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御史撞见工地上的朱元璋

“截止四月,铁道工程部在全国的铁道工人数量,为四十三万七千六百余人。”

“其中,应天府的三个月,招收新工人数量为一万二千余人,湖广行省招收的新工人数量为一万五千余人……”

铁道工程部大掌柜徐宁,年近三十岁,也是中华重工最年轻的大掌柜。

当初稚嫩的面庞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稳重至极的气度。

“七年的时间,铁道工人从无到有,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最主要靠前年人口分配政策的成果。”

徐宁很懂人心。

成绩从来不会独占。

“还是不够。”

朱高炽不太满意,“铁道工人数量,最终要达到一百四十万人,差了整整三倍多。”

想要让大明全国遍布铁道,那么铁道工人数量就是关键。

后世美国全国百分之二的人口为铁道工人,才有了美国八十万里铁道的伟大成就。

朱高炽不敢说要在大明建设八十万里的铁道,但是四十万里的铁道还是有信心的。

这也是拉动生产力的核心手段。

四十万里的铁道,其余物资不提,需要的钢铁就是惊人的,以及钢铁需要的煤炭和其余的材料等等。

虽然目前的技术,主要还是传统技术为主,但是技术不够人来凑,只要保障粮食的稳定。

大明就算只七千万人口,那么分配出一百四十万人成为铁道工人,建设铁道的计划就不会有问题。

“北方人力有限,各行各业都在抢人。煤炭行业,冶铁行业,建筑材料行业等都是用人的大头。”

徐宁无奈的解释。

根据社会人口分配预估数字模型推算小组的报告,北方人口在洪武三十年达到一千八百万人口。

但农业人口并没有降到四成二的目标。

就算真正达到了这个理论,能加入工业化的青壮,也不到五百万人口。

减去军队二十万人,技术人员,学者,学校老师等行业的人口需求,也就只有三四百万了。

所以北方的确没有多余的劳动力。

朱高炽指出了关键。

“北方解放妇女生产力的运动,步子还需要迈的更大。”

男女平等怎么来的。

付出来的。

男女同样加入社会劳动,获得了经济独立权,才有了真正的男女平等。

包括明朝万历时期,江淮地区诞生的男女平等思想,提出女子也有权利上道学。

因为江淮地区女性的经济地位提高,收入在家庭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

“要以七妹这些新时代的妇女为表率,倡导全社会新风气,鼓励妇女加入工作。”

朱高炽给出了解决办法。

如果妇女能加入工业,哪怕只有少部分,也能提供至少一百万的劳动力。

并且军户中的女性地位就在增强。

因为随着耧车,推镰车,打谷车等传统农业机器的复兴,以及市场使用率的提升。

农业人口不但降低了劳动量,也让更多的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增加了作用。

妇女也能使用农业机器干农活,虽然劳动占比远不如男性,但已经有了大改善。

连徐宁都在京城感到了困惑,朱高炽发现了一些问题。

于是在文华殿召开了中华重工体系大会。

之所以称为中华重工体系大会,是因为铁道工程部,工程部这些都已经不属于中华重工总部,只属于体系的一环。

文华殿啊。

朝廷一片哗然,这算什么。

同样,中华重工体系的大掌柜们也很忐忑,这可是京城,是皇宫里啊。

当即有人上疏反对。

御史钱英科在朝堂上说道:“太孙殿下此举,有违体统,丧朝廷威严。”

随着他的出头,还有人蠢蠢欲动。

“放肆。”

朝臣中,兵部尚书金忠大怒,指着钱英科,“皇太孙为何从你口中变为太孙”。

随后上前一步,向朱棣控诉。

“此人居心叵测,挑拨离间,理当重惩。”

金忠的举动,阻止了其余人的动作,人们犹豫了起来。

钱英科也知道自己失言,内心惶恐。

至今还有人不愿意承认朱高炽的身份,私下里没有称呼朱高炽为皇太孙。

他们口中的皇太孙,仍然是去往广东番禺的朱允炆。

“此事到此为止,下不为例。”

朱棣放过了钱英科。

但也因为钱英科,人们不好再指责朱高炽。

钱英科因为朱棣的大度,自然也不好继续坚持,因为金忠的机警,给了朱棣机会。

一紧一放,化解了这次无形的风波。

朝堂散会后。

大臣们各奔东西。

“太子监国已经三个月。”

都察院。

钱英科黑着脸,周围的同僚讨论着,今日本来是好机会,结果钱英科失言了。

不少人不满钱英科。

景清也在自己的公案后,提着笔仿佛在写什么,但是纸张上空白一片。

“唉。”

有人叹了口气。

太子的政治手腕的确非同一般,不少的风波被化解,恐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心也就安定了。

“今日商人去了皇宫,他日就是商人登上朝堂了。”

景清放下笔。

“中华重工体系不是一般的商人,不是官又不是商,不好轻易的定论啊。”

没有人搭理景清。

方孝孺和黄子澄,以及他们勾连的一批人,以私下窜连,阴谋造反的名义被抄家。

不过幸运的是没有被杀头,而是流放辽东。

但是像景清却没有好下场。

人们认为景清是畏惧权势的小人,畏惧权势不敢坚持道义,如何能当好御史。

景清没人搭理他,于是也不再多言,默默的沉思。

真是人心混乱。

朝堂乱啊。

景清内心烦闷,终于还是去告假,求了三个月的假期。

离开了朝堂,景清内心一片轻松。

“不如辞去。”

景清突然诞生了这个想法。

他属于中青代的官员,哪怕按部就班的升迁,未来也是朝廷的高官,大好的前程。

只不过到了景清这样的地位,和底层百姓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普通人羡慕的地位,对于已经得到了的景清而言,却不是他最看重的。

换句话说。

就是普通百姓眼里的无病呻吟。

景清趁着离开京城的时候,去各处随意逛逛,准备最后的告别,已经打定了主意。

结束了假期后,向都察院递交辞呈。

从江宁到方山,烧了香拜了佛问了道,然后准备去句容,需要经过淳化关。

骑着毛驴,景清揉了揉眼睛。

眼前。

淳化关变了样。

“这么快就变成了工地,才不到两个月。”

景清不敢置信。

放眼望去到处是工地。

工地上人来人往,车来车去,牲畜无数,插满了各色的旗帜,处处都有堆积如山的物资。

“咳咳。”

身后传来了咳嗽声,景清回头望去大惊失色,差点跪倒在地上。

李道信跃了过来,一把扶住景清。

“这位是黄老先生,别认错了。”李道信在景清耳边小声说道。

景清手脚发软。

倒不是畏惧,实在是太意外了。

圣人竟然在这里。

“圣……黄老先生。”景清两手发抖,尽力的保持平静,他已经明白了,不敢破坏了圣人的兴致。

看来传言是真的。

圣人经常微服私访。

“你不在京城,怎么跑这里来了。”朱元璋没有太过理会。

“臣。”

李道信扯了扯景清的袖子,景清犹豫了片刻,说道:“在下已经告假了。”

“告假。”朱元璋终于回过头,认真打量了景清两眼,立马猜出了对方的心情。

“人言可畏啊。”

“还准备回去吗?”

景清差点哭了出来,圣人竟然知道他的处境。

“在下的确不打算回去了。”

朱元璋也没有劝,仿佛不在乎景清的去留。

“跟咱一起走一走。”

“听黄老先生的安排。”景清不敢拒绝。

一行三人。

当然。

远处还有不少强装打扮的人,仿佛是来工地观望的路人,工地向来不缺少来看稀奇的人。

而且工地人很多,不少只有自己班的工友才熟悉。

“黄老先生。”

“黄老掌柜。”

……

路上,不少人打招呼。

“你还在打趣老夫。前些日子不是已经知道,我可不是工地的掌柜。”朱元璋笑呵呵的骂道。

“俺都叫了老先生许久的掌柜,老先生也没有拒绝过,还是旁人提醒俺才知道。”

憨厚的工人说道。

边说边推着推车,里面装着挖出来的泥沙,三言两语就走了过去。

景清内心好笑。

那人如果知道与他说话的是当今皇上,不知道他会如何表现。

“不能往里走了。”

朱元璋突然停步。

景清一脸的好奇,朱元璋竟然有兴趣解释:“哪里已经开始建造地基,闲人勿进,而且工地也有危险,有些地方不能乱走。”

景清怔了怔。

圣人对工地的事竟然这么熟悉。

“走。”

“到了饭点,咱们去工地的伙房吃饭。”

“外人也可以吃?”

“当然不行。”朱元璋理所当然的态度,“咱在工地有关系。”

看着圣人一脸的自豪。

景清实在不知道说什么的好,只能默默的跟着朱元璋身后。

朝堂上。

谁要是走关系损公肥私,被圣人知道了可是要重惩的。

圣人最厌烦这等事情。

为何却改变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