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内心深处对这个地方充满了眷恋和不舍,但内心深处,她更加珍视那三个可爱的孩子。
她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期待,紧紧地凝视着程锦瑟,仿佛在向他传递着无尽的情感和决心,“只要你们需要我,不嫌弃我,我将倾尽全力照顾三个孩子一辈子!”
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承诺,更像是她心灵深处发出的誓言。
她用坚定而真挚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对于这份责任和爱的执着,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温暖和善良。
“我怎么会嫌弃你呢?你可不知道你在这里帮了我多大的忙!
从今往后,你就是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啦!”
程锦瑟脸上洋溢着真诚而温暖的笑容。
其实,她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李婶子没有亲生子女,所以她一定会全身心地照顾这三个可爱的小家伙。
而且,由于李婶子已经与家庭断绝了关系,也就不存在那些复杂繁琐、纠缠不清的亲戚问题。
这样一来,程锦瑟就能放心地将孩子们托付给她,无需担心任何可能出现的麻烦和纠纷。
想到这里,程锦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心情也愈发愉悦起来。
李婶子的去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程锦瑟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
毕竟她早已习惯了有李婶子在身边帮忙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们。
而且李婶子不仅人品可靠、心地善良,还非常讲究卫生,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一想到可能要换一个人来接替李婶子的工作,程锦瑟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儿,实在不愿意经历这样的变动。
其实李婶子的身份可以说是跟古代的奶娘一样无二了。
只不过呢,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差别的,那就是李婶子她虽然也算是个“奶娘”吧,但实际上却并没有真的去奶过孩子。
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都发生了变化。
所以说,李婶子这个“奶娘”的角色,更多的其实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称呼罢了。
但是呢,尽管如此,李婶子在三胞胎心目中的地位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她就像是她们家庭中的一员一样,给家里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与关怀。
“你照顾他们长大成人,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等到你年老体衰无法再劳作的时候,就让他们来照顾你,给你养老送终,让你可以安享晚年!”程锦瑟一脸认真又大度地说。
李婶子瞬间红了眼眶。
她最担心的就是老了的时候身边没个探望的人,现在听程锦瑟这么一说,她的晚年生活可能会很幸福。
李婶子的眼睛瞬间湿润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她心中最担忧的事情,莫过于年老时身旁无人问津。
如今听到程锦瑟这番话,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晚年生活的美好画卷,或许会充满幸福和温暖。
这种期待让她激动不已,同时也感到一丝欣慰。
~~~
趁着陆华年交接工作的这段空隙,程锦瑟开始忙碌起来。
她细心地整理家中的物品,把那些无法随身携带的东西一一挑选出来,提前将它们邮寄出去,让它们安全抵达目的地。
程锦瑟认真地打包着每一件物品,仿佛在与过去的时光道别。
她小心翼翼地折叠衣物,把易碎的物品用布条包裹得严严实实。
每一个包裹都承载着她的回忆与情感,而此刻,她要将这些珍贵的记忆寄往远方。
当所有不能随身携带的东西都被妥善寄出后,程锦瑟望着空荡荡的房间,心中涌起一丝感慨。
这栋房子,从里到外都是她亲自参与改造的,耗费了大量心血和时间才完成。
看着它从一个破旧不堪、无人问津的老房子变成现在这个温馨舒适、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她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
如今,她要离开这里去开始新的生活,但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它的下一任主人能够好好珍惜这个地方,用心去呵护每一个角落,让这个家继续保持温暖和美好。
毕竟,这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她和陆华年曾经的家。
她相信,只要有爱和关怀,这个房子一定会给下一任主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在寒冷的北方小年这一天,天空飘着雪花,宛如羽毛般轻盈地落下。
程锦瑟和赵晓慧两人站在家门口,紧紧握着一封来自京大的信封,那里面装着他们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
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录取通知书上清晰地写明了报到的时间——农历二月二,阳历3月10日。
这个日期仿佛是一道曙光,照亮了他们未来的道路。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日子。
对于赵晓慧来说,这更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她将踏上新的征程,离开家乡,前往京城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对程锦瑟来说,她是荣归故里。
手中的录取通知书沉甸甸的,承载着她们两个月的努力和付出。
这是她们辛勤耕耘的结晶,也是他们迈向成功的门票。
程锦瑟和赵晓慧相视一笑,彼此鼓励着。
她们知道,前方的路或许并不平坦,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你家里的事情都安排妥当了吗?”程锦瑟轻声问。
据她所知,赵晓慧的故乡远在京都之外。
赵晓慧点了点头,语气很坚定,“我先过去安顿下来,然后租一间合适的房子,再把孩子们接到身边照顾。”
她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计划,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决心。
程锦瑟微笑着做出一个“加油”的手势,鼓励她,“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以后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就尽管来找我,只要我力所能及,肯定会全力以赴帮助你的!”
赵晓慧听后内心十分感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声音略带哽咽地说:“谢谢嫂子!真的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