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得水到了海参崴后,当地驻军的司令长官姜士信热烈的迎接了他。
不仅为于得水摆了丰盛的宴席给他接风,还把海参崴城内一处最好的房子给于得水做官邸。并且派了一队护卫保护于得水的安全。
因为按照大凉帝国的规矩,军队归地方主政的长官管理。所以,在黑龙江,于得水最大。姜士信只是个代将军。军事统领,能不能扶正,于得水有相当的发言权,起重要作用,姜士信当然要好好在于得水面前表现一番。
于得水也是初来乍到,他是西北人,根本不了解黑龙江行省的纬度和气候。
他见海参崴这边城市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气候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觉得黑龙江内陆的情况也应该和西北相差不多。
但于得水忘了,海参崴是海港,气候受大海影响,没那么冷。但再往里,海风吹不到的地方,那是真正的极寒之地。
姜大帅,我没想到海参崴是这般的繁华,基础很不错啊。
姜士信连忙谦逊的说,这一切都是他应该做的,以后还会做得更好。并且他还客气的请于得水指导下一步的工作。
于得水是个农技专家,心里想的当然都是种地的事儿。
他见海参崴海港虽然建的挺好,但这地方的土质和气候根本不适合耕种,种点果树和经济作物啥的还勉强。
于是就问姜士信,说你们来的早,现在内陆地区开拓的怎么样了。人口和耕地面积有多少?种的都是什么?
于得水这个问题,也把姜士信问懵了。毕竟他也是刚接手不久,另外他是主管军事的军官,也没太注意这些事情。
但姜士信在于得水面前可不想一问三不知的样子。
于是他稍一思索,急中生智的说道。
开垦北大荒是皇帝陛下制定的国策,我岂敢怠慢,之前崔养浩屯垦失败,退回海参崴。但我来之后,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现在我已经派校尉在内陆地区恢复村屯三十六个,并且在百公里外,建立了卫所一座,驻扎有一千名精锐,保护这些移民开垦土地。
至于移民们开垦土地的面积。姜士信也是胡乱估计了一下,对于得水说有三千顷。
于得水一听,哎呀,行啊。三千公顷的土地,而且大多在河边,如果一半种上自己新培育出来的良种,那解决整个黑龙江行省这三四万人的吃饭问题还是有把握的。这样就不用大凉帝国再千里迢迢往这边运粮了。
当姜士信听于得水是为这个做打算的时候,心里也有些慌了。
他其实根本不知道这些移民究竟开了多少地,能打多少粮食。如果没那么多地,打不了那么多粮,养活不了海参崴,那,明年不是就断顿了吗?
“总督大人,这里是新开的荒地,而且东瀛郡的移民也不怎么会种地,粮食产量低,所以粮食自给的问题,还是等明年秋收再看实际结果。”姜士信有些尴尬的说。
于得水也是较真的人。
“这没问题,本督看一眼,就知道这地的土质适合种什么,产量能达到多少。至于东瀛移民不会种地,我就是种地的专家,我可以亲自教他们。”
“啊?”姜士信脑袋嗡的一声。
因为按于得水的意思,他不打算住海参崴,想住在内地。这样方便指导农民种地。另外,开拓黑龙江行省的北大荒,也需要在北大荒地区筑城。这样才能把地开出来,把民稳住,把粮食种出来,运到大凉其他地方去。
所以于得水觉得,黑龙江行省的步子还应该再迈大一点。不能光局限于海参崴地区和附近一小旮沓地方。毕竟海参崴城只建在绥芬河入海口的一个半岛上。除了做海港,连接大凉其他地区,其他没啥发展前途。
这也是于得水作为一个内地人的局限。
没见过海,不懂海,也不能深刻理解陈长生大海洋的战略和海港的重要性。
“现在是二月份,再有一个月就清明了,这里再冷,到了芒种也该整地准备耕种了。
我看海参崴城内还聚有大批闲散人员,既然姜帅前期工作搞得那么好,已经在内地建立了卫所,保护农垦移民的安全,我看最好也把他们也都送出去,提前做好准备。多开些土地。这样,秋季才能多打粮食。”
于得水指着城堡周边那些挤在木棚内,面带菜色,眼神茫然的移民说道。
在他看来,这么一大群年轻力壮的移民在城里干吃闲饭,完全是浪费。
他不知道,这些移民大多数都是刚从东瀛郡送过来的,连话都说不清楚,东西南北都没怎么分清。
另外,他也不知道,运营一个海港,需要多少码头工人,又需要多少城建工人和服务人员。
这也不怪他。毕竟于得水长期在农村工作,呆的最久的地方就是县城。
这话也救了姜士信。
对啊。把这些移民都送去开地,地不就有了吗?至于能打多少粮食,那就看这个满嘴种子土地的老总督的本事了。
姜士信立即说,领导放心,我这就去办。一定给您一个满意的结果。
这才有了第二批移民向内地的大迁徙。
总之,姜士信认为,我是按总督的意思办事,这没错。而且这事儿必须得从速办理。不能让于总督说我办事不利。他要给于得水一个雷厉风行的好印象。
而于得水认为,姜士信你都有移民的经验了,你说马上办,那就是有把握。
两个黑龙江行省的最高长官一拍脑门,想当然的就做出这样的决定。却苦了那些鸡毛没有的移民了。
孙龙江从城内一些居民口中打听到这次移民的大致来龙去脉。心里也一阵窝火。
不行,我得去找总督说说具体情况。这事儿再这么弄下去,非得造成大批人员死亡。
孙龙江带着为民请命的心理,带着警卫员直奔总督府。
到了总督府之后,守卫的士兵都认识孙校尉。于是禀报给于得水。
于得水易一听,有基层来的干部来了,当即把孙龙江请了进来。
因为他在海参崴呆了半个月后,也逐步厘清了这里的一些情况。觉得一些事情和姜士信说的不太一样。
所以也迫切想了解一下内地的实际情况。
按照他的脾气,应该带人下基层亲自去看看,去调研。
但姜士信却说,现在内地不安稳,随时可能有扶余人来袭,所以大人您还是在海参崴待着,坐镇指挥就行。海参崴有我在这里,那是绝对安全的。
除了安全原因之外,语言不通也是个问题。
于得水是西北人,姜士信是幽州人,而他们的属下也来自不同的地方,东瀛郡移民那边,更是操着本地方言,叽里咕噜的根本听不出他们的意思。只能靠姜士信提供的“通译”来转述。“通译”是姜士信的人,东瀛郡来的人有些建议,通译根本就不给翻译。反倒站在姜士信的立场上,就说些好听的话。
所以,于得水也很发愁。
现在好了,孙龙江是来自第一线的军官,而且还负责了第一次大移民,他是最了解实际情况,最有发言权的。
所以于得水很高兴,也很亲切的接见了这个营长。
孙龙江本来是一肚子气去的。见到于得水后,也没打算说好话走上层建筑,为自己谋取利益。
见新任总督于得水居然是一个头发花白,面色黧黑,手指头全是皴的小老头,还一点架子都没有。
孙龙江也很疑惑。
但他本能的感觉,这个小老头可能会听进去他的话。于是毫不客气的把军屯和移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一五一十的说了。
于得水越听,眉头皱的越紧。
“怎么滴,这孙龙江说的和我之前听的都不一样呢?”
但于得水不糊涂,他也是在衙门里呆过的人,知道孙龙江说的可能才是真实情况。
但他也没轻易就否定了姜士信的说法。毕竟,他们俩人站的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一定有出入。在他看来,姜士信也是坚决执行着帝国皇帝大垦荒的战略的。这也没错!
“行,你反应的事情我知道了。移民所遇到的困难,是我这个总督考虑的不周全。让这些百姓受苦了。我会再给那些移民调拨一些应急物资过去。另外,还得委托孙校尉你,把那些移民安置好。这也算帮我办事了。”于得水听完孙龙江的话,沉吟着说。
之后,提笔写了一个条子,让孙龙江去物资处去领东西,先应急。后续所需物资,会不断运过去。
“嗯,行,请总督大人放心。我孙龙江一定会把这些移民安置好。”孙龙江见于总督也是个真办事的人,双手抱拳,恭敬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