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大唐基建

民富国强,与国富民强,这两个词看似接近,可实际上,两者间有着天壤般的差别。

首先说国富民强,这才是当今历朝普遍流传的词汇,它以国为本,强调将国的定义摆在民之前,而国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国乃社稷,乃王朝皇族的祖宗基业,所谓天子与国不分家,在王朝中,天子就是国,国是天子的国。

这句话符合所欲王朝统治的国情,即『以国为本』、『忠君爱国』。

而“民富国强”这句话,恰恰与前一句背道而驰,虽然从字面理解是,『百姓安定富足、国家就能强盛』。

可问题在于,它将『民』摆在首位,摆在社稷、天子之前,其真正的意蕴乃是『以民为本』,意思和藏富于民相近,都是孟子的理念。

但古往今来,所有君王口中喊着以民为本,实际上都是以君为本。

难不成李承道是想做出真正的改变?

就在众人心中苦苦思索之际,李承道方才说道:“国家若想强盛,离不开农民,也离不开商人。”

“农乃是国本,而商则是使民富、使国强的关键。”

“只要农商并举,方能让国家长盛不衰,否则灭亡不过是迟早的事情,何谈国强。”

李承道这番话后,众人方才茅塞顿开,理解了他的想法。

长孙无忌点头道:“陛下所言的确不错,但农商并举又是何解?农是农,商是商,双方如何并举呢。”

“这便是朕今天要和诸卿所说的事情。”

李承道正色道。

“还有

李承道顿了顿,此时长孙无忌、魏征、贾诩等人已经听得入迷了,闻言焦急地问道:“

刚刚李承道所说的这番“农商并举”“商使国富,农使国强”的言论,简直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诸位爱卿先说说前四点如何,可否推行?”

李承道并没有急着说,而是询问道。

“毫无问题,陛下此策乃真正的千古国策!完全可以直接推行下去!”

“臣敢断言,此法推行后只需要三年时间,大唐国力便能翻升一倍!”

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说道,语气坚定非常。

“臣附议!”

贾诩点头赞同。

“臣等附议!”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全都赞同,对长孙无忌的话深以为然。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农和商与国为何一定要相互独立,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互补的存在。

贸易起来了,商人就富了,交给国家的赋税自然就多,哪怕国家拿其中大半去用来补贴农民,依旧能剩余很多。

而农民得到了利益,他们也就安稳了,不必担心被欺压,有国家补贴还有朝廷作为后盾。

农民安居乐业,安心耕种,按时上交赋税,国家又怎么会没钱,怎么强盛不起来?

这完全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商人追求利益和地位,农民追求安稳,国家要钱来发展军事国力、完善百姓福利制度,三个需求一下满足!

“好,那就这么定了,现在朕来说说

李承道说道。

众人顿时打起了精神,聚精会神地听着。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等人都有些面面相觑。

过了一会儿后,房玄龄有些尴尬地问道:“陛下,恕臣愚钝,请问此言何解?”

李承道说出来的名词有点多,什么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这些他们还勉强能理解,但是这生产力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对他们而言过于超前。

“很简单,朕举个例子,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不是都是靠篆刻或者手写传抄?”

“而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一本书原本需要七天到十天抄完,印刷术印刷

李承道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

雕版印刷术就是几十年前的发明,大大减少了文化传播的难度,降低了书籍成本,是近来对于人们生活改变最大的一项发明。

众人闻言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李承道说的是什么意思。

“工匠之艺从来不是什么奇淫巧技,在朕看来它的价值超过千万、亿万黄金!”

“农商能使国家富庶,但是技术则能让国家强大!”

“朕欲在全国各地铺设轨道马车,若是铺设成功,那么乘此马车可日行千里,一日从长安到洛阳。”

“试想一下,若此次旱灾时有这样的马车,将各地粮食源源不断并且迅速送往受灾地,百姓又怎会恐慌?”

“若是有此马车,各地商贸开战皆会便捷许多,商业发展更快。”

“若是我们有足够的技术,打造出强大的武器,那么天下之大,哪个国家能抵御大唐的锋芒?”

李承道一连串的发问,震撼着所有人的内心。

他伸出右手,紧紧攥成拳头,沉声说道:“这,便是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