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军首府陵城
在陵城四周的荒野,扬起漫天烟尘,马蹄声如奔雷,众军卒行进之间,兵甲碰撞,响彻荒野。汉军十余万兵马如乌云般密集,气势磅礴。
行军途中,汉军大将军沐君封策马立于高丘之上,俯瞰着眼前这座西军首府。沐君封身披紫袍火凤展翅铠,按着腰间御赐宝剑,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众将听令!”沐君封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今日,我等兴兵至此,为的是一举拿下陵城,攻克杨济道的最后大本营。兵法有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西军见我军大举而来势必严加防备,故此本将以为咱们无须着急攻城。
这陵城城坚池深,杨济道西军主力虽然折算大半,但这城内尚有两三万兵马。咱们若是仓促出击,势必会被这以逸待劳的西军打的损兵折将。诸位,本将以为应扬长避短,要充分利用我军投石车、云梯、箭塔、冲车等诸多攻城器械,咱们缓进、急攻、猛打。”
车骑将军昭苏附和道:“诸位无须为粮草一事担忧,如今玉关已被攻下,我军粮草从玉关过乌江运到军前,路上损耗更少,华亭仓的粮草军械足够我军使用,且扶余、尉燎、李休等诸位将军已经在占领区与百姓分田耕作,到了秋日收粮之后,便可自给自足。”
众将闻言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沐君封继续道:“诸位,这陵城西高、南低,城东、城北视野开阔,地势颇为平坦。故此本将意由昭公为主、卫布仝为辅,你二人领兵驻守城西;陈颂、徐宁、严滔,你三人领兵驻守城东,本将自领余下众将驻守城北,留下地势低洼的城南。
诸位,待后军将投石车等器械准备足够之后,咱们再发起攻城之战,大军攻城时,当利用投石车定好标尺,轮番轰击陵城外城城墙与内城城墙之间的这段范围,杀伤西军军卒,削弱其防御。待城墙出现破绽,箭塔、云梯、冲车全给本将怼上去,全军发起冲锋,务必迅速登城。”
“是!”众将齐声应诺,声音震天动地。
沐君封转向尉迟驰、樊职阶、公孙止等人,道:“我等驻守城北,将作为主攻力量。一旦城墙被破,杨济道定会调兵分拨前去救援,届时我等便全军出击,直扑城北、务必一战而入。”
此时,汉军的营寨已经连绵不绝地展开。无数帐篷如繁星点点,旌旗飘扬,战马嘶鸣。大量士兵在后军营内忙碌着搭建箭塔、冲车,准备攻城器械。整个营地气势如虹,不可撼动。
……
陵城城头
当汉军来临后,陵城内原先一派繁荣景象瞬间破灭,贩夫走卒、士农工商皆是一溜烟没了踪影,城内街道除却来回巡视的兵卒外,连只野狗都看不到。
面对汉军重围,西军各部将校齐齐聚集在将军府衙商议军情,望着众将询问的话语,杨济道神色如常,缓缓开口:“诸位,紧闭城门,不得擅自出战。杨潇,令你从麾下军卒中挑选千余人组成执法队伍,巡视城内,严查趁机作乱者。”
杨潇抱拳行礼:“末将遵命。”
杨济道继续吩咐道:“诸位,汉军行大军而来,定然是打算将我军彻底吃下。其军势必会将陵城团团围住,面对这等困局,我军只能以不变应万变。
自汉军强渡乌江时,本将便已派人乔装打扮,前去南江、都安等地求援,唇亡齿寒的道理那几人都懂,想必援军已经在前来支援的路上了。
诸位,且等本将仔细观瞧汉军营寨再商议退敌之事。”
众将也知晓退敌一事的艰难,但听自家将军言说已经请了援军前来,心中当即放心不少。
杨济道环视众人,宽慰道:“汉军远道而来,不会急切发起进攻,你等回营各自整军戒备。对了,汉军围城一事就不要先告诉玄贞了,让他好好养伤便是。”
“诺。”
……
夜幕降临,汉军将士们点起篝火,火光映照着他们坚毅的脸庞。沐君封站在中军大帐门口,远眺着陵城的方向,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这场战斗将决定天下的命运,一旦功成,汉军便可将边疆推进到玉湖、澜水一线,为陛下东出大业奠定基石。沐君封神采飞扬、信心百倍,双拳微微握,誓要带领汉军走向胜利。
然,在那陵城城头城头上,一身甲胄的杨济道此刻也在注视着城外汉军大营。
夜幕之下,星垂平野。汉军的营寨在星光与篝火的映照下,显得尤为壮观。营寨连绵不绝,一眼望去,仿佛没有尽头,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陵城周围。
营寨之内,帐篷密密麻麻,五颜六色,形态各异。道路纵横交错,有序地连接着各个区域。暗合兵甲战阵之道。各营之间的道路上,士兵们忙碌地穿梭着,或是搬运着攻城器械,或是巡逻警戒。
营寨的外围,高大的木栅栏坚固地守护着营地,值守的军卒四处巡视防止敌人的偷袭。栅栏之上,士兵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看向远处的黑夜。
在营地的中心,一座高大的点将台拔地而起,上面飘扬着‘沐’字帅旗。将台之下,值守军卒聚集在一起,畅想着击破陵城、凯旋而归后的美好生活。
城头上
杨济道察觉汉军整个营地笼罩在一片肃杀而又庄严的气氛中,在这片连绵不绝的营寨中,汉军似乎已经做好了布置。
巡视城防的杨潇见到杨济道在此远眺汉军营寨,随即走了过来试探性的问道:“将军,汉军营寨布置十分有章法,夜袭怕是不成吧?”
杨济道微微点头,长叹一声:“你且过来看,这汉军营盘表面上看着简简单单,但其布置暗合阵法,这沐君封怕是在营内早有准备,咱们要是贸然夜袭,势必进得去出不来。”
杨潇哦了一声,继续说道:“打也打不了,那将军您就回去洗洗睡吧。”
杨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