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杨绦把年前最后一批布送到袁氏布店去了。
下一批再送过去,就要等过完年元宵之后了。
原色素条纹、亮蓝条纹和正红条纹,推出三款冬季新布,十月、冬月和腊月这三月,呈递增趋势给杨绦分别带来二十五两、三十两和四十两银子的盈利。
三个月加在一起,一共就是九十五两银子的盈利。
还有最初那一笔五十匹布的生意,也给杨绦带来了十两银子的盈利。虽然那些钱都拿去付给工匠们做订金了,但也还是要算进去的。
两笔相加,杨绦下半年做生意赚的钱,就超过一百两银子了。
一百两……
一百两啊!李桃花嫁到杨家十八年以来,她第一回在小半年内见到可这么多银子啊!
这种大笔的银子,都是老爷子管着的。她也不怕身边那个闷葫芦样的男人说出去,说句实话,她真是夜里睡觉都不敢睡得沉了!
她夜里睡着后,不时就会惊醒,然后竖耳听一阵外面的动静,生怕有贼人翻进来院里,把她家银子给偷走了。
确定了院里没有动静,老爷子屋里也没传出尖叫呼救声,才能放心睡下。
接下来,再次惊醒,又再次睡着,周而复始。
虽然折腾人,白日里时常头昏脑胀的,但她心里又高兴又火热,丁点不觉得累。
再给她家一百两银子,让她整夜不睡觉地守着,她也愿意!她也不会累!
老爷子手里第一次管着这么大一笔钱,夜里都是躺在这一大笔银子上面睡觉,心里那火热澎湃啊,较之李桃花更甚。
老爷子夜里也更警醒了,就算是有老鼠在他床下叽叽窸窣,他都会被惊醒。
晚上上床前,甚至会咬牙在心底暗暗发誓:‘即使贼人闯进来了,也定不夺门而逃,要与藏在身下稻草席里的银两,共存亡!要想抢走他的银子,除非先把他的尸体挪开!’
虽然老爷子内心火热澎湃至此,但他更会装,尤其是在见过李桃花那副惊弓之鸟的模样,看起来是有多愚蠢之后。
“你们的娘啊,就是没见过世面!我啊可是多次进京应役过的,皇城都见过。这世面见得多了、历练出来后,自然就不会一惊一乍了。”
杨谦:“……”那就当自个儿背书到深夜时,看见的那个隔一会儿就起夜小解的老爷子,并不是您老人家吧。
杨谚:“……啊,爷爷您言之有理。”
您曾多次进京应役过是没错,但皇帝处所的皇城?您只远远见过一眼皇城最外围的红墙吧?
“嗯,啊。”杨绦懒得理会老爷子。
老爷子和李桃花两个,就是大哥莫说二哥——脸上麻子一般多,谁又比谁姿态好看呢?
所幸的是,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李桃花和老爷子也渐渐适应了。
虽然还是紧张,终究不像最初那样,一有丁点动静就疑神疑鬼,夜里也不再时不时就大喊起来捉贼了。
因为今年赚了钱,李桃花难得大方一回,在织布之余还抽出时间来给兄弟三人,都做了一套新衣,就用那春节特别款的正红条纹的布。
“还真别说哈,难怪这正红条纹款卖的那样火,好些人是拿着银子抢都抢不着!这布做出的过年新衣,是真好看啊,一点都不俗气,哦、就像他们说的“雪里红梅”,既衬气色又喜庆!”
给做衣服了就接着呗。他才赚了这么多钱,过年时杨谦杨谚都穿得一套新衣,他反而还穿不得吗?
杨绦坦然地接受了这套新衣。
并没有对李桃花和老爷子感激涕零。就因为以往给杨谦杨谚两做新衣时都没他的份儿,而今年他也跟着兄弟们一样,有两套新衣了?
老爷子和李桃花总觉得,像是哪里没有搔到痒处,但细细去想吧,好像又没有哪里不对的。今年过年老二不该穿新衣吗?
自然是该的,家里那一大笔钱都是他挣来的,他理当穿新衣的。
李桃花固然泼辣,却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勤俭妇女,一直以来形成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亏自个儿是应该的,但一定不能亏了老人和后人。
给三兄弟做了过年新衣,自然也不能少了老爷子的一身啊。
正红条纹这一款,还是不太适合给一个干瘦小老头穿,于是李桃花上街去,从布店里花钱扯了十尺靛蓝色厚棉布回来,给老爷子也裁了一身新衣。
至于她自己和杨温?那是没有过年新衣的。
“孩他爹,我看你还有衣服穿,我们过年便不做新衣了。”李桃花把杨温也拉了进来。
“我们都是大人了,过年还穿什么新衣?虽然家里现在是有点钱,但钱又不嫌多,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哪能大手大脚花用?”
对于杨温隐晦望过来的求助眼神,杨绦只是眨眨眼回应了。
然后,杨温立即就眼睛晶亮,瓮声应着李桃花:“嗯,好,不做新衣便不做吧。”
‘穿不穿新衣有什么要紧,都多大年纪的人了,还爱甚么俏?老二答应了好吃的,这才重要呢!已经吃过好几次卤羊肉了,下次去吃什么好呢?要不,烤鸡?吸溜……’
第二天杨绦果然找了个借口,需要杨温一道走、也好护卫他一二,以免这年尾碰着个贼人对他不利,这样就把杨温一起叫出了门。
去工匠家巡看完之后,两人就找了离家远远的一条无名小巷子里的一家烤鸡店。
点了两只烤鸡,一人一只,吃得是满嘴流油!
“这家店烤鸡的味儿,还真不错哈?”
“既然不错,那您可记牢位置了,以后再来。”
“好啊!爹已经记牢了!”
……
小年一过,离过大年也没几天了。
老爷子坐镇指挥,李桃花风风火火地去执行,而杨温和杨绦两人则跟在后面当起了苦力。
后世有关杭州古城门的,有一首民谣:“武林门外鱼担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
古今地名有所不同,加上又还换了个时空,城门名是不是对不上?还真没有。
很巧的是,不仅城门名对上了,各城内外的主要出产,也都对得上。
杨家平常居家过日子的时候,倒不会出城去买东西,为了三瓜两菜的出一趟城门,就算买一回菜能省下一两文钱,那也还是太不划算了。
有那时间去耽搁,还不如在家织布来得划算。
不过这次年前采买年货,就不一样了。
李桃花大动干戈,带着杨温和杨绦父子两,先是去武林门外。在卖鱼桥上,直接找鱼贩买了一筐鱼!
“今年银钱宽裕些了,我们就自己买鱼、买盐回去做咸鱼干。虽然开始花的钱多,但以后算下来,反而要划算很多。”
杨温挑着一筐鱼跟在后面,早走一步去将鱼顺道送回了家,才又一起赶去清波门外。
城门外空地上,已有许多柴夫砍了柴,一摞一摞堆起老高。
李桃花:“既然我们自家有壮劳力,就不必让柴夫再赚去了送柴上门的脚力钱!来来,老二你扛一捆,孩他爹你扛三捆柴,我再扛两捆柴。这样只要再来一趟,柴火就能买够了。”
第一天,买好了鱼和柴火。
第二天,李桃花再次带上杨温和杨绦。
先是去到清泰门外,在沿江盐田边找到相熟的小盐商,一次就买了三斗盐——约后世的二十斤。
“做咸鱼干要用不少盐,平常吃饭也要用,趁着现在买得多有实惠,买一回就多买些,回去屯着也放心。”
杨温沉默地挑着盐在后面走,往南一直走,来到望江门——望江门外菜担儿。
“这雍菜不错,立在水盆里养着能放很久,买大一捆回去。
这地栗子也个头均匀,蒸了煮了都好吃,通风处放一整个冬天也不会坏,买一小篮子回去。
这胡萝卜也还行,买一小篮子回去……”
胡萝卜是叫胡萝卜,雍菜在后世叫空心菜,地栗子就是后世的香芋。
好吧,这一大篮子菜,依旧都由杨温挑着。他一头挑盐、另一头挑菜,倒也刚好合适,扁担没有一头高一头低的翘起来。
“侯潮门外的酒,是比城里要实惠,但要不要打一两斤回去呢……”
杨绦开口:“既然带了葫芦,那就打个几斤回去吧。不管是袁老板,还是李姨父家,又或是杨管工等等,今年都承蒙他们关照许多,一顿饭还是要请的。”
“你说请客吃饭,那便请呗。”李桃花习惯了抠门,就有些不乐意,但她到底也知道人情世故,最后还是没有反对。
“好吧,那就去侯潮门外打几斤酒回去。”
“虽然已经买了这些菜,家里又还买了鱼,不过回去时还是要顺道去羊巴頭一趟,买一只鸡做成烟熏鸡、买一只鸭做成酱板鸭,再砍半扇羊肋回去风干到时炖汤,还切几斤夹瘦猪肉做红烧肉。”
李桃花琢磨起到时请客吃饭的菜色来。
杨温和杨绦跟在身后,不自禁地咽口水。
别的不说,李桃花的一手厨艺那是真不错,比外面做生意的厨子的手艺都不差多少。
杨绦只是沉默地,当了三天的苦力。
跟在李桃花这样花钱节俭的妇女后面,根本就不着他出面去讲价。她冲在前面、撸起袖子,和摊贩战个十来回合后,总能讲下来一个合适的价位。
末了临走,还要拿点搭头。
果然,家庭妇女买菜讲价的能力,真是不可小觑。不过如果真让李桃花去谈大生意,她绝对是不敢出声的。
杨谦和杨谚学院终于放假的时候,家里年货全都备齐了。洒扫除尘,整理房屋,这些活儿李桃花也都做完了。
两人放假第一天,杨绦就拿出买回来的红纸,让两人去写了福字和春联,又一起贴好。
到此为止,过年前的准备才算是做完了。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