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贾耽《皇华四达记》
说起来也是奇怪,现代明明是个大多数人都不种田,乃至于没有下过地的年轻人是占大多数的。
包括虞美人,在下地方面,除了只有一次的种花生和玩泥巴之外,都是实打实的生手。
但他们却对种地,什么东西种了高产、有用、挣钱这一方面,表现出让他们这些做老祖宗的都惊讶的热忱。
要他们这些经验王者来说,后世人一个个的,都是理论上的王者。
他们平日里看得多、吃得更多,什么好吃那真是记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呢,大大方方的分享给还什么都没有的他们。
让人觉得好笑又窝心的小孩子心性。
他们可是知道,就是后世有什么搜索引擎,但想要分辨一个作物的原产地是哪里,也是要费些心思的,他们混着吃,自己国家种了那么多年了,哪里能记得那么清楚。
何况再加上哪里适合种植这些。
有这样的后辈,可真好。
想想自己的子孙后代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成为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快乐呢。
他们简直快乐疯了好吗!
……
[你们都不知道,在隋唐时期,海上商队到底走了多少的国家,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就写到,唐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有通道7条:一是营州入安东道;二是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是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是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是安西入西域道;六是安南通天竺道;七是广州通海夷道。
他把广州至大食国巴士拉港称为东航路,航经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
把阿拉伯半岛及亚丁湾、东非、红海航道称为西航路,我们今天叫他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坦桑尼亚、埃及等地。
然后以乌刺(奥波拉)为东西航路的交会点。
然后你们知道这本书最妙的地方是什么吗,是人家不仅写了路线,还写了沿途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方位、名称、岛礁、山川、民俗等内容。
这不就是唐朝的航记吗,听我说,贾耽,你是我的神。
咳,我这话是真没夸张,这位在古代地理界可是当之无愧的一个猛人,作为科学制图方法的继承者以及推动者,他表示,地理记述是我国对外宣示领土和海权的重要依据。
平日里,他利用掌管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便利,向外国使节打听各国的山川形势、地理沿革和风土人情,然后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此外,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少数民族的遗老,甚至民间流传的小说谣谚,他都会留意记录,然后汲取精华,去伪存真。
花了三十年的时间,贾耽阅读文献,调查采访,选取资料,绘成了《海内华夷图》,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献给朝廷。
那玩意儿准确的,说实在的,唐朝疆域沿革、行政区划、古今郡县、山川名称、方位、交通道路等那是都画进去了。
图中的地名还有古今并注,古地名用黑色,今地名用红色,开中国以两种颜色标注地名的先河。
不说那些,就说是《皇华四达记》,那也是详细记载了唐对外交通发展的情况,详尽的描述了“广州通海夷道”是怎样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多个国家,其中的风景又是怎样的。
可以说,那含金量,绝了。
而离谱的是,这位地理界的大佬,他是兼职。
他的本职工作是唐朝官员,也是做到了“凌烟阁”的程度。
贾耽大佬,悄悄问一句,现在《皇华四达记》原书已流失,只有片段留存,考虑打赏一本吗,不行天幕结束后给我拍个全文也行,求求了,真的很需要。]
天幕下众人再次无语。
他们发现,后世人可能不仅仅是对各种农作物有种超乎寻常热情,他们是对什么都有种超乎寻常的热情。
好家伙,这打赏要的,是光明正大啊。
关键是,不要金银珠宝,不要天下奇珍,要的就是各种书本,各种工艺,怪,实在是太怪了。
但他们看得怎么就这么开心呢。
他们可不是对天幕单方面的索取,他们这是双向奔赴呢。
骄傲叉腰.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