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傀儡皇帝到痛苦皇帝

乾隆几乎把一切权力都紧紧攥在手中,嘉庆只好夹着尾巴做人,每天对乾隆毕恭毕敬俯首帖耳。以至于外国使者看到这一幕,不明白嘉庆为什么整天不做事,只顾宴饮游乐,侍奉太上皇的时候,太上皇喜悦他也喜悦,太上皇笑他也笑,形同牵线木偶。

做一个影子皇帝很难受

在乾隆八十三岁大寿的宴会上,喜庆之余,他忽然想起自己六十岁生日时候曾经放话:“如果有幸能够在位六十年,就禅位给儿子,不敢超过皇祖的在位时间。”

皇帝说话,一言九鼎啊,大家都听到了,所以不能不算数。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登基六十周年纪念日),乾隆在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正式宣布在次年元旦举行禅位大典。接到这个消息,永琰既惊喜又惶恐,他已经预感到这一天,没想到会来得这样快。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有一件小事值得注意。在乾隆公布这个消息之前,时任首席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要职的和珅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永琰。和珅还给永琰行了一个大礼,那意思是将来皇帝就是你了,你能当上皇帝有我和珅一份功劳啊,到时别忘了我啊!和珅自以为投机高明,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嘉庆平生最厌恶那些玩弄权术之人。再说了,你要投资也要长线投资啊,不能临时抱佛脚。

永琰的身份突然发生变化,欣喜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一份沉重。作为一个皇子,嘉庆虽然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但从他后来执政的表现来看,他还是一个有智慧、有头脑的皇帝,能够见微知著。此时,他已经感觉到这个帝国的沉重,在乾隆后期,盛世正在不断衰退,嘉庆已经明显感到身上的压力。

乾隆主动禅位——这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唐朝李渊虽说也做了太上皇,但毕竟是被迫的。永琰幸运的地方在于他是第一个在歌舞升平中当上皇帝的,以前新君即位的登基大典都是在国丧期间举行的。悲喜两重天,让那些大臣也非常难堪,刚刚为老皇帝死去悲痛,又得为新皇帝即位高兴,迫使他们一个个变成演技高超的实力派。

这回,大臣们不用这么痛苦了,普天同乐,只管高兴就行了。

公元1796年2月9日,这天同时举行禅位大典和登基大典,紫禁城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这一天有三喜,既是春节,又是禅位大典和登基大典。典礼办得非常隆重豪华,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站在太和殿外恭敬等候,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等外国使臣也位列其中。

八点以后,太和殿外隐隐传来奏乐的声音,乾隆一行人身着朝服缓缓步入太和殿。随后,乾隆坐在金龙宝座上,太子永琰则西向侍立。

音乐停止后,殿外传来清脆的鞭炮声,随后殿内奏响庆典音乐。永琰带着文武百官向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两位大学士宣读表文,读完之后,大学士将“皇帝之宝”跪递给乾隆,乾隆接过宝玺之后,亲手将这象征着帝王权力的宝玺交给永琰。永琰接过之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宝玺交给身边的大学士。

禅让大典结束后,就是隆重的登基大典。典礼完成之后,接下来便是一些加恩赏赐、赦免、赈济孤寡等措施了。

随后几天就是吃吃喝喝的事情了,皇宫里吃吃喝喝跟其他地方吃吃喝喝没啥区别,只是礼仪烦琐一点,美酒佳肴丰盛些。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举办了盛大的千叟宴。千叟宴在康熙朝时就举办过两次,分别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和六十一年(1722年)。不过,乾隆举办的千叟宴奢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康熙。乾隆也举办过两次,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还有就是这次了。

这次参加宴会的有三千零五十六人,列名邀赏的有五千人,合计八千多人。参加宴会的老人至少要六十岁,因为这是一个以老人为主题的宴会。参加宴会的,年纪最大的是一百零五岁的郭钟岳,在子孙的搀扶下赴宴。其间,乾隆亲自赐酒给一品大臣以及年满九十岁以上的长者。

与此同时,国家的年号已经改为嘉庆了,嘉庆钱也在紧锣密鼓地生产,似乎新皇帝可以一展抱负了。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形式。

乾隆禅位只是形式,一个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人,对权力太熟悉了,一时让他交出权力,他没法适应。

他很早就表示:“归政后,如果遇到军国大事和用人方面的要事,还是不能不过问的。新皇帝刚即位,有很多地方不懂,所以还需要教诲,每天都来朕这里听政。”

退位后,和珅建议乾隆仍然自称“太上皇帝”,而嘉庆则称为“嗣皇帝”,乾隆愉快地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以后,乾隆还是皇帝,嘉庆不过是一个见习皇帝。

乾隆还要求年号共存,他在退位诏书中写道,退位以后,宫廷中仍用乾隆年号,地方各省用嘉庆年号。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二十日,湖广总督毕沅征剿白莲教起义时,上了一道奏折,在奏折末尾写下了“仰副圣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注盼捷音”的话,这本来是祝福歌颂的套话。但是敏感的乾隆立刻意识到了问题,毕沅将歌颂嘉庆的话放到自己的前面,分明是没分清主次。此时,乾隆刚交出皇位二十天,立即大动干戈,下旨斥责毕沅,说军国大事自己仍旧亲理,嗣皇帝不过聆听教诲,学习经验。毕沅不遵旨办事,是不是有什么意见?

乾隆几乎把一切权力都紧紧攥在手中,嘉庆只好夹着尾巴做人,每天对乾隆毕恭毕敬俯首帖耳。以至于外国使者看到这一幕,不明白嘉庆为什么整天不做事,只顾宴饮游乐,侍奉太上皇的时候,太上皇喜悦他也喜悦,太上皇笑他也笑,形同牵线木偶。

嘉庆皇帝忍耐功夫很强,也是个孝子,他不仅在乾隆面前低声下气,在和珅面前也大气不敢出。表面上嘉庆对谁都彬彬有礼,实际上内心有太多不快,他把这些全都藏在心里,颇有勾践卧薪尝胆的风范,只不过嘉庆没勾践那么狠。

忍了三年多,终于等到了乾隆归西的那天。弥留之际,乾隆仍然抱怨说:“可惜军务没有处理完,留下了大遗憾。”临死前,乾隆紧紧攥着嘉庆的手,眼睛望着正在交火的西南方。尽管他很不情愿,但还是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嘉庆和珅终极PK

嘉庆可能是清朝品德指数最高的一个皇帝,他像祖父雍正一样勤政,品行端正,生活简朴,为人宽厚,而且非常自律,关心民生疾苦,一心想做一个好皇帝。在清朝正史野史中很难找到他荒淫、昏庸、阴险的记录。可惜,尽管是这样一个皇帝,也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嘉庆是一个平庸皇帝,也是一个悲剧皇帝。

乾隆晚年虽然看上去仍不显太老,但是记忆力越来越差,经常是早晨的事,晚上就记不得了。和珅因此更加专权,没有人敢对他说个“不”字。嘉庆呢,演好傀儡角色,同时密切物色人才。他看中了德高望重的刘墉,刘墉为人正直,从不对和珅阿谀逢迎。

和珅在外国人眼中俨然二皇帝,嘉庆不过是一个三皇帝。如果说忍耐乾隆是嘉庆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的话,那么对和珅,嘉庆已经反感到极点。

和珅尽管跋扈,但也没有丧失理智。他知道乾隆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将来嘉庆会不会对自己动手,还真拿不准。所以,和珅对嘉庆处处提防,而嘉庆也对和珅小心翼翼,他知道一旦和珅在乾隆面前说自己坏话,自己可能很轻松就被撤掉,所以嘉庆不给和珅留下任何把柄。

两人就这样暗暗地斗法,归根结底,还是嘉庆技高一筹。

虽然和珅也不弱,嘉庆嗣位不久,和珅就将心腹吴省兰安插到嘉庆身边,表面上是帮嘉庆抄写诗文,其实是暗地里监视嘉庆。嘉庆对此心知肚明,但也绝不能一味认怂。和珅固然位高权重,但摆脱不了奴才的身份,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嘉庆也会在和珅面前耍耍皇帝的威风。

据说,和珅跟大臣们交谈,言必称太上皇,嘉庆知道后,私下里痛骂:“好个奴才,你蔑视朕,不给你点儿颜色,你还不清醒了。”

第二天,嘉庆把和珅叫到殿前,问他:“太上皇对你还好吧?”

和珅说:“太上皇的恩德天高地厚,奴才虽死难忘。”

接着,嘉庆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朕对你怎么样呢?”

和珅想了想说:“陛下对臣的恩德虽然不能和太上皇相比,奴才也会誓死以报。”

嘉庆冷笑一声:“好个誓死以报。太上皇和朕,哪个更贤明呢?”

和珅支吾着:“这个……奴才不敢说。”

嘉庆逼问:“必须得说,你大可以放心地说。”

和珅只得回答:“太上皇有知人之明,陛下有容人之量。”

嘉庆发出一阵奇怪的笑声。

当然,这是野史记载,不过真实地反映了嘉庆的心境。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毕竟还是忌惮嘉庆的。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更有意思。说是太上皇训政之时,召和珅入见。和珅进去以后,看到太上皇正南面而坐,嗣皇帝嘉庆则坐在下面的一个小板凳上。和珅下跪以后,太上皇双目紧闭,口中喃喃而语,嘉庆竖着耳朵听,却根本听不懂乾隆在说什么。过了很久,乾隆突然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这人叫什么名字?”嘉庆自然云里雾里,和珅却说:“徐天德、苟文明。”

接着,乾隆又闭起眼睛,喃喃而语。这一幕让嘉庆非常吃惊,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游戏,嘉庆在心里想。事后,嘉庆问和珅,和珅告诉他:“太上皇念的是西域的一种秘咒,这种秘咒可以让太上皇憎恶的人无疾而终,哪怕是千里之外,也一定会顷刻毙命。我刚才听太上皇念咒,就知道他在诅咒白莲教的那帮匪首。当皇上问起时,我就说了白莲教两个匪首的姓名。”

嘉庆听了,背淌凉汗。和珅既然知道这么多,肯定也会这种秘咒,万一自己哪天得罪了他,他给自己也来个无疾而终,岂不冤枉。

这个传说虽然是假的,但是对于乾隆、和珅、嘉庆三者的关系却描绘得非常传神。

还有一个传说,乾隆驾崩后,嘉庆秘不发丧,假传乾隆旨意急召和珅入宫。和珅进宫后,却看到嘉庆站在自己面前,连忙行君臣之礼。嘉庆却莫名其妙地拿出一件袖子又短又窄的衣服给和珅穿,和珅不好抗命,只好穿上,但是袖子窄到根本伸不进去,和珅怕把袖子撑破,不肯穿。嘉庆笑道:“不是袖子太小,是你的拳(权)太大。”

和珅一听,知道出事了,哭着要见太上皇。嘉庆便带着和珅来到太上皇寝宫前,看到乾隆已死,和珅放声大哭。嘉庆也哭了一阵,接着就问和珅:“皇考对你怎么样?”和珅说:“太上皇的大恩,奴才虽死难忘。”嘉庆说:“皇考留下遗诏,让你殉葬,皇考待你不薄啊,九泉之下都挂念你。”

和珅一听,知道完了,连忙跪地求饶。嘉庆冷笑,把和珅轰了出去。

和珅玩不过嘉庆

在乾隆执政后期,和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就连嗣皇帝嘉庆也得看他的脸色行事。同时和珅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他任人唯亲、党羽密布、贪腐成性、排斥异己。

最过分的是和珅经常有越礼的行为,府邸修建得就像皇宫。他仿照紫禁城宁寿宫的样子为自己盖了个锡晋斋,豪宅里还装了几十对铜路灯,比皇宫里还精致。此外和珅还在府里装了几十口太平缸。装铜路灯和太平缸看起来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根据清廷的规矩,和珅是没有资格装这些东西的,这些属于皇帝的特权。

想想吧!宁寿宫是乾隆禅位归政后住的地方,和珅照着宁寿宫修建府邸简直就是僭越到极点。有人会奇怪,和珅做这种事,乾隆是不是知道呢?乾隆可能不知道,也可能装作不知道。当时的官员大多跟和珅勾结成一党,而且和珅把持朝政,很少有人敢告发他,就算你写密折参劾和珅,很有可能这密折就落到和珅手上。

乾隆还将圆明园附近的淑春园(今天的北大)赏赐给和珅,和珅将其经营为西郊有名的私家园林。和珅过着极度奢侈的生活,挥霍无度。不仅如此,和珅还派堪舆家为自己墓地选址,最后选定了河北蓟州一处地方,和珅又按照皇帝陵墓的规模形制为自己修建了气派、壮观的巨大墓地。据说,墓前修建了门楼,门前还开了隧道。门楼里还有享殿和配殿,大门称为宫门。四周有内外围墙,墙西盖了一座阳宅,里面有219间房子,里面住着和珅的家奴和护院,这些人都是用来守陵的。所以,当地老百姓称这个墓为“和陵”。

对于和珅的专权与不法,嘉庆早在做皇子时就有所了解。《满清稗史》记载,和珅出入宫中时,伺候乾隆喜怒,他说的话乾隆都听,即使是皇子也忌惮他,一天和珅手提着象牙杖出来,边走边说:“今天皇上对某个阿哥感到震怒,当众杖打几十下。”嘉庆为皇子,必然屡次受到和珅的侮辱,之前只好隐忍,等手握大权之后肯定会除之后快的。

就说嘉庆在嗣位之前,和珅就卖弄聪明,提前将消息透露给嘉庆,对这种行为嘉庆是非常看不惯的。和珅一方面通过这种卑鄙的手段在嘉庆面前邀宠;另一方面又偷偷把嘉庆写的诗递给乾隆,想方设法监视嘉庆,致使嘉庆如履薄冰,导致嘉庆的恩师朱珪不能进京述职,嘉庆本人也时刻担心被乾隆撤掉。

在太上皇三年训政的日子里,嘉庆对于和珅的本性看得更清楚了。乾隆朝的腐败嘉庆也看在眼里,对于嘉庆来说,要进行改革,剔除弊政,第一步就是诛杀和珅。为了等这一天,嘉庆忍了三年。

当这一天到来之时,即使是大丧之日,嘉庆也毫不手软。在嘉庆看来,杀和珅事大,大丧事小。他之所以这么迫不及待地杀掉和珅并不是不孝,而是不能给和珅喘气的机会。

乾隆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逝世,第二天嘉庆就剥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当然嘉庆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他对和珅说:“你是大行皇帝的近臣、首席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实是国家的勋旧元老,朕刚亲政,诸事还仰赖你啊!希望相公不要辜负大行皇帝的重托,辅助朕处理一切军国大事。现在国家大丧,丧事乃国家首要大事。朕特命你全权主持丧事,暂时免掉你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职位,你专心治丧,等丧事一过,再恢复你的职位。”

嘉庆对福长安说:“大行皇帝在世之日,你与和珅朝夕伺候,朕非常感谢你们。特命你们一起治丧,暂免你军机大臣和尚书等职,丧期一过,便恢复你的职位。”

和珅和福长安这两个老谋深算的人都被嘉庆给迷惑住了,以为嘉庆很信任自己。与此同时,嘉庆迅速进行领导层调整,以防止和珅等人反扑。嘉庆让十一哥永瑆担任军机大臣,处理军政要事;封八阿哥永璇为亲王,总理吏部;让大哥永璜的儿子绵恩担任九门提督,同时指挥火器营和健锐营。

绵恩到岗后,迅速将和珅府中千余甲兵调走,同时撤换九门提督衙门里和珅的亲信,切断和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正月初八,嘉庆正式动手,他召来大学士刘墉和恩师朱珪,让他们和内阁一道弹劾和珅。经过内阁和文武官员的弹劾,嘉庆宣布剥夺和珅和福长安的职位。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嘉庆待在养心殿里足不出户,昼夜召见大臣,共同商量对策。这些日子里,后妃们不知道嘉庆在干吗,但是从嘉庆紧张而有序的神色来看,一定会有重大的事情发生。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嘉庆彻底将重要部门大换血之后,就可以放心地对和珅展开进攻了。

科道弹劾、御史弹劾不过是走过场,大家都知道和珅是必死的。当嘉庆将他逮捕入狱的圣旨传来时,和珅惊呆了,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自己还在乾隆的灵柩旁,为乾隆主持丧事,嘉庆怎么会在先皇大丧之日逮捕自己呢?不可能。尽管照常理推测不可能,但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容不得他不信了。

和珅下狱后,正月十一日,嘉庆就和珅问题专门发出一道上谕,指责和珅种种不法之处,接着让各部门尽快给和珅议罪,并将和珅的罪行分发各省,让大家一起“讨论”。嘉庆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大家顺水推舟,纷纷指责痛骂和珅。直隶总督胡季堂说:“和珅丧尽天良,简直猪狗不如,种种悖逆行为,祸国殃民,跟白莲教的这些逆贼如出一辙,这么一个无耻小人,目无君上,应该依照大逆律凌迟处死,抛尸街头。至于福长安,应该斩立决。”

这已经不是议罪了,而是人身攻击,虽然和珅确实罪大恶极,但这些大臣的做法也让人有些恶心。

对于嘉庆来说,这并不恶心,他的目的达到了。在舆论的强大攻势下,诛杀和珅便是替天行道。

二十大罪

嘉庆给和珅定了二十条大罪,分别如下:

一、乾隆册封皇太子时,还没有颁布谕旨,和珅就提前告诉当今皇帝,泄露国家机密,居然想以此邀功,这是大罪一。

二、乾隆在圆明园召见和珅时,他居然骑马直接从左门进去,这是目无君父,这是大罪二。

三、和珅以腿疾为由坐轿子直接进大内,乘着轿子直接出入神武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忌惮,这是大罪三。

四、和珅将一些放出宫的宫女娶为妻子,完全不顾廉耻,这是大罪四。

五、自从进剿白莲教匪徒,乾隆日夜期盼知道军情,和珅却将各路军情匿而不报,有意欺瞒皇上,导致贻误军机,这是大罪五。

六、乾隆身体不适的时候,和珅毫无忧戚之色,每次见过皇帝后,出来还谈笑如常,丧心病狂,这是大罪六。

七、乾隆最后一年批阅奏章时,字迹有些模糊,和珅居然说看不清楚,干脆撕了重写,这是大罪七。

八、和珅奉乾隆之命管理吏部刑部事务,竟然一手操纵,独裁专横,不许下面的人说一句话,这是大罪八。

九、奎舒奏报循化和贵德二厅贼众千人抢夺达赖喇嘛的牲畜,杀死两人。和珅居然将原奏驳回,完全不把边务当回事,这是大罪九。

十、乾隆驾崩后,嘉庆命令蒙古王公未出痘的不必来京,和珅不遵旨办事,说不管有没有出痘都不必来京,完全不考虑国家安抚外藩的政策,居心不良,这是大罪十。

十一、大学士苏凌阿衰老不堪,听力困难,但由于和和珅的弟弟和琳是姻亲,这事居然隐匿不报。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侍卿李光云等人曾经在和珅家里教书,后来这些人都位列卿位,兼任学政,和珅任人唯亲由此可见,这是大罪十一。

十二、对于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任意撤去,种种擅权的做法,不胜枚举,这是大罪十二。

十三、查抄和珅家产后,发现他盖的楠木房屋僭越礼制,宝阁房屋模仿宁寿宫的格局,和珅园林也跟圆明园类似,居心悖逆,这是大罪十三。

十四、和珅蓟州坟茔设置享殿,开凿隧道,周边百姓称之为“和陵”,这是大罪十四。

十五、和珅家里藏的珠宝无数,珍珠手串有两百多串,比宫廷内还多几倍,而且和珅的大珍珠比宫廷里的都大,这是大罪十五。

十六、宝石顶不是和珅应该戴的,但是和珅私藏宝石顶几十个。和府里的大宝石不计其数,很多宝石连大内都没有,这是大罪十六。

十七、和珅家里银两和衣物超过千万件,这是大罪十七。

十八、和珅家里夹墙里藏有黄金两万六千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里埋有白银两百余万两,这是大罪十八。

十九、和珅在通州和蓟州有大量的当铺和钱店,总资本不下十余万两。和珅身为首辅大臣,与民争利,实属可恶,这是大罪十九。

二十、和珅家奴刘全,竟有资产二十余万,还有许多珍宝。一个下贱家奴居然如此财大气粗,可见和珅平日搜刮之厉害,这是大罪二十。

和珅贪赃枉法之处罄竹难书,自古罕见,故不一一列举。

从嘉庆列举的罪状中我们可以看出,贪污罪并不是嘉庆最深恶痛绝的,嘉庆最痛恨的是和珅专权。其中罪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专权的有十六条,而贪污罪集中在后面四条。

和珅认罪的态度很好,基本上都认了,这并不是说和珅这人有自知之明,有悔改之意,只是他深谙官场之道,就算那些罪名全是捏造的,他也必须认,何况还基本属实,不认罪会死得更惨。

福长安也跟着和珅一起遭殃,福长安是傅恒的儿子,他的哥哥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都是朝中重臣,福长安本人担任军机大臣和户部尚书,因此他的罪状要轻许多,而且也更模糊。嘉庆说福长安世受皇恩,在军机处做事,与和珅朝夕相处,对和珅僭越不法行为应该最为熟悉,但是福长安从来没有将和珅的罪行揭发,显然两人官官相护,互相包庇。嘉庆还说福长安只要在自己面前哪怕一次提起和珅的罪行,就不会对他有任何惩罚,现在从福长安家中也查抄出了许多非法钱财,这些钱财虽然远远比不上和珅的多,但也是非法所得。

嘉庆给福长安治罪的理由是他没有揭发和珅,这是强人所难了,当时谁敢揭发和珅,就连嘉庆本人也是忍气吞声。不过,当时军机处有四个重要的大臣,阿桂、王杰和董诰对和珅的不屑大家都知道,唯独福长安和和珅关系不错。

留和珅一个全尸

和珅的罪定了下来,凌迟处死。但是,嘉庆却有些为难,不知是不是装出来的。嘉庆对大臣们说:“和珅的所作所为,固然应该千刀万剐,但是现在正值大丧,和珅曾伺候太上皇几十年,处死和珅会不会留下话柄?”

大臣们自然纷纷说和珅这个人罪大恶极,人神共愤,处以极刑是万民拍手称快的好事,相信太上皇看到这一幕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这样一来,嘉庆完全没有心理压力了,好吧,那就将和珅凌迟处死吧!想到和珅被千刀万剐死状惨不忍睹,嘉庆心情如同酷暑饮冰雪,享受到复仇带来的强烈快感。

嘉庆虽然是一个仁宗,但对和珅他真的是恨不得凌迟处死。只不过,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的老婆固伦和孝公主来求情,请求嘉庆给和珅留一个全尸。嘉庆可以不给和珅面子,也可以不给丰绅殷德的面子,但不能不给妹妹的面子,只好退一步,赐和珅自尽。

考虑到和珅党羽众多,一旦展开清查,势必挖出萝卜带出泥,到时人心惶惶,国家会动乱。嘉庆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珅案子绝不株连,只处罚和珅一人。福长安虽然是从犯,但嘉庆从宽处理,将斩立决改为监禁。监禁半年后,将他无罪释放。

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是额驸,加上固伦和孝公主深得乾隆宠爱,嘉庆不想让妹妹伤心,仍让丰绅殷德保留伯爵爵位,但必须在家闲住,不能外出滋事。

此时,和珅还待在监牢里,对于外界的一切都不得而知,不过他知道等待自己的一定不会是好结果。此时,和珅才五十岁,从权力的巅峰一下子沦为囚犯,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他触景生情,在狱中写了一首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金龙,认取香烟是后身。”

没多久,一条白练送到监狱里,和珅感慨万千,最终狠下心来悬梁自尽。

和珅家产是个谜

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据说那些查抄和府的官员进去以后,目瞪口呆,这里简直是个宝库,查抄工作进行了五天五夜。

史学家萧一山在《清朝通史》中说:“和珅家财,以比例推算之,殆不下八万万两,甲午庚子两次赔款总额,仅和珅一人之家产足以当之。”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书中说,和珅的家产按照当时美国货币推算,价值十亿美元以上,这个数目换到今天至少是几千亿美元。现在一般认为和珅的家产有十一亿两白银以上,当然这些财产也不完全是贪污所得,有些是皇帝的赏赐,有些是和珅自己经营而来,比如开钱庄之类。

财产之多,已在嘉庆的预料之中。嘉庆最奇怪的是,和珅家中还有一些违禁物品,譬如珍珠朝珠。这种东西只有皇帝才能佩戴,和珅怎么会有呢?经过严密审讯,家仆们供认,和珅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这些朝珠佩戴在身上,对着镜子照来照去,时而说着谁也听不见的话,时而傻乎乎地笑着。和珅知道这是非常悖逆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就是死罪,所以谁也不让看见,自己一人躲在黑夜里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过过皇帝瘾。

这一次,嘉庆吃得很饱。但是,很快人们就对这笔巨额财产的去向产生疑问,是不是全部充入国库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怀疑大部分财产进入了嘉庆的私囊。

有一件事可以证实这种怀疑不是毫无道理的,副都统萨彬图急着邀功,一再向嘉庆上奏,说和珅的财产相当多,肯定不止查抄出来的那些,有很多财产或者寄存他处,或者被人侵蚀挪移了,刑部处理这事时肯定有很多隐瞒之处,萨彬图请求嘉庆严厉追究。

然而,嘉庆有什么反应呢?他对萨彬图完全不理睬。然而萨彬图很不识时务,没过多久又上奏,说他从亲戚那里听到,和珅家里有四个掌管账目的使女,可以拿她们来审讯。萨彬图可能是想向新君邀功,也可能是眼红那些侵吞和珅财产的人。但他这种做法让嘉庆很恼火,嘉庆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你又不是查抄和珅家产的官员,干吗要越俎代庖,你审讯那几个女子,到底想干啥?”

骂了一通之后,嘉庆直接点明要害:“你是不是怀疑朕私吞了和珅的财产,你把朕看成什么人了?”

嘉庆越是这样辩解反而让人越怀疑,他也知道可能会这样,进一步辩解说,自古籍没家产的目的无非是惩戒贪污,并不在乎没收财产的多少,再说了这些财产就算被人掩埋和挪移了,也是在我们大清国啊!何必要穷根究底,非要弄出那几个小钱不可。

然后,嘉庆让刑部给萨彬图议罪,嘉庆说:“以后谁也不许提和珅财产之事,你们吹毛求疵只会把朕抹黑成贪财之辈。这么做就是替和珅报复朕,你们忍心吗?”

嘉庆本打算把萨彬图革职,又觉得如果处罚过重,以后就没人敢上书发表意见了,最后赏给萨彬图一个七品小官,让他到地方上工作,眼不见心不烦。

根据民间的议论,和珅的家产大部分都进入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金库。

由此可见,嘉庆不光吃饱了,而且撑得肚皮都快破了。

风光盛世藏危机

经济上的丰收丝毫不能安慰政治上的困境。

嘉庆接受皇权的时候,大清江山已经走过了一半的路程,康乾盛世的高潮刚好过去。高潮之后自然就是落潮,所谓的乾隆盛世已经过去,留下的是危机四伏的帝国。

首先是吏治松弛、贪腐成风,各级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聚敛人民财富,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河工治理也是嘉庆关心的头等大事,但是许多官员却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将治理河患的钱塞进自己的腰包里。嘉庆不是白痴,当然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他就南河工程发表讲话:“南河工程近年来拨款不下千万,河患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耗钱如此之多,一遇到河患,工程马上坍塌,明显有不法官员从中作假。”

对这种腐败行为,嘉庆有切肤之痛,他写诗骂道:“内外诸臣皆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尽百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平居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改革吏治、整顿风气是嘉庆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颓风已经刮了这么多年,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现状。

嘉庆认为,要改变朝野上下的颓风,必须从自己做起。嘉庆带头崇尚节俭,奖励清廉。嘉庆第一道命令就是从今以后禁止呈献宝物,这个命令似小不小,清朝有献宝的风气,各省督抚进京之前都会准备好宝物,每逢庆典佳节,宝物更是琳琅满目、多不胜数,结果形成官场歪风,导致吏治腐败,地方官拼命搜刮。

嘉庆并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身体力行。和珅自尽第二天,叶尔羌回部采到了一个重达上百斤的玉石,正在运往京城的途中,嘉庆下了一道旨令,不论玉石运到何处,即刻抛弃,不必运到京师,劳民伤财。

当年七月,嘉庆又下了一道“中秋节令”,说民间中秋不过是以瓜饼果肉为主,内廷也不要过于奢侈,以后中秋节贡要永远停止。

如果说官场腐败是乾隆留给嘉庆一个治不好的痼疾的话,那么军队战斗力低下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早在嘉庆当皇太子时,就跟随乾隆到校场阅兵,当时的情景让嘉庆记忆犹新,许多官兵刚骑上马就从马上掉下来,射箭的时候箭箭虚发。一场国家级阅兵差点变成了小丑闹剧。在嘉庆看来,八旗子弟丧失了满人尚武的传统,这是最危险的一件事。跟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八旗铁骑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由于武备松弛军事懈怠,白莲教起义之时,八旗兵不堪一击,各级政府不得不征召相对彪悍的乡勇和团练。

到嘉庆即位时,国库空虚,首先是乾隆挥霍了大量的钱财,六下江南、大修土木、连年战争,这些行为貌似很盛世,但加剧了社会矛盾。到嘉庆时,人民起义更加频繁,是以嘉庆亲政后国库空虚,如果不是从和珅那里找到一笔钱,嘉庆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把大清这个公司经营下去。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工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资本主义发展迫切需要开发海外市场,一再要求和中国通商,可惜闭关自守的清政府拒绝西方国家的要求,从而让中国继续在封建社会里沉沦,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我们也没法享受。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万古不变的铁律。乾隆给嘉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嘉庆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烂的摊子。嘉庆无力改变清王朝衰亡的局面,所以很多人觉得作为一个皇帝他很平庸,有人也觉得他很可悲,那么努力那么辛苦,结果还是没有遏止国家的下坡路。

朝鲜使臣来朝觐见后,回国说嘉庆纪律很严,做事不拖沓,很勤政。嘉庆经常工作到很晚,还经常叮嘱大臣们,内外衙门一有陈奏之事,应最快送到朕的案桌前,不能耽搁。嘉庆四年(1799年)六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管理宗人府的睿亲王淳颖不想嘉庆过于劳累,私自将宗人府的奏折扣下来。嘉庆知道后非常生气,还让宗人府给淳颖议罪,并警告大臣,如果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一定从严治罪。

嘉庆深知官员上书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关键,如果大臣们都不敢上书,必然会导致言路堵塞,吏治不畅。所以,嘉庆颁发求言诏,表明自己欢迎官员们发表言论。为了让官员们去掉心理包袱,嘉庆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为乾隆时期因为直言而获罪的官员平反,甚至对蒙冤者公开赞扬,加官进爵。

在乾隆时期,有一个叫曹锡宝的官员曾经上书参劾和珅家奴刘全仗势欺人,没想到曹锡宝反而落了个诬陷栽赃的罪名,受到处罚。嘉庆亲自为曹锡宝平反,说当时举朝噤声,曹锡宝却能够坚持自己的臣道,不畏强权,直言进谏,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诤臣。像这样的臣子不仅不应该处罚,而且应该重赏。

嘉庆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朝廷群臣,许多大臣纷纷站出来解囊献策,指出朝廷内外种种弊政。嘉庆所做的一切是因为他知道身上的责任沉重,这说明他早已看到了乾隆盛世所暗藏的危机,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很多事情都以身作则,以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为了缓解经济问题,他主张勤劳节俭,表示终止父亲南巡的传统。

即使是乾隆,晚年也对六下江南表示后悔,曾说过:“当皇帝六十年,没有犯什么大错,只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好心办了坏事。”

我们很难说白莲教起义跟乾隆的奢靡之风有多大的联系,但乾隆治下,吏治腐败、贪官横行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白莲教起义和乾隆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嘉庆用了九年的时间平定白莲教,花去了两亿两白银,这些钱相当于清廷四年的财政收入。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嘉庆大搞捐纳,捐纳可以缓解经济窘迫,但是也会加剧官场颓风。根据雍正的说法,那些通过捐钱当上官的人不仅不知感恩,发愤报效国家,反而志趣低劣,拼命敛财收回之前捐出去的钱。

他们要敛财,就必须搜刮人民;搜刮人民,难免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之前,他们捐钱为国家平乱,结果他们自己扰乱社会,这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捐官制度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乾隆已经看出了其中的弊端,所以他下令子孙后代永远取消这个制度,虽然乾隆曾因为一些特定的需要也实行过捐官制度。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嘉庆朝的捐纳情况是最严重的。嘉庆时,国家问题特别多,财政明显不足。为了缓解经费问题,嘉庆不得不实行捐官制度,将这些钱用在剿匪、治河、军需等方面,甚至有时候连皇家的一些用钱也靠捐纳解决,可以想见当时财政窘迫到何种地步。

许多有钱的商人纷纷出钱为国效力,其中也有像潘致祥这样的洋商,他和盐商温永裕在嘉庆四年(1799年)各捐二十万两银子犒赏有功的官兵。嘉庆五年(1800年),温永裕和吴叙慈等人再次捐钱五十万两平定川陕一带白莲教。嘉庆十九年(1814年),洋商公会联合捐钱二十四万两,盐商公会联合捐钱十六万两,用于军费开支。嘉庆十年(1805年)时,黄河、淮河发生大水,徽商鲍漱芳捐米六万石、麦四万石救济灾民。后来,鲍漱芳还带头募捐了三百万两银子开山归海,修理河堤。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对于捐纳,嘉庆是非常欢迎的。这并不是因为嘉庆不知道捐纳的坏处,只是当时国家问题太多,而且多是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嘉庆对富国强民的渴望。他急切地想把国家治理好,有些饥不择食的味道。

当然,嘉庆的努力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的,至少出现了一些表面上的转机,但是清朝已经积重难返,嘉庆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的危机。这些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吏治腐败,第二是制度落后于时代,第三是西方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