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在节俭方面,道光做到了极致,也终于收到他想要的“效果”。满朝文武上朝之时全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感觉就像是在开丐帮大会。没办法,在道光手下做事,寒碜是必须的。如果道光发现某个官员衣着华丽,立刻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今年过节不收礼

跟父亲嘉庆一样,道光也崇尚节俭,不过他似乎做得有些过头了,引来历史学家阵阵嘲笑。

道光的节俭跟嘉庆的节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嘉庆的节俭是一种政治姿态,是一种理政作风,他想搞廉政建设。道光当然也有这种意思,但道光更是把节俭当成一种人生乐趣,这就让人想起了葛朗台。

道光是乾隆的孙子,乾隆的排场他是见识过的,但是到了他自己手中,做法跟乾隆完全相反。他是能省就省,堂堂皇帝花钱居然跟妇道人家过日子一样,该省的省,不该省的也省。

据说道光之所以如此节俭,还有一些来历。在他做皇子的时候,有一年跟嘉庆去盛京祭祖,晚上住在沈阳故宫里。沈阳故宫非常简陋,跟北京的故宫相差太远。嘉庆心想,这可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啊,便把道光叫到清宁宫东暖阁,然后对道光展开了忆苦思甜教育。

嘉庆说:孩子啊,你看到没有,当年祖先们就住在这个地方,来喜,你去把太祖、太宗等人用过的遗物拿过来。

嘉庆指着这些简陋的遗物,开始将大清开国的历史讲给道光听,嘉庆一再强调,祖先创业暴霜露、斩荆棘,才有尺寸之地啊!能有今天的成就,那是付出了多少代人的努力啊!孩子啊,你一定要向你的祖先们学习,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勤俭律己的精神。

道光不像其他皇子,左耳进右耳出,他全记在心里了。

回到京城后,嘉庆的那番话还在道光耳边回响,节俭两个字在道光的心里仿佛变成了一道彩虹,无比的美好,无比的神圣。

在这种类似于宗教般激情的驱使下,道光把心里的感受告诉了老婆,老婆非常赞同。两人一商议,决定把寝宫里所有的物品都搬出去,换成最简陋的,除了床和桌子。不仅如此,他和老婆还决定以后每天晚上都吃烧饼。需要说明的是,宫中是没有烧饼的,必须打发太监去紫禁城外去买,来回路程很远,等烧饼送过来早已变凉变硬了,但是这对夫妻没有任何的怨言,就着热茶能啃完烧饼。之后,立即上床睡觉,据说这样可以节省油灯钱。

这样的一个人当上皇帝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是可以想象的,他一定是希望大家跟他一起节俭,谁最节俭谁就是自己最好的臣子。如此治国,只能是本末倒置。

道光当上皇帝后,不久就下达了倡导节俭的《御制声色货利谕》,提出了三个最基本的节俭方针:

一、重义轻利,不要贪财。全国人民一起省,皇帝省,大臣省,百姓省。道光还说:“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怎么能富呢?”皇帝不富,大臣怎么敢富呢?所以,大家一起来节省。

二、各省停止进贡。在嘉庆时期皇帝就下令停止进贡之风,后来臣下改变政策,认为进贡珠宝是奢侈,那么进贡一些土特产总该是合情合理的吧。现在道光说,连土特产也不必进贡了,道光甚至抱怨说,这些土特产本来就不值几个钱,但被大臣们夸得天花乱坠。不管怎么说,都是老百姓的东西,不收礼就能为老百姓节省点儿。而且,这些土特产从地方运到北京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以后不增建宫殿楼阁。道光说,皇宫已经相当豪华了,不需要再增加一块砖、一片瓦,以后谁要是提出大兴土木,就是大清的罪人,应该重罚。

尽管道光明确表示今年过节不收礼,但是各地的官员却拿不准皇上的真实意思。口是心非实在是皇帝的一个通病,就拿乾隆来说吧,也是表面上不收礼,但如果你真的不送礼,就只能等着穿小鞋了。

官员们集体陷入了困惑之中,到底应不应该送礼呢?从利益来讲,送礼对官员是有好处的,既可以讨好皇帝,又能趁机搜刮。如果不送,表面上可能是遵从圣旨,但说不定道光心里不舒服呢?综合考虑之下,大家一致决定,无视《御制声色货利谕》,坚持送礼。不过说法得改变一下,不能说进贡,得说孝敬,官员们自信把皇帝的心理揣摩得恰到好处。

当全国各地的礼物送进京城后,轮到道光困惑为难了,我不是让他们不要送礼了吗?怎么都不听话,这是公然抗旨啊,理应惩罚。但是中国从来都有不打送礼人的传统,别人给我送礼,我反而惩罚别人,世人会不会说我这个皇帝不懂礼仪啊?再说了,全国官员都在送礼,难道全部都惩罚吗?

道光想来想去,觉得既不能惩罚他们,也不能收礼。收礼的话会显得自己说话出尔反尔,言不由衷,到时候威信何在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礼物全部退回去。这个办法应该说是不错的,这么一退回去,下次官员们肯定会收敛。可惜,道光的老毛病又犯了。送回去固然可以,但是运费都翻倍啊,道光心疼这钱啊,这本来是可以省下的,无端多花一笔钱道光心里很不舒服。

外省官员和内务府官员纷纷做道光的思想工作,皇上啊,你就收下吧,这是官员们体贴你辛苦理政孝敬你的,他们不忍心看皇上这么辛苦啊,所以才大老远送过来给皇上补补身子。皇上您若是不收下,这不是伤大家的心吗?再说了,这些东西,您不收,我们也得去市场上买啊!

道光撑不住了,只好收下,但换了个说法:赏收。就是说,我不是白白收取他们的东西,我会赏他们一些东西作为补偿。换句话说,把进贡变成了交换,道光有没有赏百官我们不知道,但换一个说法至少有个台阶下。

内务府:省着花

内务府是负责皇家事务的一个机构,内务府大臣相当于皇家的大总管,这个大总管虽然管的是皇家的家务事,但比三公九卿还拉风。皇帝的吃喝拉撒全归他们负责,你想皇帝能不让他们三分吗?

其他部门的官员只敢欺负百姓,内务府的官员连皇上也敢欺负。为啥?因为除了皇帝,没有一个部门有权监督他们,因为这种特殊地位,他们连皇上的吃喝都敢从中克扣。皇帝虽然有权监督内务府,但其实根本拿这帮人没办法。

皇上只有一个人,内务府是一帮人,皇上管不了。如果内务府停止运转,宫廷岂不要瘫痪?哪个皇帝愿随便惹这帮人。再说了,你一个皇帝,如果因为鸡蛋和猪肉的价格跟这些下人争论,拉不下这个脸。而且,真这么做了,下人们肯定从心里瞧不起皇上,说皇上小气,这对皇上的声誉也不好。况且,就算皇帝想跟内务府的人较真,也是很难有胜算的,处于深宫中的皇帝论起社会经验比这些老油条差得远。

所以,皇帝不会傻到随便得罪内务府的人,就算明知道他们吃回扣,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万一跟他们较真,他们往皇帝食物中来点儿三聚氰胺,让皇帝的健康慢慢受损又不明显,皇帝就有苦也说不出了。

内务府买东西往往比一般人贵,理由很简单,皇家购置的东西当然要贵些,这个理由如此冠冕堂皇,说得道光哑口无言。道光觉得让内务府这么搞下去,自己节俭的政策迟早要流产。再加上这次收取贡品内务府也出面请自己收下,道光决定借着这个机会也让内务府瘦瘦身。

道光虽然收下了各省的礼品,但是修改了规定,减少贡品数量和种类,但凡奢侈品一律禁止进贡。道光还强调以后就按这个规定办事,各省不得自作主张。比如,道光规定辽阳每年进贡两百个香水梨,地方官问:皇上家里那么多人,两百个够吃吗?道光说,这个不是用来吃的,上供用,两百个足够了。

道光和妃子们亲自过问油盐柴米,然后精打细算,发现每年二十万两银子就足够内务府开支了。道光算的标准是够吃就行,这么一来,内务府立刻紧缩。本来内务府每年至少要四十万两银子才能应付开来,现在缩减一半,大家都得勒紧腰带。

第一个勒紧腰带的是道光自己。道光以身作则,每餐不超过四个菜,衣服破了,让妃子们打上补丁,用的毛笔和砚台都是平常人家买得起的。道光甚至还规定除了皇太后、皇帝和皇后,大家在节日期间不得吃肉。

幸好皇后很贤惠,支持道光的节俭政策。在她的操持下,也把这艰难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所以,道光很重视皇后,以前道光规定自己的生日和皇后的生日是不举行庆典的。现在却破格为皇后举行庆典,皇后生日这天,文武百官送礼祝寿。就在大家坐在宴席上想象会有什么美酒佳肴时,御膳房的人终于露面了,原来是一人一碗打卤面。事后,大臣们心里反而对道光很感激,因为他们听说为了举办这次宴会,道光破天荒让御膳房宰了两头猪。皇后更高兴,她发现道光是如此爱自己,平常一分钱都要节省的道光居然为了给自己祝寿宰了两头肥猪,太感动了。

节俭成政治秀

“成由勤俭破由奢”是唐朝诗人李商隐说的话,道光奉为治国圭臬。他经常告诫子孙们,祖先们创业是何等艰难,不要以为今天的富贵是理所当然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孩子们,我们所用的一丝一线、我们所吃的一粒米一根面条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换来的。

一个封建帝王能够如此苦口婆心地教导子孙珍惜百姓的劳动成果,这是难能可贵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光奉行的是儒家的圣王之道,他的节俭跟一般守财奴不一样,只能说多少有一些偏执。

在古代,皇帝子女婚嫁是个大事情,排场相当大。但是到了道光这里,不可能再继续讲排场了。他明确规定儿子娶媳妇,一切从简,女方也不能置备豪华的嫁妆。一旦有奢靡之物,立即拿走,还要酌情处分。

公主出嫁,道光规定不能超过两千两银子,驸马送给皇家的聘礼也不能太多。道光甚至免掉驸马给皇家的“九九礼”,这样既可以显得节俭,也免得举办宴席招待驸马家人。道光毕竟是一个精打细算的高手,后来他发现如果免掉“九九礼”,这不等于是把女儿白送人家吗?亏本的生意可不能做,于是又恢复了“九九礼”。不过道光可不想破费招待他们,所以让他们象征性地送九只羊,只要把羊赶到内务府就行了。内务府的人跟驸马家的人客套几句,就让他们走人,连打卤面也休想吃到。

在节俭方面,道光做到了极致,也终于收到他想要的“效果”。满朝文武上朝之时全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感觉就像是在开丐帮大会。没办法,在道光手下做事,寒碜是必须的。如果道光发现某个官员衣着华丽,立刻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有一个将军请了一个戏班子进家里,宴饮作乐。道光听说这事,立即将这将军革职。

道光有一次检阅禁卫军,发现所有官兵衣着都很朴素,大为高兴,赞扬说:“现在八旗子弟一洗过去恶习,都变得务实严谨了,朕很高兴看到大家这样,将几位主管官员各提拔一级吧!”

把道光的节俭政治推向高潮的是曹振镛。曹振镛的性格跟道光非常像,也是个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人。曹振镛家里有一个破驴车,他的厨子除了炒菜还负责替他赶车,他每天都会亲自去菜市场跟小贩讨价还价。曹振镛深知很多小贩缺斤少两,所以自带了一杆秤,堂堂一国宰相琐碎到这个地步,能治理好国家吗?皇帝也是一样,节俭只能修身,而不能将其变成一种琐碎的嗜好。

道光经常召曹振镛进宫长谈,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们在商量国家大事,只有道光身边的太监才知道,他们每天讨论最多的还是家常琐事。比如,鸡蛋多少钱一斤啊,白菜涨几毛了。

有一天,曹振镛进宫后,道光发现他膝盖上有两个补丁,便问打两个补丁花了多少钱。曹振镛回答说,花了五钱银子。道光一听,跺脚说:“哎呀,怎么我打一个补丁就花了五两银子呢?”曹振镛说:“皇上衣服的补丁自然做工考究,肯定要比臣的贵啊!”道光暗叫可惜,打个补丁花了五两银子,从此命令后妃们学习补丁之术,硬生生把这笔开支节省下来。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臣们为了官禄亨通,无不对道光极尽逢迎之能事。其中,最刁滑的莫过于穆彰阿,如果说曹振镛还只是平庸琐碎的话,穆彰阿已经是奸诈狡猾了。在道光面前,他衣服上的补丁最多,但是背后却贪污受贿挥霍无度。

一天,皇太后钮祜禄氏过生日,道光自己是不搞庆典的,但太后毕竟是太后,不办就对不住皇考了。办要办,但道光舍不得破费,下了一道旨:“当皇帝的,只需国泰民安,就是尽了孝道。皇太后一向以节俭成为大家的模范,如果大典过于铺张的话,反而让她老人家不高兴了。所以,万寿期间,不可过于奢靡,以免违背祖训,让皇太后不高兴。”

圣旨一下,大家都知道,皇上不想花钱。穆彰阿灵机一动,对道光说,皇太后大寿的所有费用不需动用内帑,都由臣子们孝敬吧!道光一听,面露喜色,让穆彰阿好好办理此事。穆彰阿借着这个机会,对各级官员进行敲诈勒索,虽然给道光贡献了不少银子,最大的受惠者还是他本人。光这一次,穆彰阿就捞了上千万两银子。

就在道光满怀成就感地看着满朝文武全身补丁之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北京城的旧衣服店里,破旧衣服的价格在不断上涨,是新衣服的好几倍。破衣服成了抢手货,有些穷官买不起这么贵的破衣服,只好自己想办法把衣服弄破弄脏弄旧。但是,道光把这一切都看成是自己的政绩,认为勤俭节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谓“成由勤俭破由奢”,既然节俭深入人心,那么大清江山就万年不倒了,他这个皇帝能不有一股自豪感吗?

抠门到无语

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道光这样把内务府当成眼中钉,在道光眼中,内务府是一只硕鼠,专门吞食自己的银子。

正因此,道光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内务府斗法。

野史有这样一个记载,某天,道光忽然想吃“片儿汤”,这是一种由面粉、肉末、鸡蛋、青菜、香葱为原料做成的面条,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食物,但是道光想吃到却非常困难。道光先是吩咐御膳房,不料厨师却说不会做。自从缩减内务府开支后,道光把很多人都得罪了,这个厨师就是其中之一。有人或许奇怪,一个厨师而已,怎么敢有这么大脾气。厨师虽然是个小人物,但掌管皇帝的饮食,连皇帝都不敢得罪,脾气大点儿在所难免。

吃不上片儿汤,道光倒也没有怨言。没想到第二天内务府大臣就请求见皇上,说是有相当重要的大事禀告,道光一听这么重要,那就召见吧!内务府大臣所谓的大事就是增设“片儿汤膳房”,道光再一看增设膳房的数字,吓了一跳,要一万两银子的开办费。

道光委屈地说,不至于吧,城外的饭馆里片儿汤四十文一碗,让太监去买就是了,用不着花费巨资建片儿汤膳房。内务府大臣没好气地回答:“那就让太监去买吧!”

下午,去买片儿汤的太监空手而归,道光问怎么了。太监说,门外卖片儿汤的饭店不是倒闭了,就是搬走了。这事肯定是内务府大臣搞的鬼,道光也知道,但他没把内务府大臣怎么样,毕竟是自己扫他的兴在先。

如果说生活上的节俭尚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对待平定叛乱的功臣如果也一毛不拔,连顿像样的饭都没有,那就太过分了。大学士长龄平定了新疆叛乱,把贼首张格尔押送到北京,照例皇帝是要摆庆功宴招待有功将士的。道光也没有破例,举办了一个庆功宴,参加宴席的包括道光本人在内共有十七人,坐了两桌。

每桌只有几样菜,可以算得上史上最寒碜的庆功宴了。寒碜还是次要的,关键是没人敢先动筷子,因为大家知道,只要有人动筷子,这点儿菜马上就会吃光。吃光了以后对着一桌的空碗碟,那是非常尴尬的。

道光坐在首席,也不动筷子,也不喝酒,而是侃侃而谈,讲前朝的文治武功,说完这些,又说到作诗。有人提议不如大家联诗吧!结果君臣一起,谱写了一首八十句的长诗。庆功宴足足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这么长的时间,居然没一个人动筷子,菜一口没吃宴席就散了。

道光这么做绝不仅仅是弘扬节俭,说明他天性就是相当吝啬,只是作为一个皇帝,后人换个好听的说法:节俭。吝啬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心眼儿小。一个皇帝如果心眼儿小是没法治理好国家的,即使这个皇帝人品并不差。道光的人品也不差,吝啬也是天性,天性是很难改变的。

在清朝,大臣进京述职,如果皇帝给面子的话,会请大臣吃饭,这叫赐宴。道光也经常赐宴,但是没有一个大臣当真,大家都很了解皇帝。道光赐宴后,大臣有面子的,自己找个馆子好好吃一顿。如果某个大臣真想吃道光一顿饭,这个人在大家眼里就是二百五。

道光甚至在国家大事上也相当抠门,平定新疆后,需要在新疆驻军维护稳定。将军们上奏要派一万八千士兵防守,道光一看,哪需要这么多人,六千人足够了。将军们个个被道光激怒了,说这么点儿人是没法保证新疆稳定的,如果皇上只能留六千人,干脆让西部自治,不设防吧!道光又骂这些人居心叵测,置国防于不顾。

经过几年的争吵,双方终于达成妥协,道光决定各省的绿营兵裁减百分之二。这样每年可以节省三十万两银子,用于支付新疆的防御。在治理国家时,一旦有大臣上奏要拨款,道光不会有任何掩饰,马上面露不悦之色。

有时道光赏赐有功大臣,居然是赏给他们几个鸡蛋,大臣们个个无语。但是在道光自己看来,这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平常道光自己都不舍得吃鸡蛋呢。

节俭误国

尽管道光在节省上绞尽脑汁,大清国的财政问题却越来越多。其实,国库收入并没有减少,但是开支却越来越大了。

一方面,皇室人口膨胀,顺治时才两千人,道光时已有三万多人,这些人本身不会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吃香的喝辣的,全靠财政养着。这么庞大的白吃群体让道光的压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道光年间物价上涨,因为人口越来越多了,耕地面积不变,人越多人均粮食就越少,价格自然会上涨。这么一来,行政运营成本就增加了。那人们会问,物价上涨,道光怎么不增加赋税呢?说来还是康熙惹的祸,康熙不懂经济,曾经下了一道“永不加赋”的圣旨。这道圣旨害苦了他的子孙们,他们就是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违抗康熙的圣旨。

再说了,就是额定税收也不可能全部收到,每年都有亏欠的省份。不光如此,贪官还将手伸向国库,落入国库的钱自然越来越少。

从乾隆后期开始,各地动乱不断,这些动乱从政治上来说是破坏社会稳定,从经济上来看是增加清廷经济负担。平定一场叛乱,需要花费大量的银子,光是平定白莲教叛乱清廷就花费了两亿两银子。一次叛乱就耗尽清廷家底,你说嘉庆敢不节省吗?道光就算天性不吝啬,也不能不节省。

白莲教起义之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起义就是家常便饭。道光节省倒是对的,你得随时准备好一笔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用兵。但节省也要看情况,该省的可以省,不该省的就不能省。解决财政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节衣缩食,而是开源兴利。

道光刚即位的时候,国库只有两千万两银子,这是自三藩叛乱以来清廷财政最困窘的一次。而且这个数字还是账面上的,真实有多少,恐怕道光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治理黄河就要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国库中就这么点儿钱,这无疑加重了道光的忧患意识。

道光呕心沥血地推行节俭,然而对帝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官员们只是当着他的面作出节俭的样子而已,私下里仍是挥金如土。道光的节俭甚至不能影响到自己的继任者,咸丰和慈禧都是挥霍奢侈的主儿,尤其是慈禧,可以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光和他的父亲嘉庆都是悲剧皇帝。

林则徐禁烟的时候,曾经逼迫英国商人义律交出鸦片,并答应每箱鸦片按五斤茶叶补偿。当时缴获的鸦片价值八百万两银子,数字报上去后,道光很心疼,不签字。林则徐只好承诺,这些钱由臣子们凑齐,道光这才高兴地签字了。

道光的努力并没有扭转财政状况,反而每况愈下。以至于有大臣发出质问:“为什么乾隆挥金如土,国库却如此充盈;道光锱铢必较,国库却越来越空虚?”蔡东藩评论道光节俭是舍本逐末,以道光的能力治家还可以,治国就远远不够——这个评价是切中肯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