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名门世家

一战歼灭河间鲜卑主力,四员小将斩敌无数,关羽大感欣慰,屯兵武垣犒赏三军。

次日甄俨又送物资来慰劳汉军,关平投桃报李,请示关羽后,将缴获的一百战马相赠。

如今军中马多为患,粮草吃紧,士兵们都去山上收集干草,军中挑选剩下的赶往邻近县衙,交给官府分配。

宴罢之后,关平私下与关羽商议,将甄家联姻之意告知,关索和关兴与那两位都年纪相当,八字相合,可选一人为媒。

关羽闻言脸色一沉:“此等大事,汝安敢私自做主?犬女焉能配虎子?”

“父亲慎言!”关平忙道:“且不论甄家乃河北望族,那甄宓已被陛下纳入宫中,亦皇亲贵胄,此话若传出去,难免被人议论。”

“哼,关某问心无愧,何惧人言?”关羽微哼一声,却也不再提此事,缓缓道:“甄家趋炎附势,先结袁绍,后慕曹氏,皆不得善终。如今又来讨好关家,必是因某名位,若吾父子至今流落江湖,甄家岂能有此举动?”

关平笑道:“大丈夫建功名,正为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父亲当年虽落魄,却不坠青云之志,方有今日之功!关家虽不敢妄称名门,但河东关氏之兴,当始于父亲,今后非但以国事为先,亦当以门第为重,甄家名门世家,又是皇亲,也算门当户对。”

“名门世家,门当户对?”关羽双目微眯,抚须沉默不语。

想当年他就因豪门欺压,愤而杀人流落江湖,平生最恨那些纨绔子弟,当年落魄之时受尽冷眼哂笑,依稀记得也曾在甄家门前受辱。

后来幸遇大哥刘备,又结交张飞,三人意气相投,矢志杀贼报国,但不管到了何处,他总看不惯刘备处处结交名流,讨好诸侯的举动,更不屑与那些沽名钓誉的名士往来。

不想到今日功成名就,心愿将成,关家也跟着跻身名门,终要成为自己厌恶的那种人?

关平见关羽闭目不语,忽然笑道:“父亲有所不知,兴国早有娶亲之意,只因三叔不关心此事,只好自做打算,他也有意娶甄家之女。此事若成,我刘关张三家同娶一门之女,便是亲上加亲,岂非天意?”

“天意?”关羽睁开眼,眼眸中一丝落寞一闪而过,虽然同是刘关张,但这个“刘”终非刘玄德,心中愈感遗憾,却还是点头道:“既如此,就派人禀报你三叔,他若同意,我便无异议。”

“遵命!”关平大喜,他可知道关羽一旦固执起来,要说动他难如登天,但张飞那里可就好说话多了。

“何为门庭?”关羽却目光深邃,迈步走到窗前,望着院中一片萧索,枯叶遍地,只有一丛竹子尚绿,慨然叹道:“吾本解良一武夫,蒙大哥以手足相待,陛下委以重任,方有今日,安敢忘本乎?今关家虽兴,却不可妄自尊大,欺压百姓。此戒当传诸后世子弟,关氏门风,首重一个"忠"字,次要重"义",不可有违。”

关平不知道关羽为何会突然想到家风戒律,但还是牢记在心,躬身道:“父亲放心,孩儿定会将此训诫告知二弟、三弟,戒骄戒躁。”

关羽又道:“以口相传,毕竟不足为戒!某当亲定关氏戒律,凡后世子弟若有违反者,轻则禁闭于河东老家,重则驱逐出门。”

关羽以前从未想过名门家风的问题,今日被关平提起,才发现此事不可避免,不得不慎重考虑,他如今也算位极人臣,身不由己,如果后世子弟中有仗势欺人者,岂不叫人痛心?

关平也点头道:“自古世家多纨绔子弟,败坏门风,灭族之祸无不因此而起。父亲此虑极是,我兄弟三人虽能守义,却难保子弟良莠不齐,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时候定下规矩了。”

关羽忽然又问道:“汝观曹彰此人本事若何?”

关平略作思索,答道:“曹彰天生将才,兵法谋略、冲锋陷阵皆属上乘,若早生几年,随曹孟德建功,必不下于曹仁、张辽等。”

关羽又问道:“其人品如何?”

关平以为关羽心存顾虑,答道:“子文虽为曹氏子弟,却不与曹丕同流,恩怨分明,为人慷慨磊落,一心要做名将,并无权欲之心,父亲不必忧虑。”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终会随名位而变!”关羽抚须道:“曹彰其志不小,又有非常之能,将来必能杀敌建功,然其身份特殊,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须有人常制之,吾儿可愿担此任?”

“父亲何出此言?”关平疑惑道:“曹彰虽归顺,但尚需禀奏天子,并非归于孩儿麾下,恐难制约。”

“并非以爵位压制他!”关羽回头看着关平,徐徐道:“某欲将凤儿许配曹彰,两家结亲,汝为妻舅,便可时常警示。若将来此子果然变心,怀有二志,汝当大义灭亲,不可徇私。”

“啊这?”关平大惊道:“曹彰虽是孩儿所救,然与我父子无关。待平定河间,面圣之时各自论功行赏便是,纵然他将来要变,也不必引火烧身。”

关羽却道:“某与曹孟德虽为生死之敌,却也心有戚戚,当年多受其恩惠,某岂不知?若非各为其主,当为同僚挚交。今其壮志未酬,家破人亡,子弟飘零,安忍视而不见?今纳其为婿,于私可报曹孟德之恩,于公亦提携后辈人才,为国家防患于未然也!”

“父亲高见,孩儿这就去办!”关平最清楚关羽和曹操恩怨复杂,如果两家结亲,此事也算有了个了结了。

关羽迈步出门,一阵冷风吹来,在园中打着旋儿,卷起枯叶堆在树下,抚须笑道:“来年春暖花开,这里必定又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实关平并不知道,关羽忽然改变主意,也是想起甄俨前倨后恭,恐怕是认出当年的他来,如果甄俨真记得当年之事,若是拒绝联姻,岂不是要笑他为胸襟狭小,睚眦必报的小人?

这些年熟读春秋,又与李典、马良几人时常讨论,加之博览群书,关羽也变得释然许多,到了今时地位,过去诸多恩怨早已轻如鸿毛,也当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