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朱棣提出亲征

筑紫都司

小仓城。

筑紫都司总兵府。

“萨摩与肥后等地的出水城、大口城、宫之城八城的地方势力清除完毕了。”文书把前线军队送来的消息,转达给总兵。

五十余岁的卢震,原辽东将领,正盯着悬挂的舆图。

筑紫都司就是原来的九州岛。

虽然是个岛,加上周边的岛屿,面积已经有半个浙江行省的大小,浙江行省虽然是内地经济强省,其实土地面积却是最小的行省,只有九万多平方公里。

筑紫都司加上周边的岛屿,面积大概四万多平方公里,而辽东半岛的面积也才两万九千多平方公里。

这样大的一片土地,大明虽然通过复国没多少年的狗奴国的手,顺利的归入大明手里,但想要彻底统治并不是轻易的。

地方上的残余势力一直在抵抗,而且卢震虽然不明白太子殿下为何对当地非常的痛恨,但是卢震不会违逆太子殿下。

既然一向仁德的太子殿下莫名的“敌视”当地的人,卢震愿意为太子殿下分忧。

担任总兵近十年,阉工贸易成为了筑紫都司的主要产业,因为筑紫都司的原因,阉工的价格直接跌到了谷底,而且源源不断,让那些进行阉工贸易的商行和势力纷纷破产。

“赵将军还有多久到?”

卢震突然问道。

“应该快了。”文书根据行程推测。

卢震点点头,他明白自己在筑紫都司的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等解决了狗奴国的事情,自己大概就要回国了,虽然有些舍不得,却也不敢违背朝廷的旨意。

比起辽东,虽然辽东军方势力也很大,但是筑紫都司是实打实的土皇帝,因为阉工政策的原因,卢震在当地的权利非常大。

像平安都司、咸镜都司等新收复的土地,大明除了会扫除地方势力,也会发展当地的生产力,惟独筑紫都司不同,只有清扫二字。

筑紫都司很大。

因为形势的需要,只设立了一个都司,驻扎当地的军队数量非常多,原来琉球三国的驻军大多数迁移过来,只在当地留下少许维护稳定的军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军队退役的老兵们不少选择留在了当地,除了分到数百亩上千亩的土地外,庄园里也蓄养了不少的奴隶。

大海上。

一艘帆船行驶在海面,帆船上还有军士。说是大海,其实算是海峡,可以看到对面的陆地。

“小仓城、秋月城、古处山城、城井古城.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大内氏的领地。”

倭国本土南端被称为中国,属于大内氏的范围,隔了一条海峡,对岸就是九州岛,现筑紫岛。筑紫岛北部地区,原来不少的地方控制在大内氏手里。

为了挟制和支持大内氏,所以筑紫都司设立在海峡对岸的小仓城,还能借助海运方便获得补给和贸易。

帆船上,筑紫都督赵安从狗奴国返回筑紫都司,准备去小仓城与总兵卢震协商狗奴国与倭国的纷争,因为来到筑紫都司时间短,许多事情还需要

通过一年的时间,赵安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局势,但是地方上的琐碎,仍然缺乏一定的了解。

“大内氏的地盘的确不小,不过比较起幕府缺少了名分,名分这东西看起来可有可无,其实往往是关键,而且幕府兵强马壮更具有人心,如果不是我大明的帮助,大内氏应该打不过幕府。”

赵安猜测当年的局势,越是了解当下狗奴国与倭国,赵安越来越佩服太子。

运气这件事可一不可二。

但是打败帖木儿,还有高丽的成功,乃至于倭国的成功,太子殿下仿佛先知一般,往往清楚的掌握了当地矛盾,借助当地矛盾,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

大明只付出了物资和人力,通过小规模的战争,不但支持大内氏复立狗奴国,还分走了九州岛,以及与大内氏共管四国岛。

如果这些成就依靠一味的武力,只怕要难十倍不止,面对的反抗也不会小。

如今有了这么多良好的基础,赵安信心十足。

都督府还没有正式成立。

回到了小仓城,赵安见到了卢震,提出了他的想法,“太子当初虽然提出以稳定为主,可是今非昔比,南洋局势已经稳定,我们应该上奏太子。”

“你有什么想法?”

卢震好奇的问道。

赵安笑道:“其实也是已经维持不住,大内氏的新国王,我们支持大内义弘的次子,因为这位次子更软弱,方便我们控制。”

说到这里,赵安内心感叹,正如太子所言事物的双面性,继续说道,“可也因为此人太过无能,不光压不住国内的反对声音,幕府方面也按耐不住,早就蠢蠢欲动,大军开始集结,如果不是顾虑我们,战争早就开始了。”

卢震摸了摸胡须,他已经明白了赵安的想法。

如果是一年前提出,卢震会反对,并且小瞧赵安,可放在一年后却又非常的合适。卢震收起了内心不服,虽仍然认为自己不差过对方,可对方年轻,一步快步步快,见识和能力又不弱,未来前程绝对是超过自己。

“你上书吧。”

赵安露出试探的目光,见到赵安的眼神,卢震点点头,缓缓说道:“老夫随之落款。”

“谢过老将军!”

赵安大喜,这是卢震对他的成全。

卢震看到赵安的态度,知道对方懂得自己的成全,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既然竞争不过,不如成全对方,也算是让对方承了自己的大情。

当朱高炽收到赵安与卢震的联名奏疏时,次子朱瞻墉也从外地回到了皇宫,先去拜见了他的皇爷爷,然后才来见自己的父亲。

与他的大哥不同,朱瞻基向来规规矩矩,而朱瞻墉则比较洒脱。

“有位商人送了儿子一辆汽车,儿子其余的礼物没有收,不过这件礼物儿子很喜欢,所以收了。”朱瞻墉无所谓的说道。

朱高炽见过这辆汽车。

其实属于优化的蒸汽机车头,因为冒着蒸汽,所以被称为汽车,非要找个原型,其实就是主要在大明工局内部使用的蒸汽货车。

蒸汽货车因为效率的原因,使用成本高,而且并不方便。

没有橡胶的原因,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不光对道路的要求很高,就算是直道也很颠簸,非常容易损坏,经常出毛病,哪怕是货车司机也很烦。

运输的时间,至少一半用在了修车上。

只有大明工局可以不计较成本,因为朝廷的质疑强行推广,民间商行却不会使用,至于普通的百姓,更不会购买这没有性价比的货车。

但是商人送给儿子的汽车,轮子上竟然有了橡胶轮胎,这就格外的不同了。

犹如马镫和马铁蹄的发明。

没有这两样的时候,骑兵只是辅助地位,有了这两样,骑兵成为了战略核心兵种。

朱高炽很是激动了一番,最后经过了解,才知道是从西南部的植物中提取的,并不是有了历史上的橡胶,无法普及和大规模应用。

这样的轮胎价格比原来货车的建造价格都要高,只能是奢侈的玩意。

所以真正想要发挥出汽车的效果,一个是内燃机解决能源功效的问题,一个是美洲橡胶的引进,解决产品质量的问题。

当这两样成熟了,才是汽车大规模普及的时代。

“商人送东西必有所求,你收了别人的礼物,以后别人求到了你,比较起你收到礼物的价值,你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朱高炽不满的说道。

如果是长子,长子绝对不会收。

朱瞻墉笑了笑,“商人有求于我,只要是符合国家利益,给予方便又如何,但是想要谋求私利而不顾大义,我又何须在意他。”

糖衣吃了,炮弹打回去。

次子虽然不如长子守规矩,但是朱高炽其实更喜爱次子的性格。

人都是喜欢活跃的,死气沉沉的长子实在是太沉闷了,与次子聊天的时候,常常为自己带来欢乐,朱高炽通过自己的儿子也理解了朱棣。

长子众望所归,承担的压力大,不敢逾越一步,而次子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朱高煦身强力壮,常年在外陪在父亲身旁,总归要受到父亲多喜欢些。

同样的道理,有时候朱高炽也会忧虑朱瞻基,朱瞻基承受的压力太大了,平日里多么一丝不苟,越是如此。

“此次的游学,儿子最感触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儿子不过是闲散人,身边不停的换人,却矛盾不断,可见其况。所以先贤们言人和政通,治国先治家,连身边人的矛盾都处理不好无法解决,更不提一个国家。”

听到儿子稚嫩的感叹,朱高炽露出好笑的笑容。

有种看到了循环的惊奇。

上辈子不也是常常感叹吗。

每个时期的迷茫和醒悟,进入了下一个时期,又是新的高度,回顾年轻时的想法和犹豫,只觉得惋惜和可笑。儿子们的迷茫和感悟,仿佛自己的轮回。

“那你是怎么做的呢?”朱高炽考校。

朱瞻墉没有犹豫,干脆的说道:“我又不是管家,他们自个的矛盾自个处理好,难道不知道什么事大什么事小?因为自个的矛盾影响了我,那是他们的无能,我自会远离这等人,那些能为我考虑,愿意忍让的人才是我喜欢的,我必然亲近他。”

如此的言语,朱高炽无言以对。

次子是个城府不深的性子,可是又很果断干脆,赏罚分明,明了的做事风格,的确很是吸引了一批人,他身边的人知道该做什么事。

这就是天赋了。

很多上位者用尽了心机,结果很忙,实际上效果不大。

就如自己治理大明一样,数十年来只抓住一点。

核心是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方针是推动社会工业化。

目的是打造社会资源分配,经济循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人为本的最终社会。

唱了几十年的论调,让国家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黎明百姓皆懂得大明要做什么。

“父亲,皇爷爷想要去一趟倭国。”

朱瞻墉见到父亲心情不错,试探的说道,皇爷爷说他这回亲征倭国将会带上自己,朱瞻墉按耐不住,准备试探父亲的心意。

朱高炽没有回复。

父皇并不是愿意一事无成的人。

其实大明有今日,真的离不开朱棣。

历史上交趾复而又叛,根本原因是大明在当地的人心不足,交趾离开大明几百年了,与内地不同,内地南北虽然也分离了数百年,可遗留的人心还有存续。

朱棣亲自去交趾,起到了最大的稳定人心的作用,包括亲征塞南,二度亲征西部七省,为大明边地的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否则光西部七省与内地的距离,还有风俗文化等多项原因,如何可能只通过十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安定呢。

一个安定的西部七省,和一个不安定的西部七省,牵扯大明精力耗费的力气有天壤之别。

而安定的西部七省,不光是减少了大明在当地的投入,还为朝廷在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西域行省、亦力把里行省的深化管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倭国和狗奴国呢。

朱高炽对于倭国绝对不会手软。

(删除)

倭国是真正的畏威而不畏德。

他们只崇拜强者,不尊重仁德。

对待这样的民族只有把他们打的痛入骨髓,他们不但不会心生报复,反而会一脸的恭敬,正如他们的古名狗奴国一样,和狗一样的性格。

既然如此,朱高炽也不会手软,不光是彻底消灭倭国,还要把这个远在海外的大国,也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定会解决的明明白白。

高丽与倭国是不同的。

高丽与中国大陆连接,无法脱离中国的控制,倭国因为独居海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比起高丽的威胁超过十倍不止。

既能不断吸收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朱高炽不会允许这样的状况。

而且狗奴国自从大内义弘死后,新的掌权者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不光内部斗争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倭国幕府,大明现在不出手,以后会更加的失去主动。

朱高炽不愿意在倭国浪费太多年的时间,准备一次性灭绝对方。

既然如此,朱棣提出亲征的要求,朱高炽思考要不要认同,有了朱棣亲征,人心所向,带来的效果更加的良好。而且倭国可不是部落的存在,真要是灭其国,遭遇的阻力不会小。

历史上十五世纪,世界的人口约为三点五亿。

主要人口大国分别是帖木尔帝国,将近三千万人口;奥斯曼帝国,六百万万人口;大明帝国,近亿人口;满者伯夷国六百余万人口。

然后是倭国,一千四百万左右的人口。

只看倭国的人口数量就不是小国,只是因为大明的存在,所以中原人的眼里倭国是小国而已,同时期的英国才两三百万人口。

这是文明之痛。

历史上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占比最高时期为北宋,北宋一点二亿的人口,达到了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两个人里接近一个人就是中国人。

后世人嘲讽古代,不知道嘲笑什么呢。

不光失去了人口第一,世界占比也下降到了五分之一,并且看得见的未来还会大幅下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