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钱多,就是豪!

三天后,漳州。

朱由校收到了从台湾发过来的奏折,里面的内容则是由张家兴等人罗列出来的,南海水师所需的物资。

看着上面的内容,他嘴角微微勾起,将奏折交给鮥瞳收起。

“让张家兴转告郑芝龙,这清单上的物资,朕都准了,并会让工部加紧督造,随后分批拨付!”

“是!”

鮥瞳转身出去,将原话转述给了送奏折过来的那名兵卒。

郑芝龙手下的那些家伙,开口不可谓不大。

单单战船就要了四百艘之多,其中上至福船、鸟船,下至网梭船和海沧船等,应有尽有。

仅这些,就够南京各船厂加足马力干上一两年的了!

更别提还有那火枪、火炮,以及兵甲、弓弩等等。

但朱由校也清楚,这些早晚都是省不掉的。

十八芝虽然强悍,但毕竟还是野路子出身,要增补的东西太多了。

同时,应下这些要求,也是给郑芝龙手下的那帮人一个态度。

那奏折上,除去需工部提供的东西以外,还有关于钱粮的部分。

十八芝上下接受招安,还需拨付十万两的安家银。

每月饷银六万两,粮两万五千石,,折算下来,单单养着南海水师,每年就需一百三十万两银子!

这还不算战时的伤残抚恤,以及物资消耗!

对于之前的天启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心疼的数字!

但是放在现在的朱由校身上,不过是毛毛雨罢了,谁让咱内帑里还躺着两千多万两银子呢?

爷.....钱多,就是豪!

鮥瞳离开后不久,孙康旺便风风火火的找了过来,他双手将一本册子递了过来。

“陛下,温、刘、孔等六家已经查抄完毕!”

“共计白银二百七十二万两,黄金四万三千两!”

“田产十万零七千四百二十一亩,宅院十八处,商铺三十二间!”

“另有文玩玉器等物,估值五十万两!”

朱由校闻言,顿时便升起一种将温元秋等人从乱葬岗里刨出来再砍一次的冲动。

这几天,他在施粥之余,也粗略的翻看过漳州的资料。

整个漳州,耕地面积也不过七十万亩!

六家!

十万余亩田产!

他们好大的胃口!

如此下去,百姓如何不反?

“给郑芝龙拨付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告诉他,这是给南海水师的安家费,天启八年的军饷和士兵们的口粮钱!”

“另外,让施邦曜来见朕!”

孙康旺离开,朱由校看着那册子上的文玩玉器一项,又皱起了眉头。

这些东西,怎么搞?

发卖?

物以稀为贵啊,前段时间从那些京官家中抄出来的这类东西,到现在还没处理完呢,这特么又来一批?

西方的那些家伙倒是喜欢华夏的古董,自古以来都是。

可若将这些东西卖给他们,朱由校总觉得心里别扭。

自家老祖宗留下来的物件,卖出去容易,想再收回来就难了。

不行,不能卖!

大不了全砸自己手里,建个博物馆都摆进去,也好让子孙后代瞻仰。

施邦曜来的很快,盏茶功夫就到了。

“参见陛下!”

朱由校冲他点了点头,开门见山的说道。

“温刘六家,查抄出十余万亩土地。”

“施爱卿以为,这些土地当如何处置?”

他很想效仿后世,将土地以国有的形式,给百姓耕种。

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能很大程度的减轻土地兼并的问题。

但他不确定,这样的政策,在大明是否适用。

而且,西北那边,李自成是直接把土地分发给百姓的。

即使以后李自成他们撤出陕西,这些土地也注定是难以收回的,强行征收,只会激起民变。

可若是南北政策不一,朱由校也怕以后会生出事端来。

施邦耀躬身一礼:“陛下,臣以为,当低价卖发给百姓为宜。”

“当然,漳州百姓如今大多是拿不出银钱的,但为安定计,臣请陛下准许他们赊欠!”

朱由校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只是如此多的土地,若是简单售卖,恐会让人钻了空子。

“办法可以,但要严查所有购田者的身份!”

“限制购田数量,以防有人耍小心思。”

“另外.........”

他沉吟了许久,才缓缓说道。

“如果这些田地在发卖出去之后,严禁再次交易售卖转手,施爱卿以为是否可行?”

“这......”施邦耀迟疑了,“陛下,土地是百姓的财产,自然该由他们自行做主,哪有自己的东西不许买卖的道理?”

“若是百姓家中有人生了大病急需用钱,土地又不能买卖,那岂不是坐视亲人病死?”

朱由校道:“可以用土地作为抵押,向官府申请借贷!或者以购买土地的价格,卖还给官府。”

“其实朕的意思是,只要能禁止土地在民间自由买卖就可以。”

施邦曜闻言眼前一亮:“陛下圣明,此法可以一试!”

后世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虽然以后肯定会有人想出法子钻漏洞,但稳住一时是一时。

朱由校相信,只要能让百姓富起来,能有更省力的法子,赚取到比种地更多的收益以后,有没有耕地,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朱由校起身伸了个懒腰,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

“行,暂且就先这么定下,你去找孙指挥,把那些田契带走,回去准备一下便实施吧。”

“到时候了,朕又该去施粥了!”

“臣遵旨!”施邦曜躬身退去。

朱由校让人喊来了容贵妃和成妃二人,整理了一番衣衫后,大步朝着外面走去。

城门外,粥棚那里的氛围依然火热。

朱由校随意的打量几眼后,眉头逐渐皱起。

“怎么多出来这么多的窝棚?”

鮥瞳拱了拱手:“回皇爷,他们是怕回家的路上,把食儿给消了,所以便索性在这里搭了窝棚住下,吃饱了就睡,肚子里的食儿能化的慢些。”

朱由校:..........

我了个去!

总感觉这种法子,像是在养猪!

可现在还是深冬,虽是南方,却也有零下七八度的样子。

想修桥补路都不是好时机。

找点什么法子,让这些百姓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