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3

*

抽了个空档,柳小樱跟爹去了小集镇。

找到蒋木匠家,很是惊讶。

这是带门楼的小院子,五间堂屋明晃晃的,都是青砖灰瓦大窗户,东西厢房各四间,也是瓦房,院里栽着两棵梨树,干净整洁,一点也不像木工房。

看来,这户人家家底很厚实啊。

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迎上来,听说找蒋木匠,就笑着问道:“老乡,俺家个个都是木匠,你找哪一个啊?”

柳根发赶紧说:“就是那个二十出头,白净脸,细长条的……”

“哦,那是俺家老三,正在后院里忙着哪!”

说着,蒋大伯冲着后院大声喊着:“三儿,有人找!”

话音刚落,一个年轻后生从山墙那边绕了过来。他穿着帆布工作服,瘦瘦高高的,脸很白净,头发上沾了一点木屑儿。

柳根发就说:“蒋师傅,这就是俺闺女!”

“大叔,您来了!”

蒋玉山也认出了来人。

他看到柳小樱,楞了一下。

这妹子长得太好看了,皮肤白皙,透着光儿,眼睛清澈明亮,都能淌出水来了。

蒋玉山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姑娘,眼神儿就有点发直。

柳小樱暼了一眼。

心说,看什么看,赶紧办正事儿。

蒋玉山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大叔,您先坐下,我去拿图纸……”

说着,搬了两把椅子,让柳根发父女坐下。

蒋玉山洗了手,回西厢房拿了两张图纸。

一张是原图,一张是他自己画的。

“大叔,我琢磨了一晚上,有几个地方需要改改……”

蒋玉山照着原图,问了几个问题,比如转向轮、扶手、轴承、刹车、防滑、遮阳棚等等。

柳小樱这才晓得自己忽略了一个问题。

这里是乡镇,没有橡胶轮胎,机械装置全靠木料解决,纯手工的。

蒋玉山倒是考虑到了。

他指着另一张图纸,说:“大叔,妹子,你们看一下,这是我琢磨的……”

比着这张图,蒋玉山提出了修改建议。

首先,要做一个小推车,底部装四个转向轮,上面套一个藤条筐子,活扣的,两头带扶手,可以取下来。藤筐分为前后两部分,用隔板分开,加上座位,座位中间也用板子隔开。滕筐前小后大,前排坐两个娃娃,后排坐三个,这样既省工又省料,结实轻简,也安全。

蒋玉山的设计很完美,柳根发连连点头。

“蒋师傅,这个下来,得多少钱?”

“大叔,要是自己备料,我这边只收个手工费,若是包工包料,得再核算一下……”

蒋玉山很客气。

柳根发考虑着家里不缺木料,那藤条筐子集上就有卖的,不过都是两头一般大,到时候量了尺寸去定做一个。

柳根发就说:“蒋师傅,料由我家来准备,赶明儿就送过来,手工费多少?你尽管说!”

蒋玉山抿着嘴笑了笑。

“大叔,这个活儿复杂,收多收少都不合适,到时候您看着给吧?”

柳根发腰里有钱,底气足了不少。

“蒋师傅,这可不行,亲兄弟明算账,您还是算算工钱吧?”

蒋玉山向来精明,这会儿不过是看在柳家姑娘的面上,客气一下。见柳大叔一脸认真地样子,就算了一下工时。

“大叔,这设计费就不收了,我只收个加工费,算下来至少得十个工,就收您三块钱吧……”

柳根发心知是打了折的。

木工活儿一向不便宜,十里八乡娶媳妇嫁闺女的,都要打几样家具,那木匠接都接不过来。

想到这个,柳根发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钱,递过去。

“蒋师傅,这是定钱,您收下……”

“好咧!”

蒋玉山收了定钱,打了条儿。

又核对了一下尺寸,还特意问了村道的宽度,很是细心。

柳小樱不得不佩服。

术业有专攻,蒋木匠年纪轻轻的,手艺相当了得。活儿做得好,脑子又灵活,这就是传统手工艺人吧。想着后世,好些手艺都失传了,很是惋惜。

柳根发知道木匠活儿多,就特意叮嘱道:“蒋师傅,给俺家往前排排哦!”

“好咧,没问题!”

蒋玉山笑了笑,露出了一口白牙。

事儿办完了,柳根发就带着闺女告辞了。

蒋玉山站在院门口,目送着柳家父女远去。

心里莫名动了动。

这个活儿看着小,却很麻烦,换做其他人恐怕不会接。可他还是接下了,一个是想锻炼一下自己,一个是好奇。看到画图的妹子,莫名欢喜,连工钱都少收了一半。

蒋玉山一向精明,这一回却冒了傻气。

蒋大伯听说后,就问:“三儿,这是咋了?这样的零碎活儿都接?”

“爹,您不懂……”

蒋玉山不好解释。

蒋大伯哈哈大笑,三儿一向眼高,莫不是相中人家闺女了?

他喜滋滋地说:“三儿,过了年,就让赵婶子去打听一下,看看那柳家闺女说人家了没?品行咋样?”

“爹……”

蒋玉山红了脸。

蒋大伯见儿子不反对,就跟老伴商量去了。

蒋玉山去后院里干活。

他推着刨子,哼着歌儿,很开心。

*

南山村那边。

柳小樱回到家,就进屋看宝宝。

她挨个抱了抱。

宝宝满月后,娃娃车就做好了,到时候推着宝宝们出来,晒晒太阳,吃个百家奶,不用嫂子们跑来跑去了。

家家户户都有一堆家务活儿,时间长了,人家也受不了。

柳根发也琢磨开了。

他瞅了瞅堂屋门槛儿,推着车子进出不方便,就想找块板子棚起来,那样就好走多了。还有那木料,早几年伐了几棵松树,都存着呢。

第二天,柳志江借了一辆推车。

跟爹抬了木板,搁在车上,准备给蒋木匠家送过去。

“樱子,今儿有集,跟哥一起转转……”

“好啊!”

柳小樱想寻点吃的,就挎上青布袋子出了门。

就要过年了,集上很热闹。

卖东西的不少,大多以物换物,就是卖吃的少,转了好久不见有卖的。最后在一个背静处,看到一个挎篮子的妇女,一问,果然是卖鸡蛋的。

柳小樱讲了讲价钱,就全部买下了。

三十个鸡蛋,花了一块五。

换做以往,一分钱能买俩,三十个鸡蛋不过一毛五分钱。可现在困难,吃的东西精贵,甭管多少钱都有人要。

卖鸡蛋的妇女很高兴,把钱用手绢包着,搁在内衣袋里。

“婶子,家里还有鸡蛋吗?”

“哦,就这些了,要的话,得年后了……”

柳小樱打听了一下,这是山里养的鸡下的蛋,吃的都是虫子。

柳小樱灵机一动,自家也可以养鸡啊。

去年旱灾虫灾严重,几乎颗粒无收,鸡没食儿吃,就宰了,赶上吃大伙,各家各户也没什么可养的。今年情况不同,旱情缓解了,食堂也散伙了,等天暖和了就可以孵小鸡,也不用发愁吃的,宝宝的营养不就解决了?

柳小樱留了心,打算过了年,再来集上瞅瞅。

那育婴箱的温度是能调控的,把受过精的鸡蛋搁在里面。就能孵出小鸡了。

*

转眼到了“除夕”。

村里喜气洋洋的,家家户户都在忙乎。

队里拉了七八车红薯回来,每家每户都分了一麻袋。这个东西顶饱,营养也高,不用天天喝野菜糊糊、吃小鱼干了。

有了吃的,就觉得安心。

到了中午,各家各户把门神一贴,对联一挂,节日气氛就出来了。

柳家也早早地准备上了。

柳小樱捉了两只野鸡,圈养着。

冯玉兰宰了一只,把鸡脯子肉片下来,剁了剁,调了肉馅儿。

可惜没有面粉,包不了馄饨,就跟野菜掺在一起,拌了点米粉,打了一个鸡蛋,搅匀了,用手捋着,一团一团丢在沸水里,汆了几十个肉丸子。剩下的剁成块儿,丢进大锅里,炖起了鸡汤。

晚上,一家人就着油灯,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

“天冷,就不用守夜了,早点睡吧!”

柳根发发了话。

解放后,号召破除封建迷信,也没那么讲究了。

冯玉兰挺开心的。

这就是不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的好处,自家想咋样就咋样。当初选了柳根发,就是看重他是家里的老二,不像长子责任那么重。

说到长子,冯玉兰就想到了志江。

等过了年,给志江说一个。

腰里有钱了,还怕找不到媳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