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命都是老娘给的!还要供你读书?供不供你读书,全看老娘的心情!
老娘不高兴了,就是把你撵出去,就让你饿死街头,都没人敢说一句的!
我是你娘,我想养你就养你,不想养你了,你就给老娘去死!你说我有没有本事!”
放在后世,李桃花要真这么做了,那就是违反九年义务教育法了,还犯了遗弃罪,或者涉嫌间接杀人。
可放在眼下这孝道至上以孝治国的时代,她的行为还真不好定义善恶了。
如果是性格软绵的包子,甚至还会觉得李桃花说得有道理,然后如了她的意被拿捏得死死的。
但杨绦可不是任人拿捏的包子,他当然不打算如李桃花的意,没有丝毫示弱:
“所以听你们话里的意思,在你们眼里,我这个二孙子/二儿子,就是你们生养来承袭匠户贱籍的工具人罢了?
我天生就该给你们的大孙子、幺儿子当牛做马,我的子子孙孙也该继续当牛做马?”
“既然是这样,那就别端着一副无可奈何的一家之主样儿,更别说什么慈母样儿了,你们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样子,真是太难看了。
你们扯的这层遮羞布,在我昨日投河自尽时,就已经全都被揭开了,这家里的腌臜都让人瞧了个一清二楚!”
说完,杨绦转头往屋外看去,做竖耳细听的样子。
屋里众人也终于注意到了,仔细一听,就能听见外面嘀嘀咕咕的说话声:
“……虚伪得很呢!……还想立牌坊呢……”
“……可怜哦……”
“……杨二话虽说的难听,但理还真是那个理……”
“……子不教父之过,还真不怪杨二说话难听,杨家人太偏心了!唉……”
……
杨绦知道,这就是这个时代。
今天他一番吵闹,让人知道了杨家的偏心,旁人虽也会觉得他情有可原,但还是会认为他说话太难听,顶撞长辈还是不应该。
在眼下世人的言行准则里,果真是孝道至上。
这一听了屋外长舌妇们的嘀咕,那还得了!
李桃花正欲扬声怒骂,老爷子杨英就一拍桌子!
“你个搅家精!我杨家当初就不该娶你,果然是匠户人家教养出来的!”
整日里骂骂咧咧,说话一点都不文雅,不仅在家里,就是在外面也是一样的!不然哪会招来外面那些长舌妇来看热闹!
说起来,李桃花也是一腔慈母之心,她那是怕旁人闹腾影响到她儿子读书。这才会仅仅搬来不过半年,就和邻里妇人生了一些矛盾。
这不,周围人一听杨家有热闹可瞧,就都乐呵呵的来了。
然而李桃花不是个受气包,即使在公公杨英面前她也照样泼辣!
否则也不能护着她的幺儿杨谚,硬是从老爷子手里抠出一份钱来也送他去读书了。
“您这话说的!杨家当初不就是看中我能够扛事,这才给杨温这个窝囊包娶了我吗?我确实是匠户人家教养出来的,那又怎样,杨家现在就不是匠户人家了?我们还是门当户对呢!”
杨英是不准家里人反对半句的强势老头子,将妻子早早的熬死了,后面他教出来的儿子杨温自然是个窝囊包。
杨父杨温,说起来是家里的壮劳力男人,却撑不起半点事儿。
屋里喧天闹地的吵了这么久,他一个大男人,却像是没他这个人在似的,窝坐在墙角闷不吭声一句话没说。
这会儿杨温见说到他了,也依旧八风不动,抄手耸肩的怂成一团,垂眉耷眼不出声,就像没听见一样。
确实,就因为儿子杨温是这样的人,老爷子杨英才做主娶回了能理事的李桃花这个儿媳。
只是半道出了些差错,这儿媳确实能扛事理事,但也太泼辣了,胡搅蛮缠很有一套。
时不时的,杨英就要为此后悔一次。匠户人家教养出来的姑娘到底不像样子,应该娶个书香人家的姑娘的,那会懂事明理很多。
不过老爷子心里难道没点数,读书人家的姑娘怎会嫁到匠户人家里来?
实则不然,当初老爷子是真动过这门心思的,只是在一次去某老童生家里提亲时被骂了‘杨家怕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才怒而歇了心思。
被儿媳顶嘴,让老爷子忍气吞声是不可能的,“先前我们杨家可是官籍,祖上是出过一品大员的,你竟然说你李家和我杨家是门当户对?妇道人家,甚事不懂!”
李桃花呛嘴:“您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杨家也曾兴旺过’、‘我杨家也曾是官籍’、‘我杨家祖上出过一品大员’……但那不都是以前的事嘛,如今杨家往前数五代可都是匠户呢!
就算我生的两个儿子能干、日后脱了匠籍,那杨家现在也还是匠籍啊,可不就是门当户对?”
杨绦兴致勃勃看着这一出倒戈相向戏码,只差一边看热闹,一边往嘴里塞零食了,那样才最舒坦呢。
啧啧,看看杨家的所谓讲究:公公和儿媳挖苦对吵……
所以啊,杨家根子里就不是尊老爱幼的讲究人家,上梁不正下梁自然歪,还真怪不得他顶嘴。
啧啧,再品一品李桃花的话:‘生的两个儿子’……
要是杨二在这里听到了,非得再投一次河不可!
十六岁的杨谦,十岁的杨谚,都是自六岁就开始读书的,正是脸皮薄好面子的时候。
想到外面正不知有多少人在蹲他们家墙根儿,再想到他们以后出入时,邻里可能会有的异样目光,心里立时就窘迫起来。
杨谦出言劝道:“爷爷,娘,你们别吵了,否则让外人瞧了我杨家的笑话。”
杨谚也劝最疼他的李桃花,“哥哥说的对,娘您别和爷爷吵了,不然儿子就要让人看笑话了。”
老爷子最爱的长孙杨谦,李桃花最疼的幺儿杨谚,这两人出言相劝的效果立竿见影,倒戈相向的两人当即住了嘴。
老爷子杨英重新端起大家长的威严样子,好像刚才和儿媳对吵的人不是他一样,“谦儿言之有理,不能让旁人看了杨家的笑话。”
老爷子将杨家的体面看得比任何人都重,被他寄予厚望的长孙又以杨家的体面相劝,他自然立即住嘴。
老爷子杨英十五岁时,就接过了‘轮班匠’织匠的匠户工役,每隔一年就要长途跋涉进京服役三个月,而且钱粮自备又背井离乡,日子过得卑微而艰辛。
日复一日的久了,愈加憧憬起了祖辈父辈口中所说的杨家荣耀时的场景。娶了妻子成家后,更是立下志向要光复杨家!
去年夏天,杨家终于得李家襄助被勾补为了‘住坐匠’,自此以后杨家就在杭州织造局里服役,每月上工十天。
去年秋天,杨家就搬家到了杭州城里的上积善坊这里,一家人算是安顿了下来,日子正在慢慢变好,杨家重新兴旺起来似乎也指日可待。
现在更该重视杨家的体面名声,绝不能功亏一篑!
为了大体,老爷子愿意听大孙子的劝,先不与李桃花这个泼妇计较!
杨谚是李桃花的心肝儿幺儿,她的幺儿让她别再和老爷子吵了,自然是要依着她的幺儿的。而且她怎么舍得让幺儿被人看了笑话去。
“娘听谚儿的,你们读书人喜欢安静文雅,娘不说了。”
今日一早就起的这一场争吵咒骂,在杨谦和杨谚的劝说之下,立时就消弭了。
正在这时:
“嗤~”
看完这一场虎头蛇尾的倒戈相向戏码,杨绦直接嗤笑出声。
这一声嗤笑意味不明,引人深想。
老爷子杨英和李桃花听了差点再次训骂出口,可话到了嘴边,又生生咽了下去。
杨谦和杨谚听了,脸颊生热霎时红彤彤,也不知是怒、是羞,还是愧?
目的已经达到,杨绦也不愿再多费口舌,于是伸展两下双臂:
“我昨晚去阎王殿里逛了一圈,这会儿还累得很,得去补上一觉。”
临回屋前,杨绦从老爷子手边八仙桌上的竹簸箕里拿了两个窝头。
从大早上吵到刚才,一大家人都还没顾得上吃早饭呢。
李桃花气还正盛,下意识就想劈手抢过杨绦拿走的窝头,罚他不准吃饭,不过被老爷子瞪了一眼。
息事宁人,好不容易老二不闹了那就先别去招惹他。不然外面那些长舌妇,就要多看一阵他们杨家的热闹了!
杨绦不管身后杨家人的反应,自顾自啃着窝头,回了他的小窝。
杭州城里的房价高得很,就是杨谦和杨谚两人加起来十四五年的读书花费,都不够买下他们正住着的这个小院子。
没错,杨家现在住的这个类似小四合院的院子,是租赁来的。这小四合院说是院子,有正房、东厢、西厢和倒座房,却还是逼仄得很。
就这都还是为了让家里两个读书人,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温书写字的房间,才咬牙租了房间较多的这小院子。
杨二的房间是小四合院倒座房中的一间,另一间堆满了杂物,还有堆不下的就堆在了杨二房里。
倒座房,在大户人家里是门房小厮住的地儿。杨家租的这小院儿的两小间倒座房临着街,平时吵闹得很。
杨谦与杨谚两个读书人的房间,干净整洁,屋里放着一张床、一张书案还有一个竹书架和竹柜,简朴又雅致。
而杨二的房间?就只有一张木板搭成的床,其余都是堆放的杂物。
杨绦啃完窝头,肚子终于不再叫嚣,于是躺下补觉。
……
虽然吵架爽——像杨绦这样吵赢了又更爽,但在他这里吵架从来都不是最终目的,对他来说吵架只是一种手段。
刚才他顺势闹了这一场,一是为原身杨二出一口气――当然他自个儿也心里舒坦了。
二是借机将事情挑明,不能稀里糊涂就让它过去了,不然最后他吃了亏还没落着句好话。
落着好话其实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落着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果他杨绦以后就是杨二了,那杨家由谁去当幼匠?这事儿他是不会允许像原身杨二在时一样,糊里糊涂的就定下了的,他要把事情摆在明面上来。
他要让杨家所有人明白,他们的老二杨绦在经历过生死后,大彻大悟(性情大变)了!再不是能被轻易忽视和看轻的了,以后对他得慎重一点。
更要让杨谦和杨谚两个读书人认识到,他们亏欠了他这个亲兄弟,杨家这个家对他不公!然后自然而然的觉得,他们得补偿他才对——嗯,这就是他的最终目的了。
在杨绦看来,杨家人里利用价值最高的,不是大权在握的老爷子杨英,也不是泼辣利害的李桃花,而是杨谦和杨谚这两个读书人。
让杨谦和杨谚对他心生歉疚,目前似乎没有意义,但长远来看却是很有用的……
至于他和杨谦与杨谚,三个人谁去织造局当幼匠,并且以后谁又承袭杨家的匠户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