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7 章 软银集团

霓虹国央行对金融市场的暴跌不闻不问当然有原因。

一方面,这次做空霓虹国股市、债市和外汇的主力是他们老美爸爸,对于霓虹国来说,老美的金融机构割霓虹国的羊毛,就跟爸爸要打儿子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相反,儿子要是敢反抗那才是大逆不道。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霓虹国泡沫时代结束以来,这种事情就跟家常便饭一样,隔三差五就会来一回。霓虹国的央行和大藏省,甚至是霓虹国的普通老百姓,对此早就已经习惯了。

另一方面,这也跟霓虹国自己的环境有关。自从霓虹国经济停滞以来,国内消费一直萎靡不振,霓虹国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所以霓虹国央行无限制超发货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刺激国内消费。

让霓虹国国内消费市场重新转起来,让老百姓愿意花钱去买东西,而不是有了钱就存银行,这同样是央行追求的重要目标。

最后,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就是霓虹国希望货币贬值,刺激出口,加强霓虹国商品的竞争力,和华国、韩国等国家争夺国际市场。

但是现在,不论是韩国还是华国,又或者东南亚诸国,都是霓虹国商品的竞争对手。如果霓虹国随便搞货币贬值刺激出口,其他新兴国家的货币一定会跟随日元贬值。现在霓虹国是因为金融市场崩盘而导致的汇率暴跌,霓虹国既不用担责任,又可以享受到日元贬值给出口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如愿以偿又不用担责任背骂名。

至于股市和外汇下跌给霓虹国导致霓虹国老百姓的财富缩水,对于霓虹国高层来说,再苦一苦老百姓就是了,反正他们也都习惯了逆来顺受。

当然了,这些和李大老板无关,奇迹投资做空霓虹国的汇率也好,国债也罢,归根结底都还是为了赚钱。

李大老板放弃老美,跑到霓虹国来搅风搅雨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ARM芯片公司。

现在已经是2017年年底了,华美之间的贸易纠纷和全面竞争,从2018年4月就要开始,到时候在华美完全撕破脸的大背景下,李大老板再想要拿下ARM公司,那可就是完全不可能了。

所以李月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2018年4月之前,完成对ARM公司的收购。

ARM公司是软银的旗下的公司,软银的老板孙正义嫌弃ARM公司不赚钱,早就有出售这家公司的念头,可是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买家。

事实上,盯着ARM公司的人不在少数,可问题是,ARM公司就如学校里的校花一样,虽然大家都看上了,但是却没人敢真的出手,因为会犯众怒。在软银这家完全与芯片不相干,也对芯片没兴趣的公司手里还好,如果落到一家芯片公司手里,他为了打压对手,禁止对手使用ARM的公版设计架构,那其他依靠ARM公版架构的公司还活不活了?

之前就传出过,老美的显卡设计公司英伟达曾经对ARM公司表示过兴趣,希望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接盘ARM公司,但是却被高通、苹果、德州仪器、三星、华为、台积电等公司联手否决了。

这些依靠ARM架构生存的公司,对于ARM公司如同禁脔一般,任何芯片公司都不允许碰一下。就算烂,也要烂在软银手中。

孙正义对于英伟达愿意接手ARM公司原本也是非常期待的,因为ARM公司在软银手里,又不能给自己带来利润,除了占用自己宝贵的流动资金外,无法做任何事情。

后来李月祺也打过ARM公司的主意,甚至还通过打击英国巴克莱银行,做通了英国政府的“思想工作”,逼迫英国政府保证,不会对奇迹投资收购ARM公司制造障碍。

但是想想也明白,这件事的阻力根本不是英国,而是老美和霓虹国政府和企业,连同为老美公司的英伟达收购ARM公司都阻力重重。

奇迹投资,一家华国的公司,又多次对老美的金融行业造成巨大伤害,老美要是能同意奇迹投资收购ARM公司,那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李月祺这次针对霓虹国的发动打击,就是为了先搞定霓虹国这边的阻力,至于老美那边,还有一颗惊天大雷在等着他们,到时候再收拾他们不迟。

要搞定霓虹国政府,首先要先搞定软银公司,软银公司的市值虽然在暴跌之后只剩下700多亿美元,但是奇迹投资却无法直接购买软银公司的股份。

一方面是因为软银公司的股权架构和藤讯一样,都属于是二元股权架构,孙正义为代表的管理层持股虽然不多的,但是却拥有反正高的投票权,这种股权架构可以保证持股不多的创始人团队,拥有公司的绝对话语权。

另一方面,软银公司没有真正的大股东,公司股权非常分散,孙正义为代表的创始人团队持有12.8%,霓虹国社保基金持有10%左右,其他大股东绝大多数都是欧美大学金融机构,像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包括南非标准银行,甚至华国的阿里巴巴公司,都是软银的大股东。

没错,你没有看错,虽然软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但是阿里巴巴也持有软银公司不少的股份,也是前十的大股东之一。这种交叉持股的方式,大公司之间很常见。

软银股权分散,意味着李大老板很难打软银的主意,因为他不论怎么收购软银的股票,也不可能同时搞定好几家大股东。收购的少了,又无法决定软银的任何事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软银就毫无办法,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和谋划,李月祺盯上了软银公司最大的软肋——软银公司的债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