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狼子野心

“已知的结局,太子被废,他上位了,可惜一个太子之位,不够支撑他的野心,这时候他就打上了皇上的位置野心,他想当王,想要那个至高无上的座。”

“杨广指使自己的亲信,深夜里去毒害隋文帝,杨坚死后,杨广顺利登基,不过为了以绝后患,他接着,又杀害了兄长杨勇,废弟蜀王杨秀为庶人,囚禁幼弟杨谅。”

“来人!给我把杨广带过来!”杨坚大喘着气,独孤伽罗在一旁安抚着,她也没想到,一直这么孝顺的儿子居然全是伪装。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确实做了不少好事,夺取皇位后,隋炀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

如下令废除妇人、奴婢和部曲的课役;推迟男子成丁的年龄;缩短了服役的期限。他还继承父亲杨坚巩固隋帝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大力兴办学校,创办进士科,选拔官吏不再依据门

为控制关东广大地区,他先后调发数十万劳役,掘堑设防,修筑关卡。接着又于大业元年三月,下令开凿一条北起涿郡南到余杭,长达四千余华里的南北大运河,于大业六年竣工。

大运河的开凿,便利了南北交通,便于朝廷控制江南地区,同时,也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条运河就算拿到我这现在的种国来说,都影响很大,这是隋炀帝的功。”

秦始皇:这杨广倒比我儿子强。

大唐李世民:祖龙陛下,你这可是说早了呢,这还没介绍完呢。

大汉刘邦:这份能留到后世的功绩作为一位皇帝,做的倒是不错,真不知道这后面的内容是多么精彩。

刘邦位面,正坐在高位上,看着这爆料,啧啧了两句,看的出神。

“这次杨坚注意到了屏幕上的一个人,大唐李世民,这时李渊的儿子啊!上次他居然都没注意,李世民登基,那他的大隋,岂不是二世而亡。”

“想到这里,杨坚一口鲜血喷出,直接昏了。”

独孤伽罗直接慌张了起来,“来人,快叫太医。”

杨广此时也被押了过来,独孤伽罗看着自己的儿子气的手抖个不停,“杨广,你好!你很好!”

杨广跪地,吓得瑟瑟发抖,“母后!”

这时杨坚也被救醒,独孤伽罗连忙扶着,两人也不管跪地的两个儿子,继续看向了光幕。

“好事做了不少,那为什么被称为暴君呢?”

“隋炀帝登基不久后,生活上却逐渐奢侈起来,他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下令广采大江之南、五岭之北的奇材异石,输送洛阳,搜集天下名异草、珍禽奇兽来装点苑囿。他在洛阳修的西苑,方圆200里,苑内有人工海十多里,海内有仙山、亭台、楼阁,极其华丽。苑内的木,秋冬凋谢了又用彩绫剪成叶装饰。他出游江都时所用的龙舟有几千艘,单是拉纤的船工就有九千多,全都身着玉彩袍。”

“西域人请求到ly市内贸易,他又下令城内大讲排场,以至于用缯帛缠在树上,表示豪华,连西域人也发问:“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此物与之,缠树何为?”【注:见《资治通鉴》卷一八一】

大宋赵匡胤:这比我还奢华呢。

大明朱棣:要不然你那大宋后代那么无能,只知道奢华。

大明朱元璋:老四?

大明朱棣:……

“要说这隋炀帝杨广,居然学起了始皇那一套,南巡!”

于是一支规模空前盛大,数万艘船聚集起来的船队就出发了,前后长达两百余里,除了让士兵自己拉船之外,还找了八万余拉纤的民夫。

“隋炀帝自己生活腐朽,对人民残酷剥削;施加繁重的赋役。他每次巡游,沿途几百里内的州县都要供献食物,吃不完就埋掉。”

扔掉?

这几个字如同闷雷,狠狠地敲打着隋文帝的脑海,让他差点站不稳身体。

他是多节俭的一个人啊然而,他的孩子,他那引以为傲的次子,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数万艘龙船延绵百余里,这是何等铺张浪费,何等的奢靡?

光幕还在继续,

“供献丰厚的升官进爵,稍不如意便受谴责以至杀身,因此官吏就拼命剥削百姓。更严重的是无休止的徭役、兵役。”

从605~611年间,他不断征发劳役掘长堑、筑西苑、建东都、开运河、修长城,伐木造船,开山通道,每月役使常达200万人。因为丁男不够用,以至妇女也被逼服役,致使饿殍满道,民不聊生。”

“在位14年,在京才一年,可想而知,百姓的压迫,朝廷的混乱。”

“大业七年,在山东长白山首先爆发了王薄领导的农民起义。随后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接连不断地爆发,朝廷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吏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促进了农民起义的发展,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基。”

“这些运河,那些奢华的宫殿,以及长达百万余里的龙船,都是这些人用生命堆积起来的,运河之下,白骨累累,百姓怎能不爆发,大隋怎能不灭。”

“大业十二年七月,北方彻底大乱,隋炀帝带领成群姬妾近臣逃到江都。,可是他还不知悔改,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他不理朝政,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跟随炀帝到江都的骁果卫士,看到隋王朝大势已去,他们日夜思念故乡。于是,在大业十四年三月的一天夜里,侍卫军将领司马德戡、元礼和斐虔通等,推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首,发动了兵变,缢杀了隋炀帝。同年八月,江都太守陈稜才将杨广移葬于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

“杨广此人或许被捧得太高了,加上自己的奢华,这高丽居然不按时朝觐,这不被杨广盯上了。”

“大业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