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第 78 章

杨谦在外面和同窗的交际往来,在给了他五两银子去应酬之后,就没再多管了。

他们哪天出去,去哪儿找哪家酒楼,都由杨谦他们自己去商定。

至于在家中的宴客庆祝,第二天花掉十多两银子去买回了菜肉和六坛酒,在第三天的午后,准时宴开六桌。

这次邀请了李仙工家、钟二叔家、管工杨志成和袁宁,以及赵竟和王织匠等二十几个‘先锋工匠’,还有杨家租住的这个小院子的房东一家,热热闹闹地来吃喝一顿。

这次为杨谦考中秀才而摆了酒席庆祝,李绒也来了。

主要是李家全家人,连李经和李线兄弟都带着妻子儿女来了,李绒她若是不来,那就太显眼了。

只不过吃酒席全程,李绒几乎没有说话。

李绒就安静地看着,看着李络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停,活泼得跟只喜鹊似的。

然而,杨谦和杨绦一起,忙着去给客人敬酒应酬,竟从头到尾都没个空闲。

话本子里的男女主,竟然从头到尾都没说上话。

席间,杨绦和杨谦一起去敬酒应酬,游走客人之间尽显游刃有余,把所有的客人都照顾到了,没人觉得受到了怠慢。

热热闹闹地吃喝到散席,然后又客客气气地把客人陆续送走。

不过,管工杨志成有意无意地,落在了最后面。杨绦察觉到了异样,却也不知道是何缘由。

“唉,养儿当如你们三兄弟这般啊,我家那两个小子真是……”杨志成唉声叹气地,话说了半截就止住了。

杨绦闻言,心中一转,约莫猜出了杨志成留到最后的大概缘由。

于是,杨绦便顺着杨志成的话,道:“俗话说:‘一条虫虫儿、一条路’,子孙后人嘛总有老天给安排的一条路的,您大可不必太忧心。

说起来,小子还不知杨管工您家中的两位兄长,是在做甚么营生呢?”

至于以前杨温说的,按辈分杨绦应该叫杨志成“爷爷”,相应地就该叫杨志成家中的两个儿子为叔伯。他是没打算遵守的。

杨志成见杨绦说话这般见机,是真的有些羡慕杨温了,养了三个儿子、两个极会读书,还有一个天生人精一样还极会赚钱。

“他们啊,年幼时贪玩没定性,只在学院里上了大半年的学,之后……就出来了。如今还在私塾里进学读书。

唉,都是和你家大哥差不多的年纪了,却还没把握下场一试。他们看着吧很是勤奋,并没有那些不好的习性,但就是不见学识长进!”

杨志成都说这么多了,再结合今天是为了杨谦考中秀,才摆酒席庆祝,那么他说这么多的意图,也就显而易见了。

杨绦立即想到,他一直想去染作偷师学艺这事。

现在他已经打定主意要追求李绒,那么以前还不确定未来是否要和李绒抢染坊生意的事情,现在就很确定了:染坊他就不开了,让给李绒去开。

成了一家人之后,染坊是他开,还是李绒来开,差别就不是很大了。

所以他现在去染作的必要性,就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不过呢,如果不太麻烦的话,他还是想去染作看一看的。

杨绦心念电转,面上神色却不显:“我虽不如大哥和三弟,那么懂得读书的事情,但我想着吧,就算私塾与学院的先生之间,就算教导和学识水平相当。但同窗的数量和质量,却是不一样的。”

听了杨绦这话,杨志成眼神一亮,显然是正说到他的痒处了。

杨绦继续说:“两位兄长既然勤奋,又没有不好习性,那或许是和同窗交流少了?我大哥考院试前,每旬的旬假都会去和几个同窗一起切磋讨论,听说如此颇有进益。

学子进学读书最需要专心专注,多半没有时间去体察民生、开拓视野,那么和同窗的交流就尤为重要了,不然不就如闭门造车了吗?”

杨志成立即附和:“是啊,我也这样想的。同龄同窗之间的想法最相近,互相交流可以拓宽思想,不然光是埋头读书,说不得脑子都读僵了!”

“您说的在理。”杨绦神情深以为然,点头附和。

他知道杨志成的意图,但他却不打算主动点破。这时候去上赶着帮忙,就很没必要了。

杨志成今天来,就已经做好了打算,为了两个儿子的前途,他低头一次又如何?

“绦小子啊,难得你这么懂杨伯父。”杨志成酝酿片刻,终于说出口:“你也知道同窗的重要,那不知可否请你,给你的兄弟们说一说,带一带我家那两个不争气的儿子?”

杨志成赶紧描补:“当然!只是将伯父那两个不争气的儿子,介绍给你的兄弟们。若是相处之后合得来,那日后就多多来往,交流一些读书心得。若是合不来,又或是没有空闲,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家长,让自家孩子和成绩好的孩子一起玩。

“多个朋友总归是好事,若是两位兄长有空,尽管到我家多走动就是!”杨绦看似满口答应了,但其实什么也没有答应。

“那是,那是……”杨志成也听出来了,于是尝试着抛出好处:“绦小子想来你是最明白的,这学识啊,就是要融会贯通。就如同你先前与我说的,‘布’之一道的技艺一样。不管是读书还是学艺,都是一样,与同窗或同班多多交流,才能学得更快。”

‘布’之一道的技艺若要大成,得要融汇贯通织布、挽花、牵经和染色等技艺。类似这种话,是杨绦以前在杨志成面前,提起他想去染作观摩学习时说的。

所以,杨志成的暗示就很明白了。

杨志成想让杨绦将他的两个儿子,介绍给杨谦和杨谚,然后一起交流学习。好处就是,同意杨绦去染作观摩学习。

当然,就如同杨志成两个儿子,不一定能和杨谦杨谚合得来一样。杨志成暗示的,同意杨绦去染作当幼匠这事,也未必能成。

因为杨志成在这件事上,也只能起到提起建议的作用,就和杨绦只是起到介绍引见的作用一样。

杨绦心知肚明,不过还是笑道:“您说的极对!不过,我大哥连同他交好的那些同窗,一共八人,都是考上了秀才的,他们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如何更进一步,考取举人。

两位兄长与他们在一处,恐怕会觉得拘束,而且各自忙碌的事情不同,恐怕也会说不到一处去。”

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杨绦觉得,杨谦的天赋不是格外好,若与杨志成的两个儿子交流,怕会耽搁到杨谦的学习。

不过,杨绦话音一转,接着又说:“不过,我三弟也和两位兄长一样,没有功名,一样是为童生试忙碌准备。或许,他们更能聊到一处去呢?”

杨志成明白,杨绦说的很对。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一介白身,去混入八个秀才之中,确实不太合适。

而杨绦的三弟杨谚,听说是学院里颇有声名的‘小神童’,与同窗之间也相处得很好。若是两个儿子能和与杨谚结识,说不得还真是最合适的。

“还是绦小子你想的周到!”杨志成亲近地拍拍杨绦的肩背,“你看这样可好?再有两日你三弟的学院就放旬假了,我让你那两个兄长到家里来找你三弟?他们结识了看一看,若是合得来,以后就麻烦你三弟帮忙带一带。若是合不来,那也没办法。”

杨绦漂漂亮亮地答应下来:“有何不可?稍后我会和我那三弟说一说这事,好生为两位兄长引见一番。若是合得来,我那三弟也就是多了两个朋友,何来‘带一带’的说法?就是互相来往、交流读书心得而已。”

这事不是什么大事,就是给杨谚介绍两个人认识一下,聊得来就好好相处,聊不来便不再来往。

如今的杨家,杨谦已经有了秀才功名,不像以前一样什么人都能欺负的了,再者杨绦能挣钱,就算杨谚不与杨志成两个儿子来往,也不必怕杨志成使绊子。

杨绦还记得初见杨志成时,是何等高傲的模样,可今天和他说话、请他帮忙时,言语神态就已是客客气气的了。由此可见,杨志成也是识时务的。

当晚杨绦和杨谚说了这事,“……三弟你无需太过在意。若果真杨家那两个兄弟,和杨管工说的一样勤奋老实,你和他们也聊得来,那就只当多了两个朋友。你和同窗们聚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时,把他们也带上就是。”

杨绦一直有注意调.教杨谚,别把他养成了一个傻白甜或迂腐酸儒,所以平时在说话时,有意无意地就会和他分析利弊,以及一些言行背后的利益纠葛。

杨绦:“若是他们不值得结交,你尽管与他们不再来往就是,不必顾忌我和爹。

家中如今有大哥已经考中秀才,而三弟你又前途可期:两三年后,多半就是又一个秀才。杨管工不会为了这事为难、得罪我们的。

更何况,杨管工还有两个同是读书人的儿子,就是为了他两个儿子能在士林之中,走得顺畅一些,他也不会贸然得罪我们的。你明白吗?”

杨谚聪明得很,凡事一点就透,“二哥,我明白了。你放心,杨家兄弟值得结交,那我就多两个朋友。若是与他们合不来,那我也不会因此委屈自己、耽搁学习,就断然与他们不再来往就是了。”

老爷子觉得杨志成是织房管工,他们家得顺他意、交好他,那杨家两兄弟,也应该要好生地与他们相处,多上些心去带一带他们。

但是,现在听了杨绦这么说,就很庆幸刚才他还没来得及说出口。不然就要露短了,一家之主的威严也会有损。

然而老爷子一家之主的地位,真的还是稳固的吗?并不。

老爷子杨温,以及杨家其他人,已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有事时就听一听杨绦的意见了。甚至好多事情,实质上已经是杨绦在拿主意了。

只是在事情基本定下时,杨绦会注意让老爷子去下那个决定,这样一来,才让所有人都没察觉到这些变化。

……

两天之后,杨志成的两个儿子,提着不厚不薄的拜礼,礼节周到地登门了。

放旬假的杨谚接待了他们,三个人在杨谚的起居室兼书房里,从上午聊到下午,看上去聊得很是投机。

两人离开之后,杨谚找到杨绦之后说:“杨万仁和杨万义两人,倒不难相处,不说一见如故,但也聊得来。两人之间,论学识水平的话,反而是弟弟杨万义要稍高些。”

杨绦笑道:“你杨谚‘小神童’的称号,可是众人皆知的,那两兄弟来之前,想来杨管工是叮嘱过的。所以他们并不会见你比他们小上五六岁,便轻视你。不过能够聊得来也好。”

然后又补充道:“杨管工家也是匠籍,杨万仁和杨万义兄弟俩总有一个人要承袭匠户的。杨管工的打算,想来是谁读书最好,谁就去科举当官,谁差些就去接他的班吧。”

杨谚觉得他二哥说的对,“那兄弟两看着,似乎早已心中有数。”

“或许是的。”

大约杨万仁和杨万义兄弟两人回去之后,已经给杨志成说了,与杨谚算是已结交成功。

所以在杨绦又一次入局应役时,杨志成特意喊住了他:“绦小子,给你说个好消息!”

“你不是一直想要去染作看看吗?我前几日和沈副所官提了提,昨日里沈副所官就告诉我,准了你去染作当半年幼匠的事情!”

“这事是真的吗?那可太好了!多谢杨管工!”不过,杨绦却总觉得有些奇怪。

李仙工原本为染色匠,中间却当过一年的织作幼匠,于是机缘巧合下学了一门打造织机的手艺。然而,李仙工的那一次跨工种应役,是因为织造局当时缺少织匠,于是就从染色匠和挽纱匠之中划拨过去了一批。那一阵忙过之后,就又回到了原位。

并非是像他一样,主动提出从织作转到染作半年,然后又转回来织作。

织造局多大一个机构,他杨绦不过是一个小小幼匠,怎会如此快速并轻易地,就同意了这转来转去的麻烦小事……

或许,是管工杨志成的功劳吧?除此之外,也想不到其他缘由了。

相比杨绦不清楚织造局的规矩,杨志成作为管着一个织房的管工,很多事情都是知道,所以他比杨绦更觉得奇怪。

那日他就是凑巧碰见了沈副所官,也是心血来潮,就随口提了一句。

然后沈副所官就问他:“幼匠?你是第九织房的管工?那幼匠姓甚名谁?”

他如实回答:“对,小人正是第九织房管工杨志成,那想要去染作见识半年的幼匠,叫杨绦。”

沈副所官当时听了,似乎若有所思,片刻后才说:“我回去问一问,且等我消息罢。”

再就是昨日,他竟然就接到了吩咐,说是同意让杨绦去染作的第三染房见识半年,从本月入局应役——也就是从今日开始。

杨志成觉着很莫名,他以为这事多半是不会成的。毕竟他从未见过,像这种主动提出调动,而且还成功了的事情。

如果真是那么容易成功的事情,那就不会有不擅长织布或挽花的匠户,只能请人代役这一个法子了。直接提出转到纱作,去做浣洗纱线或纺纱这种比较简单的活儿,不是更好吗?

所以杨志成猜测:莫非这杨绦,是有什么来头?不,杨家真真切切的世袭匠户,杨绦又能有什么来头。那就是杨绦认识东府的官员吗?可也没见着蛛丝马迹啊。

任凭杨绦和杨志成如何觉得奇怪,却始终都想不出原因,最后也搁置不想了。

……

北地京城,皇宫之中。

皇朝最高者永明帝,正在翻看一份手稿。

永明帝手中的这份手稿,正是百年前杨家祖宗杨崇慎所写,片刻之后出声感叹:“字字珠玑啊,只是可惜了……”

永明帝突然问道:“高正,你说杨家会再出一个杨崇慎吗?”

安静立在一旁的太监高正,心中快速思索之后,方才回道:“杨家嫡支早已覆灭,而杨家旁支也都已泯然众人,哦不、浙江那一支,似乎有些动静,长子前不久考中了秀才,三子也有‘小神童’之称……”

不等太监高正多说,永明帝又问:“那二子呢?”

高正在心下仔细斟酌过了,回道:“二子杨绦……虽于经商一道有些天分,投机取巧推出了好几款新样式的布匹。但细细想来,那就是一个稍微机灵些的半大孩子,或许是奴才眼拙了?”

“眼拙不眼拙,还真有些不好说。”永明帝不再多说。

又半晌过后,永明帝突如其来说了一句:“庸碌之人,嫉能人。庸碌之君,杀能臣。”

高正心中一转、一咯噔,又见皇帝并没问他,索性不去搭话,更安静地缩着了。

皇帝这话,哪是他们奴才能去附和的?妄议大行已百年的皇帝,他的脑袋不想要了吗!

现在的这位,杀伐果断、励精图治,想来是要做‘驭能臣’的明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