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看宅子

第二日秋华年醒来时太阳已经很高了,不知究竟是他适应了,还是杜云瑟果真克制了,起床的时候他没有明显的不适感,反而因为睡足了觉神清气爽。

院子里静悄悄的,王引智和邓蝶出门游京城去了。

原本王引智家攒的钱只勉强够他进京赶考,但节省下房租,再加上去年冬天秋华年买熏鱼方子给的二十两银子后,这钱就有富余了。

王引智觉得自己很有希望考中进士,心中舒畅,今早起来带着邓蝶出门游玩补偿发妻去了。

杜云瑟和秋华年收拾了一下,也出了门。

今日时间宽松,他们决定外出找一家食肆好好吃一顿,再去看宅子。

柏泉知道一家位于南熏坊的非常有名的鱼鲜食肆,推荐主家去尝尝。

几人赶着马车从东城前往中城,路过在南熏坊边上的明照坊时,杜云瑟突然叫柏泉停下马车。

“云瑟,怎么了?”

杜云瑟掀起车帘,指向不远处的一条小巷,那里隐约可以看见一座小小的宅院,宅院门口有禁军把守。

“那里是我恩师的住处。”

秋华年一愣,“文先生就在里面?”

他知道杜云瑟的恩师文晖阳仍被软禁在京中,不过不知道具体关在哪里,被皇上亲自下旨软禁的人,没人敢明目张胆地去探望。

秋华年握住杜云瑟的手,“文先生不是为太子说话被软禁的吗?太子已经解了禁足,文先生迟早也能出来的。”

杜云瑟低低嗯了一声,“殿试之后的传胪大典,我会在面试时为师长求情。”

秋华年没有问杜云瑟有几分把握,只是笑着说了声好。

杜云瑟是一个不常将情感表露出来的人,在这些方面一向寡言,但秋华年知道文晖阳在他心中的分量。

杜云瑟少小离家,父亲早逝,人生接近一半的时间跟随恩师在外游学,文晖阳在他心中亦师亦父,如同亲人一般。

“文先生不是当代大儒吗,怎么宅邸如此小?”

“老师性子如闲云野鹤,不喜攀交,也不懂如何积攒钱财,还时常仗义疏财,手里从没有过能在京中买一座宅子的银钱。”杜云瑟语气有些微妙,“如今住的这座一进小院,还是二十二年前他考中状元时圣上赏的。”

状元赏赐里照常论是没有宅子的,但文晖阳当时实在是太穷了,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时,直接开口问当时刚登基第一次开恩科的元化帝自己能不能背着包裹直接住进翰林院,吓得被元化帝杀兄杀弟行为震慑的大臣们心有戚戚。

元化帝倒是没把这个自己刚点的状元郎拖出去打死,确认过文晖阳确实这么穷后,挥手随便赏了个小院,把爱卿塞了进去。

要不然以文晖阳的经济能力,恐怕这辈子都买不起中城区明照坊的宅子。

明照坊虽然不如南熏坊离皇城和六部等官署近,但也位于中城区,紧挨着南熏坊,这地方一座一进的小院,多少值个二三百两银子。

不过文晖阳从元化帝手里讨了座宅院后,只住了十年,就辞去官职包裹一背四处游学去了,每隔几年才回京城一趟,直到三年前冬天被元化帝降罪,才重新被长期地软禁在了这座小院里。

杜云瑟言简意赅但未漏掉重要细节地把宅子的始末给秋华年讲了一遍,听得秋华年啧啧称奇。

不只是文晖阳,连元化帝在他心里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大佬们在厉害的同时,还怪鲜活有趣的。

嗯……但和皇帝相处,依旧必须打起十二万分小心。

秋华年心里清楚,嘴上还是想作个死,“你说到时候传胪大典时你哭个穷,皇上会给你赏宅子吗?”

杜云瑟淡淡道,“那华哥儿恐怕要做好散尽家财赎我出狱的准备。”

“……”

怕了怕了,再也不敢想了。

柏泉推荐的这家食肆名为“海客来”,位于南熏坊边上,是一座临街而建的很长一排二层小楼,背后还有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数个小亭,设成独立的雅间。

花园的小亭需要提前预订,很多达官贵人甚至一定就是几个月,哪怕不来吃,地方也得给他留着。

秋华年和杜云瑟没这讲究,上二楼随便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叫伙计来点菜。

这家食肆名叫海客来,招牌菜是各种海鱼海鲜,京城离海不算太远,只要肯花钱,可以吃到一手的鲜海货。

秋华年听伙计介绍了一番,点了一道招牌的砂锅焗鱼腩,一道青菜鱼丝羹,一道芙蓉大虾,一道葱烧海参。

三菜一汤,四个人吃不浪费。

这里一道菜就要一两多银子,一桌子菜加一小壶清酒花了足足八两银子。

伙计给秋华年倾情推荐他们家的招牌鱼脍和生腌蟹,秋华年考虑到寄生虫的问题,没敢尝试。

作为一个地道的华夏人,比起生食他还是更喜欢熟食。

秋华年让柏泉和星觅坐下陪他们一起吃饭,两人连连摇头,最后也只肯拿着小碗站着吃。

柏泉说道,“我们知道乡君体恤下人,但上下有别,这还是在外头,万一被人看见反而会说老爷和乡君治家不严。”

秋华年知道古代有古代的规矩,他现在还无力改变什么,只能作罢。

秋华年和杜云瑟来的不是饭点,海客来的人没有特别多,快吃完的时候,他们听见楼下街道传来一阵马蹄声,海客来的伙计和掌柜全都迎了出去。

秋华年转头往窗下一看,来人是一个二十好几的男子,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穿着大红色的曳撒,玄黑色的大氅,金靴玉带,身姿矫健。

迎出去的掌柜口中尊称着“太平侯”,毕恭毕敬请他进入食肆。

能来海客来享受的人都有些身份,秋华年听见不知哪里传来一些模糊的议论。

“太平侯回京了……”

“……真是好运啊,一个疍民一朝封侯……”

“康贵妃……皇后……”

随着太平侯走进海客来,那些议论声立即烟消云散。

秋华年眨了眨眼,看向杜云瑟。

杜云瑟简洁提醒道,“康贵妃之弟。”

秋华年记了起来,宫中宠爱最盛的康贵妃出身乡野,老家就在漳县的隔壁县,她还没进宫前有位弟弟被人牙子拐走了,多年遍寻不得,还是前两年杜云瑟和吴深在漳县阴差阳错下抓住了一个拐子团伙,才审问出线索找到了人。

按裕朝旧例,只有皇后的父兄可以封侯,康贵妃的弟弟能被元化帝破例封侯,可见康贵妃受盛宠的程度,很多人认为她离皇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秋华年并没有再说什么,他不想引起这位性情不知的新贵侯爷的注意。然而太平侯走上海客来二楼,扫视一圈后目光直接锁定了他们。

“杜解元、齐黍乡君,久仰大名,今日终于得见了。”

秋华年和杜云瑟只能起身问好,如果不是秋华年有乡君的身份,杜云瑟是举人,他们还得行礼拜见侯爷。

太平侯皮肤比常在京中生活的人黑一些,身姿矫健,目光锐利,脸上带着爽朗的笑意,却叫人不敢小瞧。

如刚才那些议论中所说,太平侯被康贵妃找到前,是东南沿海一带的疍民。所谓疍民,就是在海上漂泊谋生,与大自然搏斗,轻易不许上岸生活的渔民。

能在那种环境下生存下来的,都有两把刷子。

太平侯笑着让他们不必客气,“我刚出京办差回来,实在想念这口海上的味道,直接打马过来了,碰上你们真是缘分,论起来咱们也算老乡呢。”

“这儿的鱼是从海津镇打上来后,立即快马送来的,我尝遍了京城大小食肆,只有这儿的最鲜美。”

太平侯一副只想谈论美食的样子,杜云瑟也没有说别的,和他寒暄了几句后提出告辞。

康贵妃是平贤王送入宫中的,平贤王更看好二皇子,但杜云瑟却是太子一方的人,在大众眼中,他和太平侯在阵营上并不相容。

太平侯没有拦他们,只是临走时突然说道,“我在海上待惯了,这两年下了船总有头晕恶心的毛病,试用了齐黍乡君的清凉油后才好了些,乡君能不能帮我配个更对症的,我必有重金酬谢。”

秋华年拿不准太平侯的意思,只能说道,“我没做过,恐怕做不出来。”

太平侯笑道,“乡君尽力一试即可,就算没做出来,我也不会赖账不给钱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秋华年只能答应下来。

两人出了海客来后,在车上秋华年才敢问杜云瑟太平侯是怎么回事。

杜云瑟摇头,他也是刚回到京城,完全不熟悉这位新贵侯爷,但太平侯却一眼就认出了他们俩。

秋华年叹了口气,“唉,京城虽好,可也多风多雨啊。”

随着杜云瑟进入裕朝的权力中心,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秋华年摇了摇头,想到马上要去看的大宅子,心情重新好了起来。

柏泉将马车赶到詹事府旁边的那位前吏部员外郎的宅邸,官府的牙人已经在大门边候着,秋华年是从官府手里买的宅子,收房时牙人自然要陪同。

牙人消息灵通,早就知道这宅子不过是在官府转了个手,本身是太子定好给眼前两位贵人的。他不敢怠慢,毕恭毕敬地介绍起来。

宅子占地接近五亩,整体是坐北朝南的朝向,大门开在西南角上。

古代除了皇宫、王府、官署、寺庙外,所有民宅的大门都不许开在正中央中轴线上,一方面是形制规定,一方面也是为了避煞。

这座宅子的大门同样是屋宇式,大门两边各联通着小小一间房子,门楣上代表品级的彩绘已经被抹去了,等杜云瑟的官职下来根据情况重新画。

打开大门,映入眼帘的并不是院子,而是一幅巨大的锦鲤戏莲纹石雕照壁,一方小小的天井,右手边是一道垂花门,走进垂花门,才是主院的一进院子。

一进院子是四合院的样式,有东西厢房和一排倒座房,正上方的正房面阔五间,三明两暗,两边的东、西梢间和中间三间之间有室内隔扇门分割。

一进院子的正房是前后都开门的穿堂,正中央靠后摆着一扇连通屋顶的巨大屏风,绕过屏风可以看见屋子的后门,走出门就到了二进院落。

二进没有倒座房,但也有东西厢房,正房面阔只有三间,多出来的地方各盖了一间小房子,藏在角落里,站在院中几乎看不见。

牙人笑着介绍道,“这两边的小房子,一个是厨房,一个给守夜的下人住,主家在正房喊一声,下人立即就听到了。”

秋华年拉着杜云瑟的手左看右看,光是这两进院子,就已经有他们在襄平府的宅子那么大了,而这才看完了不到一半而已。

“二进院子之后是后院,开着个后门,也有一排房子,是给粗使的下人们住的,马厩、茅房还有放马车的棚子也在后面,那里脏乱,贵人们就别去了。”

牙人打开主院两边的角门示意,“宅子有东西两条夹道,东边一列是两个一进小院,还有一座书楼,西边一列是一座一进小院和花园,顺着夹道都能过去。”

“西边那个小院还有个单独通往外面的侧门,主家要是有客人,住在那个院子里进出方便。”

正午已过,暖阳当空,秋华年和杜云瑟并肩走在一起,一步一步丈量这座他们未来会在其中生活很久的宅院。

前吏部员外郎刚花重金重新修缮了宅子,十六派人把那人写的门匾、对联和不干净的东西收走了,其余值钱的则留着,秋华年只用重新给院子起名字,做牌匾对联,再花钱补一些家具即可。

东边的两座院子大小一致,虽然只有一进,但面积并不算小,一座庭院里种着数株半人高的紫丁香,一座庭院里有一棵漂亮的凌霄树,现在还是初春,花草树木都干枯着,但秋华年可以想象到春夏花开时满园飘香的情景。

他给这两座院子一个起名为丁香院,一个起名为凌霄院,至于对联写什么,就交给杜云瑟去烦恼。

西边的那座一进院子比丁香院和凌霄院稍小一些,庭院中央种了许多翠竹,墙壁是用竹节纹的砖砌的,看起来别有一番趣味,按照统一的起名方式,它就叫玉竹院了。

玉竹院背后就是新建的花园,西夹道尽头有个小门,可以直通花园,不大不小的园子中间挖了湖,旁边有太湖石和凸起的假山,半山还有一座凉亭,沿湖种着许多花树,该有的都有了。

最后是位于东南角的有书楼的小院,这里是面积最小的院子,书楼坐东朝西而建,除了楼以外,院子紧着地方在北边和南边各建了小小一间房,聊胜于无。

书楼的楼梯是典型的古代楼梯,位于室内,没有扶手非常陡峭,台阶宽度只够踩半个脚,秋华年抬脚犹豫了一下,没有上去。

他怕自己滚下来,还是回头请匠人建一个宽敞的室外楼梯,他再上去瞧瞧吧。

秋华年起了一路的名字,到了书楼小院有些卡壳了。

这座巴掌大的小院里种着一棵杏树,初春天气,气温还未真正回暖,杏树枝条上却已鼓起了透着绿色的小苞,植物往往比人更容易感觉到时节的变化。

会试之榜又称杏榜,待到杏花盛开之时,元化二十三年会试结果也就出来了。

秋华年不太满意“芳杏院”之类的名字,突然心头一动,脱口而出道,“有书楼的院子起个不一样的名字,要不就叫它寸金院吧。”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注1)

作者有话说:

注1:(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宅子写详细一些,因为未来很多剧情都会在宅子不同的地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