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永琰后,乾隆还是非常不放心,他在祭天大典的时候默默祷告:“老天爷啊,帮朕把把关吧,如果皇十五子永琰是个贤君,保佑他平安幸福吧!如果他不贤,请让他短命而终吧!朕不是不爱子,只是江山社稷比父子之情更重要。”
如果儿子不贤就咒儿子死,乾隆这个祷告可谓是空前绝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正月初一,一个非常喜庆的日子,京城里到处是鞭炮声。五十岁的乾隆在乾清宫广场上观看了烟火表演,乾隆的心情正如节日一样,是非常喜庆的。执政二十五年,大清国在他的领导下迎来了盛世,他感到自豪,也感到一丝疲惫。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容易,这是乾隆的切身体会,他已经充分理解了父亲雍正。这些年来若非自己小心经营,国家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昌盛。
乾隆思绪在飘,然而太监们已经簇拥过来,乾隆在众人的呼声中来到养心殿东暖阁。每逢节日,一定有人让乾隆题字,这已经是一种惯例了,一来乾隆书法确实不错,二来这是皇帝的一大爱好。
太监们请皇上写下一些吉祥话,乾隆蘸饱墨水,提笔写下了“开门大吉”四个字,这四个字如果给今天的商人,那他就发了,有乾隆捧场,生意肯定红火。这一年,乾隆的兴致似乎特别高,他喝了点儿酒助兴,然后信笔写下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御会岁朝图志语,有以迓新韶嘉庆。”
嘉庆还没有出生,就已经有了名字。众人交口称赞“嘉庆”是一个非常吉利的字眼,乾隆没有太大的反应,因为他实在对于赞美已经迟钝了,迟钝到分不出赞美和拍马屁的区别。
同年十月初六丑时,即公元1760年11月13日凌晨两三点,圆明园传出一阵啼哭声,嘉庆诞生了。此时,乾隆正在木兰围场秋狝,当京城里的信使快马加鞭赶过来告诉乾隆十五皇子出生时,乾隆没有显出格外的欣喜,并没有搓着手说:“Oh,my god!”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声:“好的,朕知道了。”
说完之后,乾隆继续围猎。几天后,乾隆给小皇子赐名永琰。当上皇帝后,嘉庆改名颙琰,他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因避讳而扰民,“永”字是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字,所以嘉庆选择了生僻字“颙”。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嘉庆这个皇帝确实宅心仁厚,庙号“仁宗”名副其实。
当时谁都没有想到永琰会成为大清国的皇帝,更没有想到他的年号恰恰就是嘉庆。清朝史官认为这不完全是一种巧合,而是天意,说明乾隆当时就对嘉庆非常器重,刚生下来就打算让他当皇帝。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乾隆皇子成群,嘉庆并不显眼,而且其母亲地位很低,只是一个“贵人”,“贵人”在宫廷的妃嫔里面属于下等的,只比“答应”和“常在”高一点儿,而且数量没有限制,物以稀为贵,“贵人”既然不稀少,那应该叫“贱人”才对,为何又叫“贵人”呢?这是因为东汉光武帝首次为阴丽华设置这个妃位时,“贵人”仅次于皇后,当时的皇后郭圣通是刘秀争夺天下的一个关键人物。刘秀想立阴丽华为皇后,可惜于理不通,大臣们不同意。
但是后来“贵人”的地位一降再降,到了清朝降到最低,没有丝毫贵气了。
嘉庆的母亲魏佳氏一共为乾隆生育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看在她生产勤劳的份儿上,乾隆后来升她为贵妃,嘉庆当上皇太子后,乾隆追封她为皇后,不过那时她已经去世二十多年。
嘉庆才貌不是很出众,又是庶出,他还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怎么就轮到他当皇帝了呢?
一切还得从乾隆立嫡失败开始说起。
刚即位第一年,乾隆就效法父亲雍正秘密建储。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二十五岁的乾隆皇帝召集总理事务大臣和九卿到乾清宫西暖阁。当着大家的面,把亲笔书写的皇太子姓名秘密封好,藏在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
大臣们只是见证人,并不知道皇太子是谁。当时乾隆有三个儿子,皇长子永璜八岁,皇二子永琏六岁,皇三子永璋一岁。都是小孩儿,看不出谁更聪明、谁更贤明。那就看他们母亲吧。永璜的生母是庶妃富察氏,永琏的生母是嫡妃富察氏,永璋的生母是庶妃苏佳氏。永琏的生母地位固然最高,但是大清国立储的原则从来不是立嫡,事实上清朝当上皇帝的都不是嫡长子。
皇太极是第八子,庶出;顺治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庶出;康熙是顺治的第四子,庶出;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庶出;乾隆是雍正的第五子,庶出。皇太极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压倒政敌,当上皇帝;顺治是因为多尔衮和豪格两强相争,捡了渔翁的便宜;康熙则是因为受到了祖母孝庄皇太后的宠爱,当上皇帝;雍正是自强不息,参与争夺,最后权智高超,将皇位握在手中;至于乾隆,则是因为他的哥哥们太没出息,他本人能力突出,顺理成章当上皇帝。
康熙深受汉文化影响,在立储时曾经拼命想立嫡长子,可惜最后人算不如天算,心灰意冷之后,他没再立皇太子,所以搞得雍正即位非常尴尬。
雍正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度是基于康熙朝立储的困境,但秘密建储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对于秘密继承人来说,其中的秘辛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至少,乾隆体会是非常深刻的。因为秘密建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削夺太子的权力,所有皇子地位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被选定的那个人在当上皇帝之前没有特权,跟兄弟们平起平坐。结果他当上皇帝后,兄弟们难免适应不了,有时候会表现出对新皇帝的不尊重。
当皇子的日子是非常压抑的,乾隆感触很深。所以当他出头之后,决心废掉秘密建储制度,这可以理解,因为乾隆无法体会康熙的那种痛苦,所以乾隆的真实想法是像康熙那样立嫡长子,换句话说,就是重复历史。但是,作为雍正的儿子,如果一上来就废掉父亲引以为自豪的秘密建储制度,这无异于不孝,乾隆还不能这么做,但他公开表示秘密建储制度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甚至不惜冒着父亲从九泉之下跳出来的风险,说秘密建储只是无胆无识的庸主所为,可见,乾隆当时有愤青气息。
当时,大臣们已经看出皇帝倾向于公开立储,但那时大家还看不出乾隆居然想模仿汉文化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汉文化的传统里,一定要立嫡子,即使不是嫡长子,也要求是皇后所生。这就是为什么朱棣篡位之后,不惜抛弃亲生母亲,将自己的生母说成是马皇后。如果没有这种制度文化,他有必要伤亲生母亲的心吗?朱元璋受这种影响更深,嫡长子死后他居然让嫡长孙继承,选一个嫡次子或者嫡三子也行啊,他一定要“嫡长”到底。
乾隆当时没有预料到皇帝跟太子之间是有矛盾和冲突的,若非亲历,可能很难体会,总认为到自己身上有办法化解,其他皇帝只是没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已。如果是这样想,就错了,皇帝与太子的冲突是势力本身的冲突,跟父子关系没有太大联系。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太子是未来储君。帝国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太子是潜力股啊,许多在皇帝面前不得志的人肯定想到投资太子,就算太子不想结党,其周围也难免形成一个党派。对于太子党的人来说,如果皇帝刚立完太子就两脚一蹬,那就最好不过了,最少的投资可以换来最大最快的回报。可是,大多数时候,皇帝要活很多年,有的是十几年,有的是几十年。太子和他身边的人难免天天盼望皇帝死去,有这种想法,你说皇帝和太子还能和平共处吗?皇帝自然担心太子党谋害自己,而太子也会觉得皇帝猜忌自己,将来是不是有一天把自己给废掉?
互相猜忌之后,后果就是康熙朝发生的事情,康熙朝太子事件绝不是偶然的。
乾隆秘密立储之后,大臣们纷纷猜测谁是密定继承人,一般认为是皇长子和皇二子,但谁也不能断定究竟是谁。
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谜底才揭晓。皇二子永琏得了伤风,当时大家觉得是小感冒,也没在意。没想到,十天之后,永琏居然病逝了。乾隆闻讯,悲痛不已,痛哭流涕,将密诏公布出来,大家才知道密定人选是永琏。
乾隆选择永琏为继承人有两个理由,一是永琏为皇后嫡生,还有一个原因是雍正生前也似乎看好永琏,理由是永琏这名字就是雍正取的,大有让他连续帝国之意。
这道上谕发出来后,永璜和永璋非常受伤,他们终于明白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如果乾隆这时候能够克制,不将密诏公布,而是等时机成熟再遴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可能对永璜和永璋就不会有太大的打击。
永琏逝世后,乾隆很长时间没有再立太子。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是除夕。就在全国人民沉浸在喜庆气氛之时,一个重大的噩耗再次降临在乾隆头上,皇七子永琮出痘而死,年仅一周岁零八个月。
这次,乾隆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痛哭,但他还是公布了内心的秘密,也就是永琮是他内定的继承人。永琮是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这样一来大家知道了,原来这乾隆挑继承人只会从嫡子中选。
永琮夭折后,乾隆沉痛地说:“本来从来没有立元后嫡子继承大统的先例,朕打算走先人没有走过的路,求先人不能获取的福分,这是朕的错误啊!”
乾隆坚持要立嫡子,恐怕还是一种思想的偏见吧!在他看来,只有嫡子继承大统才功德完满。当然,乾隆的元配富察氏确实是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富察氏的曾祖是大清的开国功臣,家世显赫。身为皇后,她不崇尚奢侈,反而非常节俭,喜欢用花草作饰品,不喜欢珠光宝气的东西。她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连皇太后钮祜禄氏也对她赞扬有加,甚至对其他妃嫔生的孩子,富察氏也极为爱护。有这样一个贤惠的皇后,乾隆非常满意,赞扬说:“朕能够专心于国事,全赖皇后的帮助和支持。”
两个嫡子夭折,乾隆非常悲痛,欣慰的是,富察氏仍然年轻,身体也还好。正所谓,青山就在宫里,还怕没柴烧吗?富察氏,你一定要再接再厉,朕是不会改变立嫡决心的。
乾隆公开说过这话:“选择继承人第一考虑的要素是嫡出,而不是年长。在嫡子原则上是立嫡长,而不是嫡贤。”
两个儿子先后夭折对富察氏打击非常大,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她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对于富察氏之死,乾隆自然是痛不欲生,悲痛的还有很多人,但也有一些人非常高兴,譬如乾隆的长子永璜。永璜认为,皇后去世后,也就没有嫡子了,在所有兄弟中自己居长,皇位理当属于自己。永璋的想法跟永璜很接近,只是没有永璜那么快乐而已,毕竟永璜才是长子,估计皇后死了,也轮不到自己。但是,永璋对皇后之死漠不关心,这一点跟永璜倒是相似的。
两个皇子的心理应该说是正常的,可惜城府不深。
乾隆看到他们对皇后之死不哀且乐,将他们狠狠地臭骂了一顿。皇后丧期过后,乾隆对两人的愤怒不但没有平息,反而逐步升级。乾隆骂他们的行为不堪入目,如果将他们的不孝行为公之于众,在世人眼里他们简直是人渣(“伊尚可忝列人世乎?”)。
如果乾隆只是痛骂他们,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他们的政治前途还是未知。但乾隆彻底断了他们的前途:“大阿哥是长子,三阿哥也稍长,如果能够安分守己,至少也能做个贤王或者贝勒。可惜,你们怀有异心,不自量力,日后必定兄弟相残。”
说到这里,乾隆想起雍正年间兄弟相残的事件,突然变得歇斯底里,吼道:“与其将来让你的兄弟杀你们,不如朕现在就亲手解决你们!”
乾隆当然说的是气话,但是两个皇子早已吓得浑身发抖。乾隆的这番话不仅断送了两个皇子的政治前途,也给他们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担心将来随时有可能被新君杀害。
永璜受此沉重打击后,很快就病倒了,最后一病不起。乾隆亲自过去探望,永璜流着泪说:“儿子不孝,不能送父皇。”乾隆也悲痛万分。不久,永璜去世了。乾隆知道,永璜之死自己是有责任的。
乾隆悲痛之余,追封永璜为定亲王,以亲王之礼安葬。随即对群臣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后谁若提立储之事,立即正法。”
二十五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时,乾隆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沉寂了这么多年,乾隆又重新提起了立储之事。他亲手写下皇子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想必这时候的乾隆不得不佩服老爸雍正的智慧。
到底谁是继承人呢?这个问题像谜一样笼罩在帝国高层。
有人猜测是皇四子永珹,因为在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中,他最年长。皇长子和皇三子早就没有政治前途,而且皇长子很早就去世了。但永珹很早就过继给履亲王允裪,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也病死了,终年三十八岁,被追封为履亲王。
有人猜测是皇十二子永璂,永璂的母亲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可惜乌拉那拉氏最后被废,被废的原因正史没有记载。乾隆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皇后,只不过太后觉得她贤惠,让乾隆立为皇后,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乾隆生性风流,南巡的时候寻花问柳,乌拉那拉氏不满,规劝乾隆,乾隆非但不听,还出言伤害她。乌拉那拉氏心里很不满,一气之下剪掉头发,在满族的风俗里,只有丈夫死了才剪发表示哀悼,乾隆认为这是乌拉那拉氏在咒自己死。
这么看来,皇十二子没有多大希望,乌拉那拉氏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死去,永璂的地位跟着直线下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十四岁的永璂郁闷而死。而且他死后,乾隆甚至都没有给他追封爵位,这是乾隆的儿子中唯一没有被追封的,可见乾隆对他母亲的厌恶到了什么程度。
皇五子永琪在众皇子中享受的待遇是最好的。他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精通满语和骑射。满语和骑射被视为清王室的看家传统,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对此非常重视,永琪能够保持满族的传统,乾隆非常欣慰,对他格外宠爱。
然而,永琪虽然喜欢骑射,但是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生了一场大病,乾隆为了让他心情好起来,早点恢复健康,破格封他为荣亲王,因此他也是乾隆儿子中唯一生前就被封王的。乾隆本打算把皇位传给永琪,可惜永琪短命,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就病死了,终年二十五岁。
永琪死后,乾隆十七个儿子中还有七个是活着的,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过继给别人,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余下还有五人,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除了永璂外,全是庶出,但永璂的母亲虽然贵为皇后,但他的实际地位连庶出都比不上。所以真正可以继承皇位的只有四个人。
说实话,这四个人在乾隆看来都不是理想的人选,没有理想的,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相对好一点儿的。
说实话,乾隆自己也不知道选谁好,只好用排除法,剩下的那一个就是未来的继承人了。
四人中,最年长的永璇是个跛子,如果仅仅只是身体有缺陷,乾隆还可以容忍。关键是永璇这个人品德上也有缺陷,他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家,诗写得比父亲还好,书法也相当有型,甚至还会画画。也许正因为艺术才能过于丰富,才养成了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当时人的眼中是非常离经叛道的。
永璇喜欢游山玩水,喜欢跟文士们饮酒作乐,一副名士派头。经常丢下正事不干,擅自出游,完全没有纪律意识和大局观念。像这样的人,乾隆不可能放心把庞大的帝国交给他。
我们再来看看永瑆吧!
永瑆比永璇更出格,如果说永璇有些放纵的话,永瑆则完全是另类。他的艺术才能比起永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书法艺术在清朝三百年间可以排上前几名。一般人是求不到他的字的,如果现在有他的真迹,那就发了。有一次,永琰拿着永瑆为自己画的扇子,上面落款是“兄镜泉”,正巧乾隆看到这个扇子,奇怪地问永琰:“朕什么时候有一个叫镜泉的儿子?”永琰告诉他镜泉就是永瑆,乾隆听了,叫来永瑆臭骂一顿,说他忘记了满族人的尚武习气,沾染了汉人士大夫的习气。
仅凭这些,还不能就此判定永瑆没有继承人的资格。因为,有一段时间,乾隆去永瑆家里非常频繁,父子关系似乎非常亲密。但是,之后乾隆就很少去他家里了。原来,永瑆的一些怪癖被他发现了,他实在受不了这个儿子。
作为一个皇子,坐拥金山银山,但是永瑆却非常小气,小气到已经是一种心理疾病了。有一天,他府里死了一匹马,他心疼得要命。读者可能以为永瑆爱马,其实不是,他心疼的是财产损失。他拦在自己的家门口,不让别人把马拉出去埋了,执意要炖马肉吃,说这样才不算浪费,今天晚上请大家吃马肉。永瑆可不是想请大家吃饭,而是为了省下王府里下人们的几顿饭钱。
由此可见,永瑆这人小气到什么地步。自己手中一大堆金银,但是他带着王府的人每天喝粥,估计乾隆来了,他好歹还是会准备一些素菜的。你说乾隆能受得了这种人吗?这种人与人相处都不容易,更别说统治一个帝国。
道光三年(1823年),永瑆临终前拒绝别人给他洗身体,他说:“死后入土腐烂,比现在还脏,到时候你们有人替我擦洗身体吗?”
我们再来说说乾隆最小的儿子永璘,这孩子也是个怪人。乾隆择储的时候他只有八岁,能力如何很难真正判断。不过,仅仅看他的表现,乾隆是不满意的。虽然是一个小孩子,但是从小就不爱学习,乾隆觉得他轻浮。事实证明,乾隆的判断是正确的,永璘长大后非常“不成器”,为什么要打引号呢?因为我们现在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不再是依据传统的价值,而是多元化个性化地看待一个人。
永璘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他经常出宫溜达,光顾各种各样的胡同,混迹于花街柳巷。换句话说,他没什么贵族气派,平民口味非常重。对这个最小的儿子,乾隆也懒得管他,只要他开心就好。当然,永璘也有一些优点,他喜欢跟一些贩夫走卒下棋聊天,完全没有皇子的架子;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没有野心,很有自知之明。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即使皇冠像雨点一样从天上洒落,也淋不到我头上。”这样一个人虽然不适合当皇帝,但也是有自己个性的,他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受约束,你让他当皇帝他也未必愿意当。
没办法,只剩下永琰了,就算他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看来,乾隆选择嘉庆实在是迫不得已。嘉庆在当皇子期间表现得很平庸,不算好也不算坏,用现在的话说“就那样呗”!嘉庆虽然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是很努力,学习非常刻苦,沉得住气,坐得起冷板凳。
嘉庆没有什么过人的优点,把江山交给这么一个平庸的人,乾隆其实是不甘心的。乾隆甚至对十皇女固伦和孝公主说过这样的话:“你如果是皇子,我一定立你为继承人。”由此可见他对儿子们的失望程度。
当然,乾隆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像朱元璋那样直接跳过儿子,立孙子。但朱元璋毕竟失败了,立孙子后,燕王朱棣就造反了。乾隆不敢冒这个险,虽然他的孙子中确实有比较出色的人,比如皇长子的儿子绵恩能力就很出众。
立了永琰后,乾隆还是非常不放心,他在祭天大典的时候默默祷告:“老天爷啊,帮朕把把关吧,如果皇十五子永琰是个贤君,保佑他平安幸福吧!如果他不贤,请让他短命而终吧!朕不是不爱子,只是江山社稷比父子之情更重要。”
如果儿子不贤就咒儿子死,乾隆这个祷告可谓是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