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太子与士兵

因为风水问题,太多的反对,所以皇宫事务局根据太子殿下的吩咐,只在文华殿与春和宫铺设水管。

皇宫里修建了第一座高高的水塔。

通过水的压力由自来水管运输到各个水池,水池旁凸出来的水龙头只需要一扭就会有水流出,成为了京城的新事物之一。

侍者和宫女们,以及其余的工作人员非常高兴,自来水管的出现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文书房如常送来内阁整理过的奏疏,全国各地大小事传入京城,几千封的奏疏还没等看完,新一轮的奏疏又送到了朝廷。

大多数的奏疏是有前例可循,朝廷自有章法,以前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这些奏疏他都会亲自批复,朱高炽没有这么大的精力,做不到朱元璋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如历史一般放手给了内阁,只有少部分重要的奏疏,朱高炽才会亲自批复,而一般的奏疏朱高炽会进行检阅。

摆在最上面的是关于御史上奏的请求拆分工民联合部的奏疏。

朱高炽拿起来打开。

笔迹工整,犹如印刷品一般,看得人赏心悦目。

“看来彻底拆分铁道工程部,给了很多人想法啊。”朱高炽自言自语几句。

文华殿里已经没有使用太监,宫门外有侍卫,内里有女官女史女侍和部份重活需要的力士,随着皇宫女官的地位上升,背后也蕴含着社会上女性地位的提升。

劳动和经济决定了人的地位,无论男女。

大量的女性参加工作,成为了小家庭重要的劳动力,女性的地位在家庭里也大幅上升,这是必然的现象,就如远古时代狩猎取代采摘成为部落主要食物来源,男性地位上升到最高的时期。

“请蹇部堂来。”

朱高炽决定和蹇义商议一番。历史有言义简重善谋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当今的几位大臣各有突出的优点,吏部的蹇义对于朝廷上下最清楚。

不久后,蹇义赶来文华殿。

听到太子的问话,蹇义沉吟了一番恭敬的说道:“工民联合部的确应该拆分了。”

朱高炽露出探究的目光。

蹇义缓缓的说道:“工民联合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落实社会资源分配,稳定工人权益。这些年来,随着事务的增加,特别是登记百姓人口用以分配边地屯田,职能太过巨大,不光衙门人员臃肿,也导致事务处理效果低下,拆分后更有利。”

朱高炽明白了。

看来工民联合部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拆分的地步。

随着大明土地的扩张,有了大量富庶的土地可以供应百姓耕种,以及大明工局和各民间商行的发展,非农人口急剧上升,占比屡创新高。

但是非农人口有一样不如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虽然靠天吃饭,可是总体是稳定的,而商行特别是民间商行,连有名的大商行都有破产关门的可能,更不提大大小小的民间商行。

所以工人不如农民的职业稳定,具备不稳定的性质,这也导致人们更希望去大明工局,大明工局虽然有些工厂在民间商行的冲击下越来越萎缩,但是也会重新调走。

在良好的局势下,大明工局总体上并没有破产的危机。

工民联合部因此推出了没有活计的百姓可以去工民联合部登记的业务,这些在工民联合部登记的人口,最后会由大明工局统一安排。

有的加入各个工厂,有的分去新扩的土地上屯田,开垦出来的田亩归自家所有,施行或三年或五年的免税优待政策。

这也是朱高炽当年改变心意,由大明工局来主导海外子弟开拓的由来。

为了避免设立新的衙门增加朝廷开支,所以把业务指定给了工民联合部,靠着工民联合部本身的业务,并不需要额外付出更多。

但是朱高炽小看了大明的非农人口不稳定现象。

因为大明人口增加的太快了,传统社会历史时期中国人就能生养,甚至最高达到了世界上两个人里就有一个中国人,到了现在各行各业的大发展,营养吸收和医疗的进步,虽然进步的步子还很小,却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以往一家三五个孩子总有一两个夭折的,如今许多军户和大户之家使用女佣,一家五六七八甚至十几个孩子,而且夭折率还下降了。

再加上新扩地百姓的吸收,虽然吸收的门槛很高,可是数量在那里,多方面的原因,大明的人口突飞猛进,根据新的统计,永乐十八年时,大明人口大约达到了一亿六千七百一十五万余人。

比起永乐十二年的一亿三千九百二十九万二千余人,六年里增长了五分之一的人口。

想到这里,朱高炽有些好奇,于是问道:“大明内地不提,海外各地大明人口占比多少,爱卿可知道?”

朱高炽随口一问,并不抱期望,毕竟蹇义只是吏部尚书,户部原来的尚书郁新倒是个记忆好的人,现在的户部尚书本职工作不错,但是记忆超凡这项才能上不如原来的户部尚书。

蹇义却答了出来。

“西部七省的大明籍人口估摸有五百余万,朵甘都司和乌斯藏都司等地大概有二十余万,塞南行省有五十余万,塞北地区和奴儿干都司大概有六十余万,渤尼都司有二十余万,筑紫都司有四十余万”

听完蹇义的答复,朱高炽忍不住露出赞叹的目光。

西部七省因为常年的战乱和不稳定,人口消减速度虽然远不如历史上分崩离析的帖木儿汗国,帖木儿汗国自从帖木儿死后四分五裂,各部常年征伐,不光导致当地的文明衰败,经济和人口也大衰减。

这个连贯东西控制贸易要道自古富庶的地区,乃至后世仍然是贫瘠与充满硝烟的地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实在是令人感叹。

如今不同了。

大明的旗帜插遍了各地,多年下来已经逐渐稳定,随着大量大明人口的补充,不光为当地带去了和平,也带去了大发展和中华文明。

这又离不开朱棣的功劳。

西部七省无边无际以及特殊的复杂地形,如果不是朱棣两次亲征打好的根基,后面的官员治理起来不会那么轻松,光一个不稳定就足够头疼。

民间商行只重利,他们在海外发财却不愿意扎根海外,哪怕是水手们也不愿意留下。

西方的水手是最穷的群体,面对新的土地愿意留下来耕种。大明的水手却不同,工资高,而且南洋的贸易航行稳定风险不大,他们早就在家乡置办了楼房,等攒够了钱也只会叶落归根。

所以工民联合部登记没有生计的人口,也就是失业人口,等于比大明水手经济地位更低的存在,这些人才是大明海外开垦的主力。

这就是伟人所言的结合国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与老鹰签订友好贸易协定是卖国贼。

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三十年代,谁要是能与老鹰签订友好贸易协定,那就是英雄。

同样的道理,竞赛的时候,别人游泳过河是因为个子低,所以需要学习游泳的技术,那么个子高的人,只需要捡一根棍子靠着自身身高就能过河,那为何还要浪费时间呢。

采用同样的方法,凭什么超过先跑的人。

朱高炽相信只要大明的发展不倒退,就算没有大明工局的促进,人口也会在海外各地缓缓发展起来,可是需要的时间就不只是数十年,而是几百年。

可几百年的时间里,海外各地的经济也必然复苏起来,当地人口也会增加,这就不利于大明人口占比比例的提升。

北宋可以做到世界上两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是中国人,那自己打造的大明,至少要做到三个人里面,两个人是大明人不是么。

同比才是最客观的。

中国人为何会自信?民族人口是世界第一,人口占比高光,谁能不自信,老子穷点怎么了,但老子人多啊。

更不提北宋不光人口占比第一,还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想到这里,朱高炽考问蹇义。

“各部虽然拆分,其实六部的情况也雷同,对于这样的现象,爱卿如何看待?”

太子这么问,说明已经同意拆分工民联合部,至于问起六部,蹇义心中浮出了一个答案,不过蹇义没有变色,如常的回答。

“大明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随着非农人口的增加,农业的稳定,增加的部分虽然多,其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是一项经济循环的手段。”

“但是部门越来越多,重要的部门甚至不比六部轻,职能和权利上,虽然置于六部之下,其实各司其职,例如铁道工程部虽然归属于工部,而工部对于铁道工程部的影响力却不深。”

“面临这样的现象,内阁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所以近年来太子殿下加强内阁的改革,可见太子殿下早有韬晦,太子圣明。”

蹇义理直气壮的拍马屁。

朱高炽本来听得津津有味,没想到最后蹇义来了句太子英明,触不及防的朱高炽还在点头之中,等反应过来哭笑不得,只能无奈的用手指头点了点蹇义。

蹇义笑而不语。

内阁一首辅两次辅,加上人数不定的内阁大臣,如今只差一道昭告天下的旨意形成章程,内阁即将掌领朝廷已经成为了大势。

结合太子殿下多年来对内阁的几番调整和改革,大概率这两年要成型了。

朱高炽没有继续多言,与蹇义玩笑了几句,等蹇义离开文华殿后,朱高炽来到了楼阁散步,腆着个肚子,年轻的时候还能略微控制,可身体的基因如此,喝水都能胖,自从过了四十岁时,体态一日胖过一日。

犹如一个瘦子,明明那么瘦,平日里经常健身,结果竟然还会有高血压。

文华殿大殿对面是内阁办公的场所,亭台楼阁群落,花园精美。

站岗的侍卫们一动不动。

“要打仗了啊。”

朱高炽感叹道。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朱棣还有两三年的寿命,朱高炽不知道怎么劝朱棣,难道说朱棣,你还有两年的寿命,所以好好的养在皇宫里吧。

以朱高炽对朱棣的了解,先不考虑其他,朱棣要是知道自己的寿命只有两年,更不是坐着的等死之人,亲征的意愿只会更加的坚定。

考虑朱棣的思想,以及筑紫都司的形势,乃至倭国和狗奴国的态势,近千万人口的国家,不比帖木儿要弱,朱棣亲征的效果比谁都要强。

朱棣亲征,有朱高煦在身旁朱棣睡得安稳。

同样有朱棣亲征,朱高炽心里更放心,不认为会出意外。

这还是自己数十年来针对倭国的现状,否则大明面对的就是一个孤悬海外,一千几百万人口的国家。

想到了朱棣的寿命,忍不住想到自己的。

谁能不怕死。

哪怕活了两辈子,朱高炽还是有些暗自伤感。

“只是咱这体型。”朱高炽不禁拍了拍自己的大肚子,“不知道后人会不会嘲笑咱呢,凭白弱了咱的名声啊。”

马定国一动不动的站在高台上。

京营施行轮调制度,唯独豕勇军和忠勇军,这两支太祖皇帝亲自赐名的亲军不会参与轮调,但是每次京营出征都会抽调这二营,所以这二营的战斗力一直很高,也是京营地位最高的之一。

马定国虽然是四川人,但是早年驻防山东,后来调去高丽,如今轮调到了京营,已经二十七岁的马定国,从伍长升到了队长。

等这几年京营服役完,返回其他地区的时候,又会升一次职位。

哨官的职位上呆上个十年,四十岁的时候以副把总级别退役,要么分配到内地工作,多半是巡检司或者其他衙门,当上一个小头头,要么在边地获得大片的田亩过上地主老爷的生活,自己一辈子的道路清晰明朗。

普通农家少年出身的马定国很满意,做事认真负责,是大明芸芸众多基层武官的写照。

今天太子殿下的身影格外的孤单。

马定国满眼的忧虑。

家家悬挂燕子图,这是百姓自发的。

马定国在高丽当兵的时候,娶了当地两班阶级家里的小姐,姑娘手上没有干活的粗皮,细皮嫩肉花白无暇,马定国很是喜欢。

带着媳妇回去了四川,又来到了京城。

京营有给外地士兵提供的临时住房。

这是太祖皇帝就有的制度,不过那时候是提供给官员们,如今扩张到所有来京城公干的文武,人随着职务变化离开京城时,朝廷提供的住房也要还回去,以便提供给下一个人。

但是这个制度能维持多久,聪明的马定国觉得很难。

因为他的邻居早就离开了京城,可是房子却没有退给朝廷,既然邻居能这么做,马定国也不会退,这可是京城的房子啊,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

不过呢,这并不妨碍马定国在临时的家里悬挂了燕子图。

他的孩子从小在燕子图下长大。

以后也必然是大明伟大的战士,令人尊敬,养家糊口,一代代薪火相传下去。

如今的大明一切都那么美好,看上去如旺火一样的荣盛,马定国从来没想过大明会有出现问题的那天,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影响到大明。

握紧了手里的武器,马定国从容不迫。(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