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厂

巴尔思扩阔山。

鬼力赤汗出其不意,不讲规矩,趁着大会毒杀了安克帖木儿,率领大军攻入了群龙无首的哈密城。

周边七城没有人来支持脱脱,脱脱大骂人们背信弃义,最后率领近百骑冲了出去。

鬼力赤汗不愿意放过脱脱,派骑兵去追杀他。

脱脱没有往西跑,而是选择往东跑,最先抵达哈拉木提,哈拉木提的城主是投降了安克帖木儿的首领。

他没有迎入脱脱,反而从城里冲出一行骑兵。

脱脱见势不妙,立刻带着手里的几十骑兵打马狂奔,对方追了一段路就没有再追下去。

最后的指望是哈密大烟墩,这里有几支部落,虽然接到了脱脱一行人,却不愿意为他出兵。

脱脱知道大势已去,担心鬼力赤汗的人追上来,只能投奔去了嘉峪关。

投奔大明还能有条活路,投奔其他势力最后会被吞的渣滓都不剩,脱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处境。

嘉峪关。

“只要大都督帮我驱逐鬼力赤汗,帮我拿下哈密城,以后哈密可以接受明军驻兵。”

脱脱开出了条件。

朱能笑着摇了摇头。

眼前的脱脱还是看不清形势啊。

如今的大明今非昔比,早已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不说别的。

手里的新军们操练的嗷嗷叫,天天叫唤着要立功建业,有了打仗的机会,哪里需要脱脱来说。

“十几年前,你的叔叔抗拒大明,被我们的宋老将军小惩一番,吓得连城池都不要,往西逃奔了千里。”

“后来,你叔叔要返回哈密,派了使者联系我大明朝廷,主动说愿意归顺大明,为大明守边。”

听着朱能的话语,脱脱的脸色难看了起来。

他又不是傻子。

大明的实力急速发展,胃口自然也变了,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痛快的让利。

“考虑哈密的稳定,我朝廷同意了你叔叔回哈密,才有了哈密十几年的和平,地方百姓的安宁。”

“我们家族世代忠于大明。”脱脱尽着自己的努力。

西域行省有上万新军。

新军的战斗力,脱脱非常明白有多强大。

只要眼前的朱能愿意派兵,从鬼力赤汗手里夺回哈密城轻而易举,那么他还能当上哈密的城主。

朱能没有再说下去。

“你留在嘉峪关吧,具体的事务,等待国内朝廷的主意。”

“都督。”

脱脱挡在朱能面前。

“放肆!”

几名侍卫拔刀,吓得脱脱连忙跪在地上,不是他胆小,实在是有求于人,硬气不起来。

“请起,有话好好说嘛。”

朱能搀扶起脱脱,一脸的笑容,但心里却不以为然。

以前不派兵驻守哈密,是人口不够,那些年北方都缺人口,还需要南方大量不停的移民。

所以打容易,但是没人来当地生产,打下来又有什么用。

现在通了铁道。

那么自然不会再把哈密交给当地的酋长,而是由大明直接管理,否则哈密连年烽火,何时是个头。

作为上朝天国,最不希望的是周边烽火连天,对于天下的稳定非常不利。

“军国大事,我虽为大都督,却也不敢擅启战端,不过你放心,你的安全由我们保护,鬼力赤伤害不到你。”

脱脱只能无奈的接受。

人在屋檐下,丧家之犬他又能如何。

朱能把西域行省外最新的形势记载下来,以公文的形式发送回京城。

打。

大打还是小打,如何善后。

不打。

是否接受鬼力赤的称臣纳贡的请求。

在脱脱抵达嘉峪关的

朱能对于安克帖木儿的使者很客气,毕竟朝廷的决定还没有下,哪怕他心里有数,但也没必要提早摊牌。

……

“咔嚓咔嚓。”

蒸汽机火车行驶在铁道上,从山东抵达六合,火车的铁道行驶到了尽头,前面是长江。

运输乘客的火车,从这里掉头返回。

只有运输物资的车厢,才会在江浦的码头,通过吊臂把蒸汽机火车车厢抬升到蒸汽机轮船上。

乘客们不需要,他们在渡口改乘渡船,然后在另一头重新以票登上火车。

李友直打量了一路。

北平的发展变化是最大的,其余的路途上,变化倒不是怎么大。只不过多了些工厂,多了些钟楼水塔之类的建筑。

到了应天府内,李有直才有所感触,发现了南方的富裕,每年大量的资金和物资运输北方,这就是南方的底气啊。

四周无闲田,到处有人影。

闭着眼睛无论往哪个方向走,要不了多久能看到村落,几年前的北平行省人口才两百万。

渡口很热闹。

茶水铺,食铺,酒铺,书摊,还有卖小商品的摊贩,形成了一条热闹的街道。

他们的火车还没进站。

李有直跟随从渡口下来的人流前进,时不时打量下摊贩上的商品有哪些。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大宋宣和遗事》、《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西游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冯玉梅团圆》……

李有直一看就知道是盗印,偷印刷出来的,书本纸张质量差,但是胜在便宜。

因为担心误了火车,李有直并没有停下脚步。

结果在火车站等了整整一个时辰也未见到他们要等的火车。

车站外的马车夫们一直向火车站内的乘客们招手,告诉他们还不如乘坐他们的马车,说不定都到了京城。

在站内贴了标语,提示乘坐外面的马车有风险。

但不少的百姓视而不见,受不了马车夫们的诱惑,跟着他们出去了,李有直一动不动。

车船店脚牙,可不是好相与的,不是本地人,还是不要轻易的跟去才好。

不久。

有人在大厅喊道:“去京城的火车到了,从渡轮过来的乘客赶紧上车。”

随着那人的喊话,人们纷纷带上自己的行李,一窝蜂的往入口奔去,连李有直也情不自禁的跑了起来。

重新坐上了火车,李有直一直悬着的心里才安宁下来。

火车的时速。

后世来算就是每小时十五公里,这个速度有多慢,相信开过车的人都知道。

但别看这每小时只十五公里,却能让大明社会的生活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李有直是北平的官员,从小吏做起前程有限。

后来被颜钝看重他的才能,给予了重用,才有了官身,随着颜钝离开北平,他受到了小王爷的重用。

在吏部报了道,只过了一日,皇城的人找上门,随着对方去了文华殿。

朱高炽正和金忠商议,所以李有直在偏厢房等候。

“五十万?”

朱高炽愣愣的看着金忠,下意识问道:“父王改了主意?”

“不是太子,是圣人。”

金忠苦笑道。

朱高炽也无语起来,“皇爷爷不是说不管么,怎么又插手了。”

工作狂人就是工作狂人。

脾气改不了的。

说了不管,还是忍不住的要管,不过比以前已经好多了,如果历史没有变化,朱元璋应该已经病逝了。

如今没有生病,朱元璋还活的好好的。

“圣人说既然想要在哈密开垦九百万荒田,人就不能少了,只有人越多,日后留下的人才越多,只三十万人,恐怕最后只能留下不足十万。”

懂了。

朱高炽恍然,“故土难离。”

一味的强硬是没有用的,别人会跑。

就像前些年,北方的军户有不少的逃户,逃回了自己的老家,随着北方逐渐恢复了水利工程,田亩富裕了起来,这个现象才稍微缓减。

那么放在哈密。

的确如朱元璋所言,哪怕给人一百亩地,三十万里能留下来的,可能只有十万。

但是十万够了。

十万青壮留在哈密,加上他们内地的家眷,也就有了几十万人,二十年的生养下来,恐怕人口就超过一百万。

朱高炽没打算在亦力把里和哈密迁移太多的人去,至多五十万人已经是他所规划的上限。

在东南海域有大量的好土地,而上面并没有政权。

例如吕宋。

当下的吕宋只有部落土著,更重要的是从福建月港到吕宋,普通的商船,只需要十五到二十日。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舰队就经过吕宋,封了移民当地的许柴佬为吕宋总督。

并且还上疏过,控制马六甲的重要性,必须要控制在手里,否则容易成为外患。

此时。

一旁的解缙说话了。

“粮点在应天府推行,虽然地方上发生过阻碍,但到底推广开来,只是粮点收拢天下之粮,需要慎之又慎。”

朱高炽看向了解缙。

经过解缙的提醒,他醒悟过来,国家大事不可操之过急,并且已经明白解缙要说什么。

果然。

“积蓄天下之粮,必须以三年为限,如此方为利国利民的良策,否则如发生大面积的灾害,而粮点的粮食又无法供应百姓,恐怕会有大祸。”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粮点的施行,为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稳定打造了坚固的根基。

只要粮食不出问题,那么朱高炽就可以以调控的手段,创造市场,引领市场。

但是天下的粮食都集中在国家手里,万一发生了大规模的灾害,而粮食却又了出去,那比粮食控制在粮商手里还危险。

控制在粮商手里,哪怕价格贵,至少他有,还能相处应对措施。

而如果粮点没粮,那就不是价格贵不贵的问题。

放眼大明周边地区,有哪个地区能供应的起大明人口所需要的粮食?

金忠也愣住了。

他本来是稳妥的人,实在是军中求战欲太浓厚了,担任新兵部尚书的金忠,失去了大局观。

“解先生之言乃持重之道,的确需要如此。”

金忠认可了解缙的说法,并且提出他的看法,“稻谷最易保存,南方保存可以两年,而北方保存可以达到三年。”

“那就在北方建立大粮仓,分一百座,南方也要建立大粮仓,分五十座。”

朱高炽当即说道。

“既然如此,那移民之事?”

解缙问道。

“还是要打。”金忠解释道:“如果时间长了,恐怕哈密的铁道会被破坏掉。”

“那就只安排军队,移民之事稍缓。”

听到朱高炽的话,解缙又摇了摇头。

“移民之事并不用停下来,但是渐少规模,先组织十万青壮去当地兴修水利。”

金忠望向朱高炽。

哈密的事情,可不是只是军队和移民的事情,还有军商联合部在哈密与亦力把里的试行。

根据他与皇太孙的谋划,当军商联合办在地方试行成功,那么就会在福建发挥作用。

下一步的琉球岛,以及琉球岛到吕宋岛。

将会由军商联合部为引导。

“金部台和解先生,你们二人商议个章程出来。”朱高炽吩咐道,事情需要集思广益。

既然改变了战略,具体的事物,方方面面都需要要重新规划,还需要去和朱棣通气。

随后不久。

朱高炽召见了李有直。

“拜见小王爷。”

“居正啊。”

朱高炽热情的拉着李有直,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实干官员,这些年在北平做的非常好。

无论是带领百姓开荒,还是后来推动工业发展。

“我准备把大明所有的官船厂集中起来,筹办为应天府的龙江船厂,福建的长乐船厂。”

李有直感叹小王爷的气魄。

这可不是几百几千人,而是涉及好几万人的产业,说改就改,丝毫不怕发生问题。

“这样我大明分别官船厂有金州船厂,龙江船厂,长乐船厂,我的预计是每年下水一千艘。”

朱高炽肯定的说道。

这并不算什么问题,历史上随着下西洋活动的终止,龙江船厂关张大吉,但兴起的清江督造厂,平均每年下水六百余艘船只。

下西洋的活动中,船队的人数接近三万,最高的时候在三万多。

虽然还是以风帆为主,但是加上蒸汽机当做辅助动力,可以解决许多的问题。

朱高炽预计的下西洋人数规模在五万人左右。

想要改变东南亚海域,就需要充足的人口。

关键还是人口。

朱高炽烦闷了起来。

今天感冒发烧,实在无力,下周六爆更,补回昨日的一章,今日的两章,另外被封的两章,放在了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