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第 107 章

杨绦的织云纺织厂,二月份布匹产量是两百零三匹,因为布幅是布市上布匹的两倍宽,故而能算作是四百零六匹。

当然,在交货给袁宁时,杨绦并没将一匹布均分裁作两匹,如此来计数。只是价格按照两匹的份量来算,口头上‘大匹’作单位,用来和布市上的布匹作区分。

两百零三大匹的布,根据签订的本年经销合同上的价格约定,一大匹布为一两三钱银,两百大匹布共计二百六十两银。

三月初一时,根据约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袁宁付清二百六十两银货款的六成之后——剩余四成将在下次拿货时或一个月后结清,就把布匹运走了。

拿到六成货款,杨绦就有了一笔流动资金,于是把工人的工资、上月内一直在打造机器的木匠的酬劳,以及打造那些机器所需的木头和包裹铁皮的货款……等等一应不能长久拖延的欠账,给付清抹平了。

然后剩在手里的银钱也就不剩多少了,不过如同袁宁在杨绦这里拿货时是分期付款一样,杨绦从孙藏那里进购棉花的货款也是分期支付的,如此一来,杨绦手里的流动资金也勉强能应付过去。

如今时机正好,把资金捏在手里就是在浪费,杨绦既然在做生意就不会不敢冒险——何况风险还是可控的,所以他把赚来的钱又大都投了进去。

如今在初期,正是壮大扩张的好时机!

所以到三月份的时候,纺织厂内的机器数量,已由最初的各二十架,增加到了各四十架!

在杨绦的计划里,四月份的时候,机器数量将达到各七十架,在五月份时达到各一百架。

若是一帆风顺的话,希望今年结束时,机器数量能增加到各两百架……

如此一来,杨绦的织云纺织厂就算完成了壮大的第一步。

今年的年度发展壮大目标,杨绦早在开业之前便已在心中定下来了,如今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着。

纺织厂开业初期,杨绦必然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其中,监测布匹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人、巡视检修机器……等等,一个纺织厂厂长的这些职责,都要他去履行,做到对纺织厂的一应事务都稔熟于心。

后世小说里写的那些霸道总裁,只用把握集团的战略发展之类的大方向,其余琐碎杂事都有属下各司其职去解决。但杨绦如今可还不是呢,他只是一个处于创业初期的小厂长,大多事情都还需要亲力亲为。

自开业以来,杨绦每日驾着一辆驴车,早出晚归,忙得不可开交。

或是去城南山上的纺织厂,或是去处理机器的打造过程中的杂事——购买木料、铁皮等,总之是没个停歇的时候。

这日难得回家还算早,杨绦把驴车交给迎上来的看门小厮石柱,吩咐道:“石柱,驴车拉去后院,卸了车架,再把驴子喂好。”

“诶!好的老爷。”其实不必仔细吩咐,石柱也已晓得要做这些事了,不过吩咐了,他就要听着然后更加用心才是。

杨绦进了门,绕过影壁,进了一进倒座房前,看见小丫头梨花正在院子里,“梨花。”

“诶!老爷!”小丫头梨花清脆地应了声,小跑着上前来,“您有何吩咐?”

“最近换季天暖了,成日里在外面跑有些上火咳嗽,你记着让你娘抽空煮一壶甘草茶,灌进水囊里,我明日要带着出门。”

“梨花记住了,立即就去厨房和我娘说!”

杨绦吩咐过梨花煮甘草茶的事情,就又过了二门垂花门,进入正院。

院中杨温正坐在石桌前,借着夕阳余光数着钱,闻声看向杨绦招呼道:“回来了。”

杨绦走近石桌,“嗯,今日忙完了事情后还比较早。”

虽然同样是早出晚归,今天算是回来的早了,以前几乎是天色黑尽了才回家来。“今天去送货了?”

“嗯是,我先把该给每家的货款数出来,顺便把账记上。”

杨温仔细数着银钱,数好一堆后就用草纸包上,然后用炭黑在纸包上做个记号:画两竖,再画五个黑点,就代表二两银并五十文钱。

然后在纸包上用浆糊贴上一个纸条,上面写着‘王·’,代表这钱是给王织匠的。

另一家姓王的工匠,杨温看见过杨温写的是‘王··’,别人看得莫名,杨温自己心中是有数的。

杨温不识字,但他脑子倒是很好使,记性也不差,就用了这个笨办法。死记硬背认会了账本上的姓氏,又捏着便于用力的炭黑棒,依样画葫芦能画出来各个姓氏。

而至于名字,就只能用黑点代替了。

杨绦没再多说,“嗯,你忙,等你忙完了就吃饭。”

“嗯,快好了,还有十来家就包完了。”

杨绦进了正厅,然后拐进与正厅相通的卧室外间,李绒已经从染坊回来了,正坐在椅子上低头沉思,听见脚步声后转头看向杨绦:“回来了,今天倒比平日要早些。”

杨绦过去坐到李绒旁边的椅子上,“今天从厂里散工之后,只去袁家找宁兄说了几句话,再没其他事情忙,就直接回来了。”

“你在想什么呢?”

李绒摇摇头,“没想其他的,就在心里默了默最近染坊的账目是否对得上,最后确认没问题,都对得上。”

三月份开始,李绒染坊所需供应的纱线,就开始从杨绦的纺织厂进货了,账目上要另立一本记账,所以李绒才琢磨账目上的事情。

若是计划无误,下半年即七月开始,李绒染坊所需的原胚布,也会开始从杨绦的纺织厂中进货。

有关于给李绒染坊供货的事情,早在和袁宁签订的经销合同里,就已经排除了约束。

虽然袁宁是织云纺织厂在江南地区的独家经销商,而杭州又包含在江南之内,但李绒开办的是染坊而非布行或布庄,所以是没问题的。

这一点杨绦也早已和袁宁说过,他们夫妻之间扶持一二、照顾照顾生意,是再正常不过,又有李绒的姐妹倪仙黛在其中说话,袁宁自然没有异议。

杨绦端起李绒面前的茶杯,咕咚咕咚把半盏茶喝光了。

李绒斜了杨绦一眼,“真就渴得这般厉害?竟等不到茶上来的时候?”硬是要把她喝过的剩下的半盏凉茶,给咕咚咕咚地灌下肚去!

做夫妻也有三四个月了,还是这样没个正经,时不时地就要撩逗她一回。

“为夫是真渴得厉害了。”杨绦眼中带笑,神色戏谑中带魅惑,邪气得很,“而且啊,我和绒姐之间,还需讲究授受不亲的规矩吗?”

“……”果然不管多少次,这杨绦总是能撩逗到她,让她又羞又囧,恨不得一手盖住他的眼睛,看他还能撩逗地看她!

杨绦拿捏分寸真是精准,撩逗完就转移话题:“今天去找宁兄问了问布匹的售卖情况,在杭州城内的三家布店,已经上架了纺织厂的大幅布匹,一大匹布能当两匹用,但价钱上却少了两百文钱,即一大匹布卖一千八百文钱。”

“这样可谓物美价廉的布匹,虽和每季新推出的新款布匹不同,只是原胚布,但也都是过日子必需的布匹,日子拮据的人家更青睐,所以卖得还不错。”

李绒听着,道:“实惠的东西,向来是不愁卖的。”

“嗯,没错。”杨绦的纺织厂出产的布匹,想要迅速打开并占领下市场,要么物美、要么价廉,又或是两者兼备。

他的纺织厂出产的也只是原胚布而已,‘物美’也没美好到多明显,最多就是经纬细密布匹紧实。那么,‘价廉’上就要多下些功夫,所以他和袁宁商定的零售价就会比布市上便宜一成——相当于是长久地打了九折,在价钱上很有优势。

如此一来,也能说物美价廉了,名符其实的。

“二月份的布匹有两百多大匹,相当于正常的四百匹出头。货量不算大,宁兄还只在杭州府内铺货,杭州城内和府内其他州县内的分店,每家都上架了几十匹。”

杨绦说到:“只是寻常的原胚布,货量又不太大,悄无声息地便流入了布市之中,还引不起当地布行的注意。”

不止杨绦,袁宁也是一样,在发展初期注重讲究一个低调,以免太高调了被机警的同行给扼杀在摇篮里。

袁宁和杨绦两人凑一块儿一再论述过了,双方互相通气配合,第一步计划就是把市场从杭州府,扩张到浙江。再扩张到闽地和两广,最后再到合同中规定的整个江南地区,一步一步地顺利将市场占领下来。

就像杨绦计划今年结束时,机器数量要达到各两百架一样,袁宁今年也有目标:那就是成功布局整个浙江的市场,每个府的府城必需开设一家袁氏布店的分店,以及府之下的富庶州县也得开设分店。

杨绦没打算第一年就实现纯粹的盈利,袁宁也一样,他也已打算将赚取的利润、从前的存款,投入到创业初期的扩张之中去,先将市场布局完整,之后的银钱自然是大把大把地来!

袁宁没有接受过后世的现代企业管理等系统化知识的熏陶,但经商的智慧天生就卓越,无师自通地,没有选择做一个单纯的经销商——说白了就是一个二道贩子,而是选择了自己铺设渠道——在各地开设分店。

他敢于冒险,图谋的是以后。流动资金不必攥在手里太多,首先是将生意做大。

“听仙黛妹妹说,从徽州休宁袁家来了一个族兄,帮着她家料理生意。也不知还靠谱吗?”李绒忙于染坊的事情,相比以前少了和倪仙黛的相处时光,消息都滞后了。

杨绦答道:“是有这回事,宁兄的这位族兄到底继承了徽商血脉,于生意一道上很有几分天赋,听说人也勤奋本分,宁兄用着很趁手。现今挂着‘管事’的名头,跟着宁兄一起在负责开拓嘉兴府和湖州府的生意了。”

袁宁经商的能耐突出,收服人心的手段也不错,从休宁袁家来的那位族兄如今已是对袁宁死心塌地了。据说正在写信回族里,介绍他亲近的两个族兄也来投奔袁宁。

日后袁宁在占领市场途中,应该不会怎么缺人手的。

李绒如今也培养出来几分商业敏锐来,“这样就好。在这初期时,你没有其他倚重的合伙‘经销商’,只以宁兄为重,那么宁兄生意做的顺利、我们才能都顺遂。”

合作共赢,休戚与共,就这么个道理。“你说的是。好的是,我们现在一切进展都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