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一月份,长达三个月的印度各方谈判终于在南京结束,在帝国官方的协调下,印度各方势力之间达成了妥协,从此之后,将在同一片天空下生存了。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这个结果,对国大党这种党派来说就绝不是什么好事。没有压力,自然也就没有动力。消除了头上压着的西方殖民势力之后,印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没有外忧,自然会重新陷入本就jilie的民族的内部矛盾之中,这意味着从此之后,这个政治党派的执政根基民族主义大旗将不再可能打起,单单是各方民间势力的暗中掣肘就将使它在印度人的政治生活中无疾而终。
而中国,要的只是对印度的军事外交方面的控制,以及印度作为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市场对帝国工业体系的辅助作用而已,这些通过正常的贸易优惠待遇和平等的公民权利就可以实现,根本无需向英国那样对印度无限的压榨以及各方面的特权。
对帝国这样一个新崛起的国家而言,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周边区域进行疯狂『性』的资源掠夺,单单是本身充沛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就已经足够开发。而且现在,正是帝国本土各项工业大幅度跃进,各方面建设蒸蒸日上的时候。
对帝国而言,本土的开发和建设才是主流,本土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除了一些战略『性』的开发,如越南的煤矿、马六甲的航运,以及南洋岛上的石油工业建设之外。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和资本去大幅度投资海外。[]一个人的时空走私帝国179
所以,帝国的藩属国政策。则是更多的需求其军事和外交上的协同。帝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小伙伴们的侵袭将是长期的,潜伏『性』的。靠的是强大的工业力和科技力对原始社会的自然渗透,以及中央王朝强大的文化上的影响力。
而越是在现在这样的『乱』世,这个才越是显得弥足珍贵,才越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常规,最终在经济上将这些小伙伴们绑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大中华文化圈的社会氛围,完成最终的控制。
其实,战争从刚开始打到现在。远征军的各项战略实行的很顺利。
一系列的战争看似规模宏大,其实并不耗损国力,不管是俄国,英国,法国,在亚洲的实力都是瘸腿。打起来并不算吃力。
中华帝国和同盟国之间虽然不是盟友,但是实际的过程中,却是配合的极其紧密。如果不是他们出于自己利益不遗余力的打击协约国诸国,帝国在亚洲即使是战力再强劲。也不可能将征服战打得这么酣畅淋漓。
在欧洲同盟国的强大压力下,可以说在亚洲的协约国诸国势力,都是英法等国军队中的边角料的边角料,在这个时候。就是英法再托大,也不可能将真正的力量放在亚洲,这是世界战略形势决定了的。也是类似于英法的这种殖民地国家的悲哀。
看似遍及世界的殖民地,看似庞大的工业经济和人口。却无法在短时间内集中在一起,反而不如德国这种国家。在短时间内能够集中起来的力量强大。一旦被德国这样的强大敌人突破了势力的包围圈,能够四面出击,其国家本身,便处处都是破绽。
在亚洲,更是在帝国的本就强大的军事能力之下,一个个的被逐一清除,过程也基本上摧枯拉朽。
只不过现在,在帝国完成了统一亚洲的步骤之后,在同盟国在欧洲的战局陷入僵持之时,同盟国眼看着自己在这里死啃着协约国的主力,却得不到收获,而亚洲中国很轻松的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各种潜在的矛盾就慢慢的升级,变得有些不可避免了。
1916年,同盟国在陆地上的战争全面顺利,同盟国,尤其是德国的军事工业在得到了被占领国的大量资源之下迅速扩大规模,德国陆军机械化部队的扩张速度也令人咋舌。
海量的飞机、坦克和汽车,像『潮』水yiyang淹没了协约国的抵抗。在北非同盟国击败了协约国的联军,占领了摩洛哥、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大军兵锋指向埃及。而第比利斯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是在英国海上的支援下勉力的支撑,眼看着就要被赶下海。
但是海上,同盟国海军却是处于全面的劣势,德国和意大利联合舰队几次出击跨过英吉利海峡,试图攻击英伦三岛,都被严阵以待的英国大舰队击退。进攻不进去英伦三岛,德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从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的资源源源不断的汇聚到这个区区的小岛,最终变成协约国的军事实力。
小小的英格兰,成为协约国战力的发动机,在曼彻斯特、利物浦等老牌工业区,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之下,源源不断的战舰坦克飞机,从这里出来,开到西班牙,俄罗斯和广阔的非洲,成为反抗同盟国的中坚力量。
为了打击协约国特别是英国的续航力。德国不得不启动了备用战略无限制潜艇战,潜艇,作为新的常规武器,在大西洋,太平洋,甚至是印度洋大放异彩,对协约国的商船实施大面积打击。
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帝国的海上商船,也遭致了许多的无妄之灾。
不过这个都还算是小事,短时间不可能影响中华联邦和同盟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双方此时都处在最关紧的时期,虽然都有着隐藏的敌意,却绝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大动干戈。
但是,1917年年初在波斯湾爆出来的一个消息,却让双方之间的情绪陡然间紧张起来,同盟国各国迅速动员,几个星期之内在土耳其和叙利亚边境陈兵百万,德意志大使则直入帝国外交部提交文书,要求帝国尊重同盟国对叙利亚、伊拉克和科威特等波斯湾沿岸地区乃至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管辖权,
“该地在历史上无可争议的应当属于同时也只能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任何国家对这片土地的侵占都是对同盟国全体成员国的主权的侵害,有鉴于中华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双方传统的美好友谊,希望土耳其和中华帝国及波斯王国有关方尽快妥善商讨并解决掉相关主权问题,同时也希望中华帝国慎重考虑这个代表了同盟国全体成员国的共同意见。”(未完待续……)
1917年的一月份,长达三个月的印度各方谈判终于在南京结束,在帝国官方的协调下,印度各方势力之间达成了妥协,从此之后,将在同一片天空下生存了。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这个结果,对国大党这种党派来说就绝不是什么好事。没有压力,自然也就没有动力。消除了头上压着的西方殖民势力之后,印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没有外忧,自然会重新陷入本就jilie的民族的内部矛盾之中,这意味着从此之后,这个政治党派的执政根基民族主义大旗将不再可能打起,单单是各方民间势力的暗中掣肘就将使它在印度人的政治生活中无疾而终。
而中国,要的只是对印度的军事外交方面的控制,以及印度作为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市场对帝国工业体系的辅助作用而已,这些通过正常的贸易优惠待遇和平等的公民权利就可以实现,根本无需向英国那样对印度无限的压榨以及各方面的特权。
对帝国这样一个新崛起的国家而言,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周边区域进行疯狂『性』的资源掠夺,单单是本身充沛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就已经足够开发。而且现在,正是帝国本土各项工业大幅度跃进,各方面建设蒸蒸日上的时候。
对帝国而言,本土的开发和建设才是主流,本土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除了一些战略『性』的开发,如越南的煤矿、马六甲的航运,以及南洋岛上的石油工业建设之外。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和资本去大幅度投资海外。[]一个人的时空走私帝国179
所以,帝国的藩属国政策。则是更多的需求其军事和外交上的协同。帝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小伙伴们的侵袭将是长期的,潜伏『性』的。靠的是强大的工业力和科技力对原始社会的自然渗透,以及中央王朝强大的文化上的影响力。
而越是在现在这样的『乱』世,这个才越是显得弥足珍贵,才越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常规,最终在经济上将这些小伙伴们绑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大中华文化圈的社会氛围,完成最终的控制。
其实,战争从刚开始打到现在。远征军的各项战略实行的很顺利。
一系列的战争看似规模宏大,其实并不耗损国力,不管是俄国,英国,法国,在亚洲的实力都是瘸腿。打起来并不算吃力。
中华帝国和同盟国之间虽然不是盟友,但是实际的过程中,却是配合的极其紧密。如果不是他们出于自己利益不遗余力的打击协约国诸国,帝国在亚洲即使是战力再强劲。也不可能将征服战打得这么酣畅淋漓。
在欧洲同盟国的强大压力下,可以说在亚洲的协约国诸国势力,都是英法等国军队中的边角料的边角料,在这个时候。就是英法再托大,也不可能将真正的力量放在亚洲,这是世界战略形势决定了的。也是类似于英法的这种殖民地国家的悲哀。
看似遍及世界的殖民地,看似庞大的工业经济和人口。却无法在短时间内集中在一起,反而不如德国这种国家。在短时间内能够集中起来的力量强大。一旦被德国这样的强大敌人突破了势力的包围圈,能够四面出击,其国家本身,便处处都是破绽。
在亚洲,更是在帝国的本就强大的军事能力之下,一个个的被逐一清除,过程也基本上摧枯拉朽。
只不过现在,在帝国完成了统一亚洲的步骤之后,在同盟国在欧洲的战局陷入僵持之时,同盟国眼看着自己在这里死啃着协约国的主力,却得不到收获,而亚洲中国很轻松的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各种潜在的矛盾就慢慢的升级,变得有些不可避免了。
1916年,同盟国在陆地上的战争全面顺利,同盟国,尤其是德国的军事工业在得到了被占领国的大量资源之下迅速扩大规模,德国陆军机械化部队的扩张速度也令人咋舌。
海量的飞机、坦克和汽车,像『潮』水yiyang淹没了协约国的抵抗。在北非同盟国击败了协约国的联军,占领了摩洛哥、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大军兵锋指向埃及。而第比利斯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是在英国海上的支援下勉力的支撑,眼看着就要被赶下海。
但是海上,同盟国海军却是处于全面的劣势,德国和意大利联合舰队几次出击跨过英吉利海峡,试图攻击英伦三岛,都被严阵以待的英国大舰队击退。进攻不进去英伦三岛,德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从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的资源源源不断的汇聚到这个区区的小岛,最终变成协约国的军事实力。
小小的英格兰,成为协约国战力的发动机,在曼彻斯特、利物浦等老牌工业区,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之下,源源不断的战舰坦克飞机,从这里出来,开到西班牙,俄罗斯和广阔的非洲,成为反抗同盟国的中坚力量。
为了打击协约国特别是英国的续航力。德国不得不启动了备用战略无限制潜艇战,潜艇,作为新的常规武器,在大西洋,太平洋,甚至是印度洋大放异彩,对协约国的商船实施大面积打击。
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帝国的海上商船,也遭致了许多的无妄之灾。
不过这个都还算是小事,短时间不可能影响中华联邦和同盟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双方此时都处在最关紧的时期,虽然都有着隐藏的敌意,却绝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大动干戈。
但是,1917年年初在波斯湾爆出来的一个消息,却让双方之间的情绪陡然间紧张起来,同盟国各国迅速动员,几个星期之内在土耳其和叙利亚边境陈兵百万,德意志大使则直入帝国外交部提交文书,要求帝国尊重同盟国对叙利亚、伊拉克和科威特等波斯湾沿岸地区乃至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管辖权,
“该地在历史上无可争议的应当属于同时也只能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任何国家对这片土地的侵占都是对同盟国全体成员国的主权的侵害,有鉴于中华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双方传统的美好友谊,希望土耳其和中华帝国及波斯王国有关方尽快妥善商讨并解决掉相关主权问题,同时也希望中华帝国慎重考虑这个代表了同盟国全体成员国的共同意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