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宛央看向裴瑾,只见他表情没有任何异样,看了她一眼,抬了抬手臂,然后向厅内走去。沈宛央赶紧小跑两步跟到裴瑾的身旁,挽住他的胳膊,一起向前走。
厅内侍者们都穿着统一的白上衣黑裤子的制服,守在门口的人马上打开那两扇四五米左右高度玻璃门,然后对着进门来的两人齐声说:“陆先生好!”
沈宛央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虽说有点紧张,但是面上丝毫不露怯,笑容优雅,举止大方,演绎着一副富家千金的坦然。
这时候有侍者手举着托盘走了过来,停在他们两个面前。裴瑾先是拿了一杯,递给了身旁的沈宛央,然后自己也拿了一杯。沈宛央真是受宠若惊,难道到了这个道貌岸然的场所,裴瑾也学会装装样子了?
两个人接着往里走,他们之间没有说话,连个眼神对视的交流都没有。裴瑾时不时地碰到熟人,要么举杯示意,要么笑着说两句打声招呼。每个人的身旁都有一个女伴,或者清纯高傲,或者小鸟依人,或者妖魅惹火,或者媚眼如丝。但是这些男人们之间的谈资仅限于普通的打招呼,或者问问生活近况,娱乐消遣,没有一个人会以身边的女伴作为话题。沈宛央越看越觉得有点怪异。
这时候走过来一个人,正是诚智集团的太子爷,郑子明。他穿了一身深灰色的杰尼亚私人订制西服,内搭一条古驰的同色条纹领带,手臂上挽着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银色的紧身连衣裙,很好的勾勒出来那纤细的腰肢摇曳生姿,走起路来风情万种,很有一种青楼头牌的风范。
郑子明走到裴瑾跟前,一双桃花眼向沈宛央扫了过来,像是探照灯似的一一打量,似乎这样都能看出她的三围一样。沈宛央很不喜欢他的目光,下意识地向裴瑾的身后躲了躲,以避开他那目光的无礼。
郑子明见状笑笑说:“呦,陆少,这是从哪里新找来的雏儿?青涩可人啊!”
裴瑾低头看了看沈宛央,满不在乎地说:“花钱买的。要不然哪里有这样的顶尖儿。”
沈宛央挽在裴瑾胳膊上的手,无意识地加大了些手劲儿,屈辱这个词充斥着她的脑海,让她愤怒得有点站不住。裴瑾却是胳膊稍稍用力,肌肉一紧绷,就化解了沈宛央的力道。沈宛央立刻清醒过来,手上的力道减轻,就像是轻轻地搭在上面。
“哼,假清纯,真婊子。”突然一个声音穿了过来,这个声音很熟悉,使得沈宛央猛地抬起头来:竟然真的是她!果然是她!周海芯!
冤家路窄!
这个周海芯是沈宛央的大学同学,从大一刚一入学的时候两人就认识了。因为她们各自是本系的系花,沈宛央是学霸,再加能歌善舞,深得两个系里男生的追捧。周海芯却是因为家境贫寒,从小没学过什么才艺,学习也不是那么拔尖,也就是靠着美貌以及能说会道,倒是也有一部分的追求者。只是这个人自尊心极重,很是把沈宛央当作她的竞争对手,事事都不忘关注一下沈宛央的状况。
开始的时候沈宛央并没有把她的关注与对抗放在心上,甚至还觉得在那么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仍能脱萱而出也是实属不易。沈宛央对这个女孩也是有些爱护与同情之意,尽量避免与这个女孩同框竞争。
但是有一次,在上到大三时的那个中秋节,学校举办了一场演讲比赛,沈宛央在舍友的怂恿下才参加了初选,没想到和周海芯一起进入了决赛。
当时沈宛央就想要不就退出吧,不想和周海芯闹到明面上的竞争,让别人看笑话。谁成想周海芯先沉不住气了,竟然大言不惭地说沈宛央被那些男生们追捧的昏了头,竟让不自量力地和她竞争演讲赛!她还在学校论坛上专门开了个帖子来抨击沈宛央!
这种侮辱她沈宛央可不受着,她专门开帖回应了周海芯的质疑,并一举在竞赛上赢得了冠军。从此两大美女撕破脸,公开各种竞争了。
两个人实打实地交恶主要还是因为建筑系的男神——谭凯。这个男生也是贫寒出身,上到大学来也不容易,经常独来独往,身边没有过什么女生,平时他也会在课余时间去做个家教,帮人出个平面设计什么的勤工俭学一下,尤其是要交学费的时候,他通常还会同时打几份工,以便尽快交上学费。
只是大二的暑假打工的时候,正好碰到在离他不远处餐厅打工的周海芯,下班回学校的路上一来二去的两个人就认识了。之后的暑假整个时间里,两个人基本上在校外同进同出,倒也相处出了一些无产阶级的革命友情来。
到大三的时候,谭凯的业余时间的打工工作基本上已经固定下了那几家,时间和收入也都稳定了下来,空余时间一多也就有时间关注下学校的一些非学科类的活动,也有空去学校的电子图书馆逛逛论坛什么的。谭凯注意到沈宛央也是那次她与周海芯的论坛大战。之后两个人的比赛,谭凯也去了,很是为沈宛央的口才佩服。就连主持人所说的即兴口才展示,也表现出了像是之前准备过手稿一样的精彩。其实周海芯的表现也不错,只是他们两个都那么熟了,审美疲劳也会觉得周海芯表现没有沈宛央好。另外沈宛央长相甜美,学习又好,谭凯就有点喜欢上她了。谭凯一开始并不敢跟沈宛央说这些,只好找来现在的好朋友周海芯来帮他出谋划策。这可扎扎实实地在周海芯的心上捅了一刀,周海芯和谭凯的心情一样,她喜欢谭凯很久了,一直没好意思说出来破坏两人的友情。周海芯把这种委屈化成了对沈宛央的恨,一方面她帮谭凯制造偶遇,提供约会素材,另一方面却是暗地里阻挠着他们两个见面。
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