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保镖和农学专家都有了

“人不能言而无信,我已经答应了孔师。”秦羽表现出很遗憾的样子。

“那这样,某等告辞了。”王珪口气明显变差。

双方就这么不愉快地散场了。

上了马车,王珪冷声道:“这小子真是不识抬举。”

崔明干叹息,“这么好的千古流芳的好机会,真是可惜了。”

这样一来,他们跟秦羽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强大。

一旦知道,恐怕更加的记恨秦羽,要想尽办法对付他了。

他们走后,秦叔宝叹息一声:“怕他们会因此而坏恨你。”

“不怕,族叔,等活字印刷术搞成了,他们更会恨我们的。”

秦羽一脸的无所谓。

秦叔宝忍着想要揍人的冲动:“你惹事,让族叔我来背锅是吗?”

秦羽一笑,端来一碗雪糕:“族叔,您辛苦了,吃雪糕吧!”

“你小子还有点良心。”

两人吃过雪糕后,返回了秦府。

大唐字典的编撰工作已经正式展开。

掌握了流程的孔颖达等人,不再需要秦羽指点。

秦羽开始把心思放在了唐科院招聘老师的事情上,但这事一直没有什么眉目。

毕竟大唐科学根本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找个专业对口的老师,着实有些困难。

但还是有个好消息,就是秦羽的保镖找到了。

自从跟五姓七族交恶,秦羽时刻怀疑自己有一天街上都可能被人打了闷棍。

所以他就想要雇佣一个保镖。

而现在最能入他法眼的,便是那个美名流传千年的薛仁贵。

现在薛仁贵还是个孩子呢。

日后那些光辉事迹,还没有创造。

薛仁贵名薛礼,字仁贵,是山西,。南北朝名将薛安都的后人,天生神力,生于乱世,暂时还在务农。

派秦叔宝的家丁,找寻到人以后。

秦羽看着这个俊朗帅气,但是一身农家气息的少年:

“你可是薛礼?”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来推算,他是在贞观十八年投军的,此时的他应该也就比秦羽大个三四岁。

秦羽看着薛仁贵,薛仁贵也看着他。

秦叔宝的家丁找他的时候,跟薛仁贵说了秦羽是秦叔宝的侄子的,官拜富平伯。

听闻薛仁贵的英勇,要招募他,薛仁贵还以为秦羽是二三十岁的将军呢。

结果比他年纪还小。

他当即有些看不上秦羽的感觉。

不情愿的说道:“草民见过富平伯。”

秦羽一笑:“怎么,看到我失望了?我族叔秦叔宝,贵为左武大将军,你是觉得,跟着我不能有一番好前程是吗?”

“非也,只是我志向投军,富平伯年龄尚小……”

“怎么,我不可向族叔举荐你吗?”

“真的?”薛仁贵天生神力,正愁着无处施展,一听这当然来兴致。

“岂会戏言!”秦羽道,薛仁贵将来可是封侯拜将,名垂千古的人物,肯定不能一直用来做保镖。

招募他,一个是暂时用他保护自己,另外一个也是激发他的潜能,让他更早的认识到自己的强大。

见薛仁贵已经同意了这个差事。

秦羽便直截了当的问道:“你箭术精湛,不知道拉满弓,可射穿多少铠甲?”

“我可以射穿八层铠甲!”

“你射来我看看!”秦羽好奇得很。

史书上可有记载,唐高宗询问薛仁贵,说是古时射箭高手能射穿七层铠甲,问薛仁贵可以射穿几层。

然后薛仁贵直接一箭射穿了六层,现在听说他能射八层,秦羽还真是倍感惊讶,就让家丁拿来弓箭和铠甲。

薛仁贵当即拉弓射箭。

家丁惊讶的大叫道:“八层,少爷,真的是八层。”

“太赞了!”秦羽连连给薛仁贵拍手叫好:“你的箭术真的很不错,暂时你就留在我身边,做个护卫,等时机成熟,我亲自向皇上举荐你。”

薛仁贵的志向还是去参军报国。

一听说只是给秦羽当私人护卫,瞬间又有些沮丧。

秦羽当即说道:“近日大唐成立科学院的事情你可知道?”

薛仁贵摇头。

他一个务农的武夫,上哪知道这文化圈子里的事去。

“这科学院的办公地,可是设在秦王府,是皇上特批的,而我则掌管科学院,你做我的护卫,也就是整个唐科院的护卫统领,你觉得这个差事不美吗?”

听秦羽这么说。薛仁贵才算是动了心,彻底答应下来。

秦羽见说动了他,便笑着问:“听说你很能吃?一顿饭吃多少?”

“一斗!”

“是么,这么说,你从来没吃饱过?”

薛仁贵点头:“家中存粮,不够我顿顿吃饱饭……”

“放心,今后跟着我,饭管够,酒管够,渴了,还有冰棍雪糕。”

“雪糕是什么?”务农的薛仁贵哪里见过这些。

“到时候你自会知道!”

把薛仁贵连忽悠带骗的搞到了唐科院。

秦羽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还是为唐科院寻找老师。

然而招募通告张贴一个多星期了,才刚有一个人来面试。

这人看年纪,约摸40岁左右,看气质像是个农夫。

“你想应聘什么老师?”秦羽开门见山地问。

“老夫陆人贾,想应聘农科老师。”

“你可有什么关于农科的特长?”

“老夫精通齐民要术!”

哎呦。

秦羽对齐民要术还是了解一些的,这可是南北朝时期,一部杰出的农学巨著。

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农学专著,华夏现存最早的一本关于农业的科学书籍。

虽然说对现代科技来说,齐民要术很多理论,已经被时代否定。

但是在那个时代,齐民要术无疑已经是最先进农业科学的代表。

经过跟这个陆人贾的一番攀谈。

才得知,其实他跟齐民要术的作者颇有渊源,是他们家族的旁支。

虽然不是本族,可是他们家人世代钻研农学。

他亲自选种培育的优良稻种,已经可以实现亩产300多斤了。

比现在唐朝平均亩产不到200斤的产量,已经是质的飞跃。

不过时代所限,没有技术创新,技术突破。

他的研发已经到了瓶颈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