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奕欢追过去,左右看看,那黑影已经不见了。
但是在那黑影停留过的地上,年奕欢发现一个卡包,捡起来一看,卡包里面有一张一家三口的全家福。
男人长得蛮周正,女人应该是她的妻子,笑的甜蜜,两人中间还有个七八岁的小女孩。
年奕欢猜想,这应该就是那凶手的家人。
呵呵,倒是挺恋家的?出门还把全家福带在身上。
那边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个身高一米八多的壮汉,国字脸,皮肤黝黑,一看就是经常下地干活的。
“刚才谁敲门!”两手叉腰站在大门口。
年奕欢忙跑了过去,“是我是我,您好!”
壮汉皱了皱眉,上下审视了年奕欢一番,“你找我?”
年奕欢想着,也没有必要和他绕弯子了,于是实话实说。
“大哥,你好,我是白盲山上青云大师的徒弟,我叫年奕欢。”
年奕欢笑脸相迎,想着这大哥虽然看上去不是十分友善,但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呀,她态度这么好,总不至于吃闭门羹。
没想到,壮汉丝毫没有一点买年奕欢的账。
“什么青云大师,我不认识,没什么事你赶紧走吧!”说着摆了摆手,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
年奕欢一愣,完全没有想到他会是这样的反应。
这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认识青云大师的,他怎么会一副完全没听说过的样子?
“诶,大哥,你先别急着关门,你听我说。”
年奕欢的手扒着门,试图继续和他多说几句。
但是壮汉根本不理会,想直接关门,年奕欢的力气哪里比的上一个一米八多的大汉。
就在门马上就要关上的时候,院子内传来了一个老人的声音。
“谁在门口!”
壮汉回过头去,“爸,没什么,一个神经病。”
年奕欢一阵无语,这人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她也没做什么呀?怎么张口就说她神经病。
“我怎么听到,说什么青云大师,请那位姑娘进来!”
年奕欢松了一口气,看来这家人还是认识师父的。
进了院子,与之前的那几家不同,这个院子要显得气派的多。
地上铺的都是很干净的地砖,院子像是前不久刚刚翻新过的,院墙也都是新刷过的,院内还摆放着一个很大的石摆件,虽然算不上多么昂贵,但是在这偏僻的琉璃村,也算的上是很少见的了。
在院子的正中央,有一个已经没有头发的老人正斜躺在躺椅上晒太阳。
看到年奕欢进来了,他缓缓坐起了身子。
“小姑娘,刚刚就是你在外面,说你是青云大师的徒弟?”
年奕欢点点头,“嗯,是我!大爷你好,我叫年奕欢。”
这个老人的眼睛忽然闪了一下,原本空洞的眼睛瞬间有了光泽。
“小虎!你还愣着干什么!快请年姑娘进屋坐!”老人对着年奕欢身后的那个一米八壮汉呵道。
年奕欢吓了一跳,看来这老人才是这院子里当家的。
老人笑眯眯地拉过年奕欢的胳膊,“年姑娘,你可别见笑,这是我儿子,平时他啊,就不着调,一心就知道下地干活,什么人情世故都不懂,刚刚怠慢了你,你可别生气。”
年奕欢也回以微笑,“不会的爷爷,可能大哥是不认识我师父,以为我是找错门了。”
年奕欢回头看了眼壮汉,壮汉憨憨地一笑,“呵呵,对不起啊,不知道你是我爹的朋友。”
年奕欢笑笑,“没关系,以后就认识了。”
进屋后,老人忙给年奕欢拉了把椅子,让她坐了下来。
“老太婆!快点过来倒茶!把我之前留着的上好的白茶拿过来!”
老人完全是按照招待贵客的规格来招待年奕欢。
年奕欢自己反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了。
“老伯,不用这么客气的,我随便喝点什么就可以的。”
很快,一壶热腾腾的茶就端了上来。
年奕欢可以看出来,这老伯肯定是十分尊重青云大师,要不然也不会听说了她是青云大师的徒弟,就这么激动。
“年姑娘,请问这次突然登门拜访,是青云大师要您过来的?”
“是,也不是,老伯,我突然来拜访,是有一件事想问您。”
“请讲请讲,我一定知无不言。”
年奕欢有点惊讶,因为这老伯听起来,好像还挺有文化的,应该是读过书的,不像是没文化的。
“请问,几年前,我师父有没有送过您一串珠子?是青绿色的。”
年奕欢话落,本以为老人会仔细回忆一番,却没想到他想都没想就马上点了点头。
“记得的呀,老太婆,去,把我的珠子给我拿过来!”
老人的老婆立马颠儿颠儿地跑回屋子里,没过多一会儿,就拿过来了一个精致的木盒。
打开木盒,里面是一串绿的发翠的青珠手串。
这些年年奕欢也算是见过了不少的稀奇玩意儿,但是还是被这串青珠晃了下眼。
“我可以拿一下吗?”年奕欢有些小心地问道,毕竟是师父送给这老伯的,人家也不一定愿意让她碰。
没想到,老伯答应的很爽快。
“当然可以啊,你随便看就是。”
“谢谢。”
年奕欢小心翼翼地拿起青珠,就在她拿起的一瞬间,忽然感觉到一股强大的灵力注入她的身体,随即赶忙将青珠放下。
果然,这串珠子非同寻常,可以大大修复受损的灵力,难怪那毁容男要在村子里偷抢这青珠。
“老伯,你可知道村子里发生的杀人案?”
一提到杀人案,老伯的脸色立刻一变。
“年姑娘,杀人案的事,我肯定知道呀,不过给我这串珠子又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老伯,给你看样东西。”
年奕欢将临走时管师父要的名单拿了出来。
“老伯,你看,这是几年前我师父下山帮助村民祈福消灾的名单,这里面一共有五户,其中我画圈的这三户,就是三家死者,还剩下两家,一家人我去走访过,已经搬离村子了,另一家,就是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