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知府也不能漏了

太素不觉得杨建树有什么不对劲。

朱桢摆手,其实他也知道茹太素说得有理,但他自己习惯了对人防备三分。

大概也是在朝廷呆的久了,人都开始多疑起来了。

“或许他是无辜的吧,无论如何,咱们都不要对他说太多,平常茹大人也注意一些。”

茹太素点点头,“也好。”

反正九十个小州的知府,也没必要说太多。

朱桢也打开窗帘看着窗外的情况,灾民排着队,秩序井然的领取食物和物资。

如此大量的灾民聚集在城内,竟然没有造成任何混乱和哄抢,也没有灾民闹事。

可见,这里的人对这个知府还是非常满意的,或者说这次的事情,杨建树处理的很不错。

他便放下了心中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异。

在朱桢和茹太素商议间,便听到窗外那小厮的声音传来。

“王爷,前面便是乌林县了。”

朱桢和茹太素便停口,下了马车。

眼前的乌林县,并非是一个小县,大眼一看,能看出曾经面积不小,应当是人口很多的。

不过门口的乌林县路牌已经被洪水冲刷的歪倒在地上,路牌破旧不堪,似乎这个人口大县,并没有很繁华。

小厮告罪道,“王爷,我家大人让小的说一声,他今日还要去别的县里查看灾区情况,发放食物,所以没能一起前来。”

朱桢摆手,“无妨,他现在确实很忙,本王明白。”

小厮道谢,“多谢王爷谅解。”

随后他又指了指前方的小转弯,“王爷,拐过这个弯便进入乌林县了,当然,也能看到许多百姓再次驻扎,乌林县的内部已经被洪水覆盖,为了王爷的安全,建议待会咱们走到灾民聚集地便不要再往前靠近了。”

朱桢挑眉,不可置否,“先过去瞧瞧,你先回去吧。”

于是小厮连忙点头,快步离去了。

朱桢看他走远,和茹太素步行进入了乌林县。

“这乌林县倒是很大,应该住了不少人。”茹太素也发现了重点。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开始怀疑了。

既然住了这么多人,那么为何灾民的伤亡竟然比其他的县还少了一些?

他心里不禁也升起了怀疑,莫非这人还真有问题?

可把灾民伤亡缩小了这件事,真的能算是问题吗?

两人走进去,身后跟着五十将士,各个还身披战甲,一进去就把灾民们吓了一跳。

朱桢和茹太素也吓了一跳,没想过走过那一个转弯,眼前的情况简直令人震撼。

成片成片的无数灾民聚集在乌林县的门口,到处都是简陋的帐篷,似乎风一吹便会倒。

年迈的老人,孱弱的妇女,还有稚子幼童,各种声音充斥在耳畔。

甚至有些人已经衣不蔽体了,可其他人根本没人关注这些,大家的眼神里满是麻木和恐惧。

哭泣声、咒骂声,不绝于耳。

这就是满目疮痍的乌林县!

朱桢心情十分沉重,他走过去,走到面前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年轻人身前,蹲下身子。

只见这人吓了一跳,想往后缩,可他的裤管空荡荡的,完全动弹不得。

“你……你是何人!”他战战兢兢的询问。

眼前这人看起来是大人物,莫非是知府吗?

可是似乎年纪不对,但不是知府,又怎么能带这么多兵将?

朱桢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起身,他知道,周围所有的人都在看着他,还有身后的那么多将士。

他转身,气声沉了沉,“大家不要慌,本王乃是当今楚王爷,是当今圣上派来救灾的!”

这句话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随后,隐隐的啜泣声响起。

众人神色激动而期盼,他们都没想到,陛下的救兵这么快就到了!

一瞬间心就安了不少!

“您……真的是楚王爷?”

有一个人忽然从后面走出来,面色激动。

那人穿的似乎比其他人要规整些,不过年纪似乎也不小了,但他一出来,大家纷纷让开了几步。

朱桢明白了,这人就是乌林县颇有话语权的男人,大概类似于村长吧。

“没错,本王是楚王爷,你可有什么要说的?”朱桢主动询问。

那人一激动,快速走过来,利落的撩开衣袍跪下。

“拜见楚王爷,乡亲们失礼了!”

本来希冀看着朱桢的各位才反应过来,迟疑的开始下跪。

朱桢摆手,“大家不必多礼,该坐坐,该躺躺,好好修养,当务之急是讲清楚。”

男人低头抹泪,红着眼眶点头,“王爷说的是。”

朱桢亲自把他扶起来,这举动再其他人的眼中又多了几分亲切和好感。

那人平复了激动的心情,这才开口。

“王爷,草民名为王晋。”

这话一出,茹太素惊讶,“原来你便是王晋。”

王晋一愣,“大人可听过我?”

朱桢颔首,“本王已经见过杨知府,他说过,你是最先发现黄河决堤的人,你是功臣,可惜他们没能抓住机会。”

王晋一听,顿时沉默了,似乎有些犹豫。

“我又没能救了这次的决堤,怎么能算功臣?”

朱桢肯定道,“自然是功臣,是知府他们办事不力,放心,本王既然来了,就绝不会饶了他们!”

昨日,杨建树说了,当时办事不力的那些侍卫们,通通砍了头。

因为他们的办事马虎,导致发生这么大的灾情,死伤无数,这是必定要砍头的!

但朱桢觉得还不够,他们挨了罚,但你这个知府也不能漏了!

王晋一听,顿时燃起了希望。

“王爷,知府也要罚吗?”

朱桢见他似乎是觉得知府无辜,便立刻斩钉截铁道,“自然要罚!”

他松了口气,似乎对朱桢多了几分信赖。

朱桢主动开口,“当时听说你是第一个发现的,你是怎么发现的?”

王晋便说道,“当时草民钓鱼,发现河面似乎上涨了一些,草民便担心决堤,顺着堤坝走了一圈,果然发现了裂缝!”

朱桢意外,“没想到你对决堤如此敏锐?”

一个寻常村民,发现河面似乎上涨,立刻就开始查看堤坝了。

连知府都没这个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