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骁笑道:“你就想要这个?”
永安公主点点头。
秦骁呵呵笑道:“你觉得这可能吗?洛水违誓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永安公主摇摇头,一脸茫然。
秦骁道:“洛水违誓是司马懿干出来的,当时魏国皇帝曹芳出城,曹爽陪同。司马懿借机带兵攻占洛阳城,曹芳回来。
司马懿劝他投降,并且发誓,一定会对他们好,不会让他们受苦。
曹芳当时处于劣势,于是答应这个请求。可是当他真的投降后,司马懿大肆屠杀曹室宗亲,这就是洛水违誓。”
永安公主茫然如兔子,不知道秦骁为什么要对她说这么个历史故事。她也不能理解历史故事里的含义。
“你看,他开了个很坏的头,那就是屠杀宗室,历朝历代就这么延续下来。你明白吗?”
杀死自己的弟弟!永安公主顿时明白其中含义,浑身如筛糠瑟瑟发抖,她发出最为凄厉的叫声:“不,陛下,求您想想别的办法。”
秦骁搀扶起痛哭的永安公主:“能救他的也只有这道高高的宫墙,只要他不出去,就是安全的,可他一旦出去,可就由不得他,满世界都会有人抓他找他,威胁他,叫他起兵。”
他站起来,走到不远处,指着宫墙道:“这是囚笼,可也是他的保护伞。”
永安一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是想起悲惨命运,悲从中来,不由哭得更大声。
秦骁等她哭得差不多,才笑着说:“你不是说烤全羊好了吗?叫人呈上来看看怎么样。”
永安公主叫人把烤全羊端上来,秦骁尝了尝,夸赞她手艺好。
永安公主勉强笑颜,待秦骁走后,她想起今后的悲惨,忍不住痛哭。
采莲节开始。
礼部办得很盛大,文武百官都去观看,这也是众人跟皇帝亲近的好机会。
秦骁带着众臣入席,只是可惜却没有皇后。
而纯妃、庄妃他们又不可能带到这样的场合,所以他是孤家寡人。
群臣当然得带着,由永安公主出面招待,秦骁也觉得不像话,该找个后宫之主,这是任务。
诸人坐定,秦骁道:“开始吧。”
先是鼓乐演奏,欣赏完后,春官朗声道:“诸人入场!”
安排好的女子从外缓缓而入,共有一两百位,一部分戴着头绳,一眼就能认出来。
秦骁远远看着,她们分别驾船至湖中,开始着手采莲。
秦骁望着眼前的一切,忽而道:“诸位都是朝廷栋梁之材,学富五车,此情此景叫人感慨,诸位可有思路,作诗一首?”
礼部尚书张震忙道:“陛下诗才绝艳,臣等不敢班门弄斧。”
秦骁起身,他是在一处阁楼上,周围没有人,这是为了防止刺杀。
他走到栏杆旁,数百女子同时采莲,场景非常壮观,他说道:“朕想起一首古诗,淳朴清新,叫人忍不住遐想。”
群臣配合询问是什么。
秦骁缓缓开口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群臣有点懵,这首诗是前秦的诗,非常普通,不知皇帝突然念出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秦骁冷笑:“诸位,这诗很无聊对吧。可这么无聊的诗,也被先民们写出来的。朕只希望天下到处都有这样无聊的农人,朕也就满足了。”
群臣恍然大悟,齐齐跪地:“臣等罪该万死。”
秦骁道:“起来吧,治理天下哪有那么容易。这事也不能怪你们,先看看采莲节吧。”
采莲节其实就是个相亲的过程,今日来了许多青年才俊,湖边两岸有许多杂耍百戏,算是与民同乐。
青年才子们成群结队聚集岸边,如果对谁有意思,就可以花钱把她采的莲子买下。
如果她同意,那就代表同意与你交往,如果不同意那就不能死缠烂打。
这也是大家都对采莲节那么热衷的缘故。
徐文锦漫不经心划着船进了湖中心,从她的位置其实可以看到秦骁,不过距离太远,只能看到个模糊身影,根本就看不到真正面目。
但身边很多人都知道今日皇帝来观看,是为选皇后。
所以他们争奇斗艳,有些人光是衣服就穿得极鲜艳,头上插满头饰。
徐文锦反其道而行之,她之前思索过,这皇帝千军万马杀出来,又是北荒王,自小锦衣玉食,什么吃的玩的都见过,自然是喜好美酒美食,少年慕艾乃是人之常情。
那么她就故意不打扮,只穿一身寻常江南女子的服饰,头法也只是简单挽起来,用布帕子包起来,看着当真是又俗又土,跟身边的那些女子形成鲜明对比。
魏国公之前根本不知自己女儿竟然这么装扮,人都出来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女儿,他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心道:“这死丫头不会跑了吧?”
他急忙去寻登记入场的太监,太监笑道:“公爷莫担心,您看,那不是令媛吗?”
魏国公顺着小太监的手看,差点没昏过去,好家伙自己这女儿怎么这幅打扮?
小太监犹没看出来他脸色不好看,自顾自解释道:“令媛当真是七窍玲珑心,她说陛下平日里什么样的美女没见过,打扮成这样,说不定能给陛下个好印象。”
魏国公差点没吐血,留个好印象?好个蛋的印象,就这样的打扮,丢村子里就是村姑,皇帝能喜欢才是奇迹了。
可惜的是他又不能跑过去叫女儿换了衣服,跺跺脚走了。
徐文锦渐渐就忘记此事,正正经经采莲。
秦骁望向湖中,里面数百名女子打扮得跟绿毛孔雀似的,叫人有些想笑。忽然瞥见旁边有个女子穿着普通女子衣服,身无装饰,却头扎红绳,不由起了好奇心,指着那边道:“那位是谁家女子?”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那是谁。
魏国公脸色尴尬,道:“启禀陛下,那是小女,不懂事,叫陛下笑话了。”
秦骁笑道:“魏国公,你家女儿倒是别出心裁啊。”
魏国公闻言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