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也认真审视了眼前的这幅画。
越瞧,眼中的光芒就越发闪亮。
在此之前,他对运送粮食的理解仅限于两种方式:
远途靠马车,近处直接靠人力,确实没料到会有如此简便的运输工具。
“兄长这独轮车一问世,”
“定会成为全天下的百姓的一大利器。”
“而且,此物一旦普及,还能增强百姓对我们大秦的归属感。”
扶苏考虑得更为深远。
解决了百姓的大难题,百姓自然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认可秦国,
便不会再轻易受那些六国残余分子的煽动。
嬴政点头道:“言之有理。”
“百姓闹事,无非是生活困苦。”
“随着朝廷逐步推出各种政策,加上掌柜这独轮车,”
“百姓的生活必将日益好转。”
“到时候,即便六国残党还想闹事,”
“也没人会跟随了。”说这话时,嬴政脸上洋溢着憧憬之情。他的梦想,就是让大秦传承千秋万代。
这也是他自称始皇帝的初衷。
赵安不合时宜地打断了对话:“老赵,贤弟,你们想得太理所应当了。”
“哪怕朝廷政策再好,”
“总有人会对朝廷不满。”
他经历丰富,见多识广,更曾身处底层,
自然懂得,无论国家多么繁荣强盛,
生活水平再怎么提高,
总会有人心怀不满。
其中原因复杂多样。
嬴政略带疑惑地问:“掌柜为何这么说?”
他不太能理解赵安所言。
在他看来,
只要百姓能吃饱穿暖,便已足够。
商鞅的变革法规异常严厉,
禁止百姓随意流动,一人犯错,周围邻居都要受牵连。
这样做,一是防人口流失,二是防百姓生乱。
这法子适用于当年的秦国,
但已不适应当今的秦国。
嬴政明白这些,故而采纳了赵安的各种改革策略,希望通过赵安之法让大秦重焕生机。
他还私下跟扶苏说,
让赵安主导大秦的新一轮变革。
嬴政很自信,经历这一切后,大秦定能万世流传。
然而,赵安的反驳让他对自己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没错,他不是怀疑赵安的话,而是怀疑自己是否过于自信。
扶苏没说话,但他的表情已说明一切。
他也想听听,赵安为何这么说。
赵安吸了口烟,道:“人心不足蛇吞象!”
“一个人生活好了,就想追求更好的;一旦手中有了权力,就想着更大的权力。”
“这是其一!”
“其二,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时候都别信这世上存在完美无缺的政策。”
“只要人肯钻研,总能找到漏洞。”
“其三,永远别小看了人性!”
“就像你这次被人欺骗。”
“有作为的,政策不好也能造福地方;只想以权谋私的,政策再好,也只能祸害一方。”
“当底层百姓受到压迫、剥削,生存艰难时,无需六国余孽煽风点火,”
“他们自会成为能点燃草原的星星之火!”
他把脑中杂乱的想法提炼一番,简明扼要地向嬴政和扶苏解释。
嬴政和扶苏陷入沉思。
赵安这次的话,对他们二人冲击最大。
在他们看来,赵安的几句话,道尽了朝代更替的精髓。
战国时,秦国何以一举成为最强国?
商鞅变法是基础。
其次,百姓改善生活的愿望是巨大动力。
军功爵制的设立,
给了百姓希望。
其他六国为何后来每况愈下?
除了缺乏完善的军功制外,还有贵族阶层对底层的过度剥削与压迫。
百姓看不到出路,
贵族却奢侈无度!
军事、政治双管齐下,
导致秦国愈加强大,六国日渐衰微。
这些,嬴政清楚,扶苏也明白,他们都能说出个道理来。
但要像赵安这样,说得通俗易懂,
别说他们俩,
就算是当今学问最渊博的人也不行。
片刻后,嬴政长叹道:“我大秦有掌柜这样的高人,能洞察世间本质,”
“实是我大秦之福!”
“有掌柜在,大秦少走了多少弯路。”
他内心感慨万千。
扶苏极为敬佩地说:“兄长的学识,实在令我自愧不如。”
“兄长如同九天之上的皓月,我只是您身旁的一颗星辰。”
“虽不及,但我愿永远追随!”
这不是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与赵安的差距。
从最初的震惊不甘,
到现在的甘心情愿随其左右学习。扶苏的心路历程可谓波折重重。
赵安淡淡道:“老赵,贤弟,你们太过抬举我了。”
“我不过是个普通人。”
“只是平日里闲暇之时想得多些罢了。”
他言语谦逊,
但脸上却无半点自谦之意。
嬴政和扶苏意识到这点,微微一笑,并未拆穿。
随后,嬴政问:“掌柜,按你所言,有何办法能避免这些问题?”
他仍想知道,是否有妙计能让大秦尽可能长久延续。
赵安沉吟片刻道:“夏亡、商灭、周衰,根本原因其实只有一个。”
“就是统治者的昏庸和残暴。”
“我大秦律法严苛,短期内助我大秦快速崛起,”
“能在乱世中具有争霸实力。”
“有秦皇这样的千古一帝在,加上当前天下局势,律法作用显著。”
“但从长远看,并非好事。”
“一旦后继之君是桀纣一类人物,原本严苛的律法就会成为催命符,”
“时刻索夺底层百姓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