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大明是什么样的呢

在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一到二年的战争时间里,大明的经济发展并未受到阻碍,反而因为战争的远离,内地得以保持了稳定的秩序。这种有利的环境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的条件,许多行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明施行片井制度已经有几十年之久,大明农夫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勤劳、朴实,成为了社会的楷模。

农夫过得很体面,是体面人。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严苛的土地政策,又导致大量的小户农民无奈离开土地涌向城市。

对于这些人来说,加入大明工局是最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大明工局的待遇最优,背靠朝廷,提供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除了大明工局,全国性的大商行也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这些商行规模庞大,业务覆盖全国各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许多人通过在大商行工作,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成功。

还有就是小商行,以及常见的去帮助亲人的生意铺子上干活。

爷孙三代人在一家商行办事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大明对倭国的战争胜利,全国百姓欢腾无比。

在这个背景下,工民联合部开始发出通告,鼓励百姓们迁移海外,开拓新的天地。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打破这个传统并不容易。

尽管如此,利益才是永恒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对于那些愿意冒险、追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人来说,迁移海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海外开创一片新天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其实就是能分地,成为庄园主,过上体面的生活。

俗话说叶落归根。

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传统是很难打破的,光这四个字就能让人们在死的时候,还想着回到家乡。

但是利益才是永恒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

迁移海外去当庄园主,是世代享福的福报,没有人会拿传统出来喊着反抗,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因为新奇事物的诞生而下意识的抗拒,甚至因为恐惧而远离,到了今日没有人还会拒绝。

加上以前工民联合部编号的名录,第一批五万人口已经开始了集结。

主要以东南沿海的百姓为主,然后逐渐内移。

大明人口虽然急剧增加,可是土地上的人口却没有更密集,除了那些大城市外,乡间的人口反而越来越少了,虽然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可是留下来的人同样过得滋润。

乡间的树木越来越多,荒草也一日长过一日,内地早已不多见的狼竟然都开始出现了身影。

狼是聪明的动物,不会靠近人类的村庄,既然出现了,说明当地有了更多的猎物,什么兔子,山鸡之类的,有时候走道的人也能遇见。

万事有利有弊。

人们偶尔能抓到些野物,可是也遭受野兽的威胁,虽然野兽最大程度的避开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但每年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意外。

安逸多年的社会,反倒是警惕了起来。

那些内地的军户子弟们兴起了像边地军户子弟一样的打猎风,定期约好一众人去周边巡逻打猎,把乡村周边的野兽驱赶走。

乡村里的人口变少了,而大城市的人口却增加了。

城墙也不再修建,修建城墙的力气还不如用来修建公车轨道,修建城墙的民力足够修建一条完整的公车轨道,京城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两百万。

根据朱元璋规定的传统,锦衣卫每日会把京城市井之间的消息整理成册送入皇宫,其中包括物价,以便皇帝能了解京城百姓的民情和经济情况,进而做出相应的决定。

两百万人口的京城,史无前例的庞大。

锦衣卫包揽了许多的人材,其中也有招募了从报行兴起的速画师,具备又快又真的画出眼前的事物,朱高炽和内阁大臣等对接完后回到东边的厢房。

不久后儿子朱瞻基也跟了过来,见到父亲正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册子。

朱高炽看了些物价,以及民间的消息,视线在最后的角落停留的时间最长,锦衣卫们把好消息自然是大写特写放在最前面,恨不得写满整本,唯独不好的消息只用三言两语描述并放在最后面。

每年会有很多人来到京城找生计,晚上的时候在郊区搭个棚子,一家人在棚子里生活,白日的时候则进城工作,十几二十年下来郊区变成了市区。

原来的市区自然是有规划的,郊区则没有规划,等郊区变成了市区,再来规划的时候,发现早已经无处下手。

这些普通的百姓们能改变自己阶层的非常稀少,但是靠着自己的辛劳和大明的发展,手里有了余钱的还是有不少的。

有些人搬离了无序穷困的棚户区,有些人在原地直接建了个院子,还有些人或者疾病,或者意外,或者好吃懒做,或者沾染了赌瘾,或被偷,或被骗等等仍然住在棚户里。

郊区的棚户区不少,非常的多,不但不容易管理,还容易滋生问题,随着京城的发展,谁也没想到这些原本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竟然扩张到了眼前,乃至到了再也无法忽视的地步。

“儿子认为此事虽小,其实关乎百姓们最在乎的利益,朝廷理应派出大员专责此事,以免

朱瞻基自作主张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朱高炽没有回答。

是啊,连人人称赞,认为有太子之风的皇孙,眼里也把这件事当做小事,反而那些调离京城的官员霸占官房不走,满朝官员却无人敢出声。

毕竟是十五世纪不是么,已经做到很好了。

朱高炽这么安慰自己。

“你回去后让内阁商议商议。”朱高炽平静道。

朱瞻基没有意外。

印象里父亲好像从来不会因为言论而怪罪别人,所以朱瞻基什么话都敢在父亲面前说,当然不该说的他也不会说,这点理智还是有的。

又过了片刻,朱高炽打开了刑部的奏疏。

“在秦朝的时候,在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旁边的人不去帮助会遭受处罚,并且距离上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以百步为限。”

“百步限的不是人心,而是对人心的鼓励,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唐朝时更是有规定,如果有人正在做坏事,旁边有人发现,如果不去制止则会受到惩罚,在人犯逃跑时,道路上的人不制止也要遭受惩罚。”

“近日有案,仓元当街拐卖案,一诉师以凶手手持利器为由不挡可恕,辩为无罪”

朱高炽想起了前世看过一个学者的思想。

后世有个外国学者李约瑟比较出名,他的思想中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是商人,因为中国古代是重农抑商的官僚社会。

举例说阿拉伯科学遥遥领先欧洲科学四百年之久,早期的阿拉伯商业非常的发达,同时包括穆罕默德本人对商人也多赞美之词。

可是后来巴格达确立统治,哈里发在巴格达确立统治时,就开始了一项运动,要把管理机构组织得更加完备,以建立一个更加官僚的国家。

这种制度类似于之前存在于波斯的制度。因此,伊斯兰文明以商业文化开始,以彻底的官僚化而告终,所以后面的阿拉伯社会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衰落或许要归因于此。

简而言之,李约瑟或许认为现代科学的出现,与商人的地位有不小的关系。

所以哪怕李约瑟认可十五世纪以前,欧洲在技术上更多得益于中国。虽然在技术创造性方面,古代中国官僚社会肯定比不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但却远胜于欧洲封建社会或之前希腊化时期的奴隶社会。

但是李约瑟也认为古代官僚社会是阻碍现代科学出现的原因之一。

那么结合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举例的一切以提升地方百姓经济为指标的等倒是有些相似,所以才有了伟大成就。

可是朱高炽也有些疑惑。

许多学者是以结果而来论导的,那么分析文章开头前,用什么定位,或者用什么当做锚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朱高炽的眼里,清朝和明朝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民间社会舆论上,绝对不是可以划上等号的,如果把清朝和明朝视为相同,很多方面是解释不通的。

当然了,明朝无疑是落后的封建官僚社会,弊端非常的多,但并不妨碍更清晰的认知和定义。

就好像英国发明了抽水用蒸汽机,但是并没有在法国意大利得到传播和普及,当更先进的蒸汽机出现的时候,法国和意大利很快就仿造普及了出来。

历史上清朝夺天下过于投机,在依靠骑兵以及内应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努尔哈赤却在宁远城战死。而战死的原因就是袁崇焕在宁远城采用的“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

所以,满清从心底里对火器是相当仇恨的。

不过虽然仇恨,又不能不使用。

于是满清又在明朝战俘中大肆启用工匠来制造火器。

由于满清作为新兴的势力,组织力度更要通畅,靠着老奴先杀穷户后杀富户的手段,加上屡次在战胜的丰富战利品,率先熬过了己方的财政危机,财政是要好于明朝,所以工匠在为清朝制造的火器中质量是要好于明朝的。所以,利用火器与骑兵,清朝才能驰骋于关外。

乃至建国后,女真人口基数较小,为了防止各民族叛乱,这是作为少数民族王朝必须要做的事情。而火器,则是重中之重。由于这种武器,曾经大量杀伤清军。如果火器再发展下去,一旦人民起义,凭借女真八旗骑兵能不能对抗就成了重大问题。

更有“文字狱”的大规模兴起,文人思想被禁锢。

不是说明朝的高层有多么开明,但是明朝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是看得见的,所以文人们的著书立作更为自由。

而传教士也是如此,作为不同于儒家思想的欧洲传教士,在清朝只得允许在京城附近活动。而明朝时,哪怕崇祯皇帝下旨,而传教士仍然改个名字可以随意走访全国。

不同的表现,代表着东西方的交流被中断。

如燧发枪这种先进武器,就只能成为康熙皇帝手里的御用猎枪,反观明朝中期发现了对方的先进武器,已经会把先进武器仿造出来。

而当英国战舰来到清朝沿海的时候,中国的火炮还停留在明末的水平甚至还有所倒退。

就算十五六世纪西方率先发展出来自然科学,那么东方为何不能学呢,难道只能别人学习东方,不能东方学习别人,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最大的原因是阻断了交流。

而明朝是不阻断交流的,就算是皇室愚钝想要阻断,以明朝的社会风俗和人际关系,哪怕是皇帝也做不到的。

那么回过头来,李约瑟的观点是有争议的。

从朱高炽的角度看,阿拉伯文明的衰败,开端于帖木儿汗国的统一,东方文明的衰败,同样开端于清朝的极致保守。

前者到后世都没有脱离出来,因为沉沦的时间太久。

而东方文明能很快兴起,因为中间有个明朝,保留了东方文明的一丝元气,可明朝本身就不是建立在宋朝之上的,先天不足太多,保留了许多积弊,例如承袭元朝的人殉制度。

事物的兴衰必然有因果,有因有果方为自然,不可能凭空出现。

大明发展到了如今,朱高炽想的是让大明接下来如何继续引领文明。

有的文明辉煌靠生产力发展。

有的文明辉煌靠劫掠与毁灭。

东方文明的辉煌向来不是靠毁灭出名。

一个保守和落后的大明,哪怕疆域再强大,在朱高炽的眼里也只是僵虫。

有德者而居之。

小到个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幸福的活着,做一个不危害别人的人,与家人和睦的人,与友邻相处的人,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到江山社稷同样如此。

倭国的毁灭,大明多年来的战争,引起了不少大明学者们的反思,开始了关于大明应该如何引导宗藩体系,肩负天下社稷之责任。

大明的商船越来越远。

发现了很多新土地,甚至跨越了大洋,到了世界的另一头。

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在商人们的诱惑和解释下,或懂或不懂的签署了与大明的宗藩体系约定,大明的名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人们都知道了中国。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上国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