没忍住吃了三个,本来买了红豆和粘米粉还打算应景做些青团的,这会儿吃的太饱,都没啥心思了。
不过祭品还是得准备的,饭后,宋红果就挽袖子忙活上了,俩小家伙也积极的跟着忙前忙后,就是看到她倒了那么多油要炸肉炸丸子,都忍着没说什么扫兴的话,还在边上打下手,把萝卜丸子搓的又圆又小巧,一点都不嫌麻烦。
除了黄灿灿的萝卜丸子,宋红果还炸了一斤多肉,边炸,母子仨边吃,刚出锅的肉和丸子,口感是最好的,外酥里嫩,就是晚饭吃的太饱,没敢多吃。
另外还炸了豆腐和小鱼,豆腐和小鱼是凌志在集上买回来的,豆腐切成菱形块,外面简单裹了层淀粉,撒了椒面,炸出来可以直接当菜吃,也可以和其他菜搭配做汤,小鱼就不咋出息了,只有巴掌长,也不知道是从哪儿捞的,没啥肉,不过好歹也能凑个数儿,有这四样,祭拜用的供品就算很丰盛了,再加一碗饺子,齐活儿。
忙活完,都九点了,天已经很黑,宋红果把炸好的几样东西挑了些出来,凑了两小碗儿,装在篮子里,打着手电筒去了赵家。
路上没人,静的像是时间停止了,宋红果也不害怕,路上,还塞了个搪瓷缸子进去,这是之前早就答应过的。
因为早上已经说好了,所以赵振华没睡,一直等着她上门,宋红果也没进院子,在大门口直接把篮子递给他,“也不多,就是点心意,明早表哥帮我给姥爷姥娘问个好吧,等合适的时候,我再去给他们磕头。”
“哎,行,你放心吧……”赵振华满口应着,黑咕隆咚的,他也没看清篮子里都有啥,等宋红果走了,进了屋子,他才吓了一跳,“我滴个亲娘哎……”
“咋了?”孙淑红就着煤油灯那点光,在炕上纳鞋底,等赵振华把篮子往她跟前一递,她也忍不住瞪大眼,“这可真是……舍得啊。”
赵振华一脸感慨,“谁说不是呢?好家伙,炸肉、炸鱼、炸丸子、炸豆腐,四样都没落下,看这炸的火候和颜色,放油可没省着,不像咱娘弄得那样儿,就沾了点油煎了下,那豆腐都有点黑了,白瞎东西。”
“你快住嘴吧,就那,咱娘都心疼的不行了,要不咋说还得是城里人呢,人家每个月都有油票,不缺油水。”孙淑红一脸羡慕,见儿子馋的想伸手去抓,绷着脸拍了下他的爪子,“没规矩,等给祖宗吃完了,你再吃。”
满园撇着嘴,委屈的道,“等那时候,我还能分几块啊?”
他上头可是好几个哥哥呢。
孙淑红闻言,看了眼自家男人,哼了声,“问你爹去。”
“爹……”
赵振华心疼儿子,也知道儿子在这个家里抢不过他的几个堂哥,但又有啥办法呢,十几口子人,没分家过日子,就得睁只眼闭只眼的,太计较了,还不得整天拌嘴吵架啊?凭良心说,他爹当这个家,已经算是很公平公正了,他不能求太多,谁叫现在情况都困难呢,但现在,看着儿子委屈巴巴的模样,到底没忍住,给儿子拿了块炸肉塞嘴里,“吃吧,就这一口,出去可别吱声了。”
“好……”满园笑眯眯的,吃的很慢,不舍得一口咽下去。
赵振华见状,没忍住,又给媳妇儿嘴里塞了个炸丸子,“你也尝尝味儿。”
孙淑红嗔他一眼,自己咬了一小口,又递给他。
赵振华乐呵呵的接过来,嚼的特别仔细,咽下去后,满足的叹了声,“多少年没吃到这个味了,这回可沾了表妹的光了。”
孙淑红小声问,“给爹拿过去看看不?”
“爹躺下了,等明早吧。”赵振华把两个碗端出来,这才看到喜了,“哎吆,表妹还想着这茬呢?”
“啥好东西啊?”孙淑红凑过去,等看清后,讶异的问,“这是你拖表妹买的?这东西可不好买啊,得要工业券,你咋好意思张嘴的?”
赵振华便解释了几句,“表妹说内部处理的瑕疵品,不要券。”
“那得搭人情吧?”
“嗯,没事儿,咱以后也不是不还,常来常往的,总有机会的。”赵振华爱不释手的摩挲着搪瓷缸子,一脸稀罕,“刚才表妹也没说,不知道多少钱。”
“咋着还不得一两块啊?等我明天问问。”
“行,可别忘了……”
这会儿,宋红果正躺在床上,给俩小家伙科普清明节的各种习俗文化和各地的传统,除了祭拜祖先,还会在这一天出门踏青,有的地方还有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的活动,会吃清明果和清明蛋,她还给俩人背了几首关于描写清明节脍炙人口的诗词。
俩人听的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