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乾隆的心里充满了寂寞与哀伤,作为一个皇帝,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面对命运的力量,他发现自己是这么的无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乾隆与康熙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与原配的感情都非常好,虽然是父母指婚,但情深意笃,两情长久。康熙与乾隆一生最爱的都是第一位皇后。
乾隆的挚爱是富察氏孝贤皇后,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孝贤皇后才三十多岁便猝然离开人间。富察氏是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协办大学士傅恒的亲姐姐。富察氏是由雍正钦点的儿媳妇,婚后与乾隆的感情很好,两人相敬如宾,恩爱非常。
婚后第二年,富察氏就为乾隆生下了一个儿子,雍正对这孩子非常喜欢,亲自为他取名为“永琏”,大有希望他延续帝国大业的意思。
乾隆即位后,服完二十七个月的孝期,便册立富察氏为皇后。应该说,对这个皇后,乾隆是非常满意的,在乾隆心中,富察氏简直就是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后。自古婆媳关系最难处,但富察氏与太后的关系相当好。有了这样一个贤内助,后宫之事完全不必乾隆操心了,所以乾隆说自己之所以全心致力于国事,军功章上有富察氏的一半啊!
明君贤后,还有聪明的太子(乾隆很早就将永琏密定为储君),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完美。可惜,对于完美的东西连老天都嫉妒。乾隆三年十月,一个巨大的打击降临到乾隆和皇后头上,永琏因病医治无效去世。这夫妻俩伤心得跟个泪人儿似的,乾隆悲哀已极,以太子的礼仪安葬永琏,并公布了永琏的身份为密定继承人。
幸运的是,十一年四月初八,孝贤皇后又为乾隆生下了永琮,乾隆大喜,再次将永琮密定为继承人。然而,灾难再次降临到这对父母身上,永琮不满两周岁就因出痘而死,这对乾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孝贤皇后一病不起,乾隆勉强振作,以太子礼仪安葬永琮。
真是祸不单行,这些天钦天监报告天空出现异象,有一颗“客星”出现在离宫六星之中,这预示着中宫皇后可能有难了。乾隆听了大惊,自我安慰地说,这可能是说皇后痛失爱子吧!
十多天后,客星消失,皇后的病也逐渐好了起来。乾隆放心了。
不久就是东巡的日子,届时乾隆将带上太后去祭拜泰山和孔庙。要不要带上皇后呢?乾隆想皇后身子刚好,还是留在皇宫里养病吧!不过,皇后执意要去,说自己在病中梦到了碧霞元君,此去就是要去还愿。乾隆答应了她。
尽管如此,乾隆却老是觉得不安,一种不祥的感觉笼罩在他心头。东巡前几天,他心烦意躁,写下了二十首小诗排遣内心的烦闷。其中有一首小诗叫《一去无还意》:记得分离日,相期不日还;如何一契阔,长此望边关。
这些诗句完全是不经意中写出来的,写完后,连乾隆自己都感觉诧异。他不明白自己怎么会写出这么哀伤惨绝的诗,想到这里他心头更加压抑。
东巡之旅终于开始了,到了山东后,乾隆等人先去曲阜祭拜孔庙。接下来便是爬泰山了,一路上看不出皇后有什么异样,她的精神似乎很好。此去泰山,皇后重点拜访的一个地方是碧霞宫,乾隆和皇后在此矗立良久,仿佛都被一种无言的情绪笼罩,久久不忍离去。
前往济南的途中,皇后终于病倒了。乾隆想让她在济南府养病,皇后却不愿因此耽误了国事,让乾隆早日启程回京。旅途颠簸,皇后病体如何受得了。到德州时,皇后已经快不行了,当乾隆赶到她身边时,皇后已经闭上了眼睛。
此时,乾隆的心里充满了寂寞与哀伤,作为一个皇帝,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面对命运的力量,他发现自己是这么的无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乾隆提笔,书写满腔的愁怨: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孝贤皇后是乾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如果她没有这么早去世,乾隆应该不至于沦为一个风流天子。多情自古伤离别啊,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尽管乾隆对孝贤皇后如此深情,关于她的死还是留下了许多传言。
比如,有人说孝贤皇后是跳河自尽的,这是《清朝野史大观》的说法。书中记载,乾隆喜欢上了傅恒的夫人,经常跟她私通,最后被孝贤皇后察觉了,两人经常为此争吵。一次,吵翻了脸,孝贤皇后颜面扫地,跳河自杀。
这些传言无非是为了抹黑乾隆,孝贤皇后的真正死因是感染风寒。乾隆与她的感情很好,真正对她精神造成沉重打击的是两个爱子接连去世。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是乌拉那拉氏,我们在前面已经对她简单介绍过。那拉皇后的出身远不如孝贤皇后高贵,我们可以从正史的记载中推断出,那拉皇后人品还是不错的,但是性格非常倔强。乾隆并不想册立她为皇后,在他心里不想任何人取代富察氏,但太后执意如此。乾隆的母亲也算是一个贤母,由此可以推断,那拉氏肯定也是个贤惠的女人。
那拉氏当上皇后后,乾隆对孝贤皇后的思念更加深切。说实话,乾隆并不了解这个皇后,等他了解了,才开始对她厌恶。我们可以推测,太后也不了解那拉氏。那拉氏表面非常温柔贤惠,其实骨子里非常刚硬,从后来发生的事情中我们可以得知这点。皇上就算有些花心,也不至于剪发为尼,要咒皇帝死啊!
就表面来看,那拉皇后即使比不上孝贤皇后,也差不多了。但在乾隆心里,他深深明白那拉皇后表面和顺,灵魂深处却有一种排斥人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犀利”,她缺乏女人天性中如水的柔性。乾隆是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敏锐地感觉到那拉氏虽然对自己非常好,但其实对自己并没有体贴入微的真情。
所以,乾隆无法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个皇后。如此一来,自然会疏远这个皇后。看到乾隆经常往其他妃子那里跑,她这个皇后醋意翻滚,对乾隆极为不满。
那拉虽然执掌后宫,但心里那个委屈真是一言难尽。那拉时常在中宫垂泪,不过她天性不是一个软弱的女子,然而面对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难道她还能反抗吗?她反抗的唯一方式就是向太后诉苦,太后自己就是忍过来的,想当年雍正对这个太后是非常冷落的。太后告诉那拉:“我们做女人的,就这种命,忍吧,好歹你已经是皇后了,如果将来你的儿子当上了皇帝,你就跟我一样,做个尊贵的太后了。”
话虽如此,那拉还真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她不服,她想反抗命运。她受不了看到乾隆在其他女人的怀抱里缠绵,她要发泄,她要表达自己对乾隆的不满。
那拉就像一个火山,终有一天会爆发的。
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那拉氏一同前往。到了美女如云的杭州时,火山终于爆发了。
二月十八日,乾隆忽然下旨让福隆安提前护送那拉皇后回京,并在皇宫中软禁起来,理由是皇后发疯病了。
皇后怎么会无缘无故发疯病呢?根据宫中流传的消息,其实那拉哪里有什么疯病,不过是冲撞了乾隆,乾隆教训了她一顿,她哭喊地跑到太后面前,恳求到杭州尼姑庵出家。太后不答应,好言好语安慰那拉。这位倔强的皇后哪里听得进去,她居然满脸疯狂的表情,拿出剪刀,将一头青丝剪去。根据满洲的风俗,女人随意剪发是大忌,是咒夫君死的意思。
那拉为什么突然做出这种疯狂的举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也不可能记载,事关乾隆的声誉。相对来讲,野史的记载比较真实一些,乾隆到了杭州后,沉溺于美酒声色中,左拥右抱。那拉气不过,跑到乾隆面前,以“劝谏”的名义含蓄地批评了乾隆,乾隆大怒,大概说了什么难听的话。那拉彻底被激怒,指着乾隆的鼻子大骂,乾隆盛怒之下对那拉拳脚交加。
众目睽睽之下,当着那群贱女人的面,乾隆如此羞辱自己,那拉气不过,终于闹到剪发出家的地步。野史的记载虽然不一定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次南巡过程中,那拉确实惹恼了乾隆。从此以后,夫妻之情就此断绝。
乾隆回宫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废除那拉氏,不过这事遭到太后强烈反对,只好作罢。尽管没有废掉皇后,但乾隆此后对她的态度只能用残忍来形容,那拉虽然仍然是皇后,但其实已被打入冷宫。三十一年五月,乾隆下令收回那拉氏的皇后册宝和娴妃册宝,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在名义上废你,但你现在连个妃子都不如。
从此,那拉活得生不如死,像个疯子一样在冷宫中凄凄惨惨戚戚,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乾隆对此当然一清二楚,但是他毫无同情之心,作为一个帝王,他有一副雷打不动的铁石心肠。听说那拉生病了,他不仅不让御医去为那拉诊治,反而自己跑到避暑山庄打猎。
得知这一切,那拉最终带着无限怨恨去世,相信她死的时候都想做鬼将乾隆的肉一块块地咬下来。
那拉的悲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性格悲剧啊!
这世界,也许会缺乏真情,但从来都不缺美女。
那拉皇后死后十一年,一个汉族女子走进乾隆的生活里。这是非同寻常的一个事件,因为根据清朝的制度,皇上是不能选汉女为妃的,江南汉女则更是清廷所忌讳的,江南历来就是个反清的大巢穴。
但这种限制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如果该汉女本是八旗后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譬如,康熙的母亲本是汉人之后,但由于他们早就入了八旗,根据清廷的标准,他们就属于满人。年羹尧的妹妹也是汉人,一样做了雍正的贵妃,只能说他们的血统是汉族,但籍贯是满洲。
乾隆本来是不可以立江南籍女子为妃的,但他多次下江南,难免遇上心仪的女子。事实上,根据史料所考,乾隆至少有两位江南籍的妃嫔,一个是来自扬州的明贵人,一个是来自苏州的陆常在。
乾隆四十三年夏天,一个叫陈济的人从扬州来到京城,这个人自称是“国舅爷”,他给内务府大臣福隆安送了一个折子。在折子里,他自称是明贵人的哥哥,现在生活无着落,希望内务府赏给自己一个差事。福隆安收到折子后,断定这人说的应该是真的,一来宫中确实有明贵人,二来冒充皇亲国戚可是死罪。
福隆安不敢擅自做主,便将此事奏闻乾隆。乾隆一看,女人的家人找上门来了,便让福隆安给两淮盐政使写封信,给他安排一个差事。接着,乾隆又想起苏州的陆常在,也让福隆安把陆常在家人的工作落实。乾隆叮嘱此事一定不能张扬,看来在宫中明贵人和陆常在是非常神秘的角色,也许连太后都不知道她们呢!
我们可以肯定,乾隆不可能是通过正规的程序让这两个江南女子进宫的,那么乾隆究竟是用什么手段把她们弄进宫的?
乾隆六次下江南,这两个美女很可能是江南的地方官进献给乾隆的。但这么做有违祖制,所以乾隆不可能光明正大。而且,乾隆也知道,自己的榜样康熙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既然祖父能做,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做呢?
据说,那拉皇后就是因为江南女子跟乾隆闹翻了,乾隆要立江南女子为妃,那拉不同意,可能话说重了,结果酿造了一场悲剧。
我们可以肯定明贵人陈氏是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否则乾隆不会为她甘冒违背祖制的风险,也不会跟那拉闹翻。
由于乾隆在私生活上较为放纵,以至于有人怀疑嘉庆的母亲魏氏是一个苏州女伶,不能说这种观点完全是臆想,只是找不到充足的证据而已。
乾隆是一个非常风流的天子,素来喜欢怜香惜玉,江南美女婀娜多姿,自是乾隆一大爱好。所以,在乾隆的私生活中,始终伴随着江南美女的身影。
自从《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就没有不知道香妃的。电视里演绎得特别有意思,香妃身上有一种奇异的体香,能够招蜂引蝶。其实早在1940年就有一部名为《香妃》的电影,是上海合众电影公司拍摄的。
《香妃》电影的故事是这样的:回部的酋长布那敦拒绝向清廷进贡,乾隆非常恼怒,派兆惠前去征剿,第一次征剿失败了。但兆惠给乾隆带来一个消息,布那敦有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名叫沙天香,人称香妃。这位佳人生来有一股体香,这么一来乾隆更加心痒,派遣兆惠率领十万大军第二次征讨回部,要求兆惠一定把香妃带回来。这一次,兆惠打败了布那敦,终于把香妃带了回来,乾隆看到香妃,立即堕入爱河。但是香妃对乾隆却没有爱意,她心里只有布那敦。乾隆为了取悦香妃,在宫中模仿回疆的建筑修建宫殿。香妃虽然感动,却始终不能把自己交给乾隆,而且她还经常带着一把匕首在身边,以防乾隆用强。太后听说香妃经常带着一把匕首,担心乾隆受伤,便趁着乾隆外出的时候把香妃赐死。等乾隆赶回来时,香妃已经咽气了。
1915年,北京故宫古物陈列馆中展览了一幅身着戎装的女子画像,主办方为画像取名为《香妃戎装像》。画中一个漂亮的女子内穿红衣,外披铠甲,手持佩剑,一副英武美丽的样子。据说这幅画出自宫廷画家郎世宁的手笔,画中人物便是传说中的香妃。
画像下面还有备注《香妃纪略》:“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西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居之……”
《香妃纪略》虽然有打广告的嫌疑,但是白纸黑字写得这么明白,连香妃住的地方都给出了具体地址,由不得人不信啊!这个展览一出来,香妃的故事很快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各种小说、戏剧、影视在这个基础上大加发挥,香妃的故事流传到海内外。
在《香妃纪略》中提到了香妃的住处宝月楼,还有模仿回疆建筑的回子营,以及乾隆为香妃修建的浴德堂(专供香妃沐浴之用)——这些地方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关于香妃的说法才如此蛊惑人心。但是根据清史学家孟森等人的考证,香妃并没有这么神秘,很多故事都是人们添油加醋进去的。
根据孟森的考证,宝月楼跟香妃没有半点关系,是乾隆在瀛台和皇城之间设置的一个屏障。瀛台周围风景宜人,春夏之间乾隆喜欢到这里来赏玩,但是瀛台和皇城之间没有屏障。乾隆如果站在瀛台上看风景,长安街上的老百姓能够看到他。作为一个皇帝,当然不希望自己的私生活暴露在老百姓面前,所以乾隆下令修建宝月楼挡住外面的视线。
那么回子营又是怎么回事呢?回子营是为回人而建的,是为那些前来觐见和投诚的回人建的,并不是为了一个女人建的。
这个浴德堂也完全不是什么洗澡的地方,浴德堂早在元代就存在。如果浴德堂是香妃洗澡的地方,那么她就要经过外殿,在众目睽睽之下去浴德堂沐浴。而且,浴德堂旁边就是武英殿,武英殿是修书的地方,大臣们经常在这里出入。香妃到这里来洗澡,还不被大臣们看个够。所以,孟森说,就算乾隆是个淫乱昏聩的皇帝,也不会做出这种愚昧的事情,让自己的爱妃到朝堂旁边去洗澡。乾隆是一个非常注重脸面的皇帝,而且也是一个很精明的皇帝,不可能做出这种蠢事的。
如此,我们倒要问问了,那么画中的这个女人到底是不是香妃呢?
这幅画以前是保存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画像的原名是“美人画像”,并没有说是香妃。主办方为了造成新闻效应,故意把画中的这个女人说成是香妃。如果画中的这个女人不是香妃,又会是谁呢?说实话,还没人考证出来她究竟是谁,有可能并不是哪个具体的人,仅仅是一幅画而已。从乾隆的家庭来看,画中人很可能是嫁给和珅儿子丰绅殷德的十皇女,固伦和孝公主。十公主天性有英豪之气,喜欢舞枪弄棒,经常跟着乾隆到木兰围场狩猎,骑射技术可能比乾隆还好。乾隆晚年因立储之事伤透脑筋,曾经半开玩笑地对十公主说:“如果你是男儿,朕一定把皇位传给你。”
香妃的故事固然传得沸沸扬扬,但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
根据孟森的考证,香妃的原型还是有的,只不过远远没有传说得那么神奇,实际上是乾隆后宫里非常普通的妃子。
这个女人来自回疆维吾尔族,是和卓的后裔,进入后宫后封为贵人,后来晋封为容妃。她身上没有体香,也没有被太后赐死,长得虽漂亮,但远远称不上风华绝代。容妃比乾隆小二十三岁,两人感情好不好呢?
我们先来看看容妃是怎么进入乾隆后宫的,容妃是在回疆叛乱之前进入乾隆后宫的,回部曾经受准噶尔奴役和骚扰,是乾隆帮助回民击退准噶尔的。事实上,容妃进入乾隆后宫也是一次政治联姻。传闻说香妃被乾隆大军掳来,这是不对的。传闻还说香妃被太后赐死,这就更不对了。太后逝世十一年后,容妃才去世,难道太后在黄泉之下也能把容妃赐死?
容妃入宫后,跟乾隆的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乾隆对这位年轻的妃子很宠爱,不仅尊重她的生活习惯,也尊重她的宗教信仰。乾隆出巡的时候经常把容妃带在身边,如果我们给乾隆的爱情指数弄个排行榜,最爱的肯定是孝贤皇后,容妃和嘉庆生母令妃究竟谁排第二谁排第三,估计乾隆自己都弄不清楚。乾隆对江南女子的喜欢更多是一种风流,还没有上升到灵魂之爱的层面。
容妃与乾隆相处了三十年,在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去世,终年五十五岁。容妃死后,葬在清东陵。但是在新疆喀什也有一个香妃墓,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又是好事者添油加醋的,这并不是什么香妃墓,而是和卓家族墓。这座坟墓在崇祯时期就已经有了,是容妃的外祖父为自己的父亲修建的。
香妃一事告诉我们,要了解历史决不能听信传言,历史由于其年代久远是最容易以讹传讹的。
清朝末年广为流传的《清宫词》中有这样一首诗,含蓄地透露了乾隆与福康安的非正常关系,我们来看看吧:
家人燕见重椒房,龙种无端降下方。
丹阐几曾封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
应该如何去读这首诗呢?“燕见”就是“宴见”,也就是说乾隆通过宴会认识了傅恒的夫人,两人产生了情丝,遂在宴会之后偷情,而福康安就是他们偷情的果实。因为这层原因,福康安生前封贝子,死后追赠为郡王。
乾隆老婆孝贤皇后是傅恒的姐姐,福康安应该叫乾隆一声姑父,姑父怎么会变成了父亲呢?我们知道,有清一代,有异姓不封王的规定,像吴三桂这种是特殊情况,他们在清朝开国时候立下了巨大功劳,当时的清廷不得不笼络和妥协。自康熙以后,臣僚中就没有异性封王的例子,福康安却是一个例外,难怪有传言说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
很多小说家都采用了这个说法,譬如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就写到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高阳在《乾隆韵事》里也大肆渲染乾隆与傅恒夫人的暧昧之情,二月河在《乾隆皇帝》中也描写了这段韵事。甚至于历史学家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也用小说笔法描写乾隆和傅恒夫人的风流事,蔡东藩也怀疑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但苦于没有确凿的证据,便写下了这样的话:“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乾隆皇帝非常眷爱。”
蔡东藩把结论交给读者自己去下,但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确实对福康安非常恩宠,但这并不足以证明福康安就是他的私生子。福康安出生于乾隆十九年,自幼被乾隆带进宫,亲自抚养。乾隆对福康安如同亲儿子一样,福康安长大成人后,乾隆对他更为看重。傅恒去世后,福康安被提拔为户部侍郎、镶蓝旗蒙古副都统,此时福康安才十七岁。
十九岁时,福康安就带兵出征金川,这次出征,福康安的军事才能得到表现。他丝毫没有贵胄子弟的那种骄矜,上了战场以后非常勇猛,带领人马冲锋陷阵,攻克敌寨几百座,立下了赫赫战功。因这一仗,福康安被封为三等嘉勇男爵,乾隆还命人在紫光阁为他画像,在功臣排行榜中福康安名列第十三位。
从此以后,福康安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次比一次出色。乾隆四十九年,福康安平定甘肃回民起义,晋封为嘉勇侯。乾隆五十二年,福康安平定台湾的林爽文起义,晋封为一等公。一等公是为人臣者能够享受的最高待遇,宗室以外的大臣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就是一等公。乾隆五十六年,福康安击败廓尔喀军队,并打到敌人的首都,迫使他们开门投降,对清廷称臣纳贡。这一战打得相当漂亮,乾隆想封福康安为王,但是转而一想,觉得不太合适,富察氏已经隆盛无比,如果异姓封王的话,难免会树大招风。
事实证明,福康安在军事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在作战方面他几乎是百战百胜。当然,福康安也有很多缺点,譬如他非常奢侈,花钱如流水,这一点在打仗中也不例外。他往往大手一挥,大把大把地奖励手下的有功将士,所以,福康安的军队开支特别大。
乾隆六十年,福康安在贵州、湖南一带镇压起义,打了几场胜仗,乾隆就封他为贝子,贝子是只有宗室才能享受到的封号。乾隆这时候封他为贝子,显然感觉到再不封,以后可能没机会了。果然,嘉庆元年,福康安在行军途中感染瘴疠,发病而死。
得知福康安的死讯,乾隆万分悲痛,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乾隆爱屋及乌,将傅恒也追赠为郡王。
乾隆自己并没有讳言与福康安的亲若父子般的关系,有人便猜测是不是他们真是父子啊!乾隆厚待福康安究竟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如果是因为福康安战功赫赫而给他封王,那么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很快,人们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乾隆虽然恩宠福康安,却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傅恒的四个儿子有两个娶了公主,为什么不把福康安招为额驸呢?是不是因为他有皇室血统?
乾隆有两个公主比福康安小四岁,但乾隆都没有把她们许配给福康安。而且,乾隆在傅恒葬礼上写了一首悼亡诗,诗中有“汝子吾儿定教培”,乾隆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世人自己跟福康安的关系非比寻常吗?
乾隆对福康安比亲儿子还亲,但这并不能成为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的证据。就像后来乾隆宠信和珅,难道和珅就一定跟乾隆有不正常的关系?
乾隆深爱着孝贤皇后富察氏,对于她的家族感情很深,福康安作为这个家族后起之辈中的优秀人才,乾隆自然非常欣赏和喜欢。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任命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傅恒死后,乾隆将对富察家的恩宠转移到福康安身上,这一点都不奇怪。
从现有的史料看,乾隆和傅恒夫人并没有特殊的关系。傅恒夫人临死之时,福康安正赶往广西,处理缅甸事务。福康安非常希望见母亲最后一面,乾隆以国事为重为理由,不让他们母子见面。试想,如果福康安真是乾隆和傅恒夫人的私生子,乾隆做事不至于这么绝吧!
再看乾隆那句“汝子吾儿定教培”,这句话其实是说把傅恒的儿子当成亲儿子一样对待,说白了乾隆还是难以化解对孝贤皇后的一片深情。乾隆要栽培傅恒的儿子,并不单单是福康安,只是福康安远远比其他兄弟要优秀,所以乾隆才看重他。
异姓不封王是个死规定,真正操作起来并非如此,一个功臣如果确实有很大的功劳,死后被追封为王也是有的。譬如,皇太极曾追封扬古利为武勋王,康熙曾追封黄芳度为郡王。
综合所有事实,我们判定,福康安并不是乾隆的私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