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雍正在前期进行政治清洗的时候,并没有动辄举起屠刀。这是不是代表他很仁慈,怕见血呢?从后来的情况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之所以不杀,并不是不想杀,而是不敢杀。刚刚继位,政权不稳,杀多了很容易引起叛乱和政变。
雍正当皇帝后,他的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全都必须改成“允”,尤其是雍正的亲弟弟,名字中的两个字必须全改。允禵原名是胤祯,雍正继位后,他就变成了允禵。
康熙死后第二天,雍正就任命八阿哥允禩和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允祥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隆科多是雍正继位的得力干将,他们两人得到提拔大家都能理解。但雍正为何重用昔日的政敌允禩呢?
这实际上是雍正的一种策略。雍正继位,根基浅,人心不稳,一方面他要笼络人心,先稳住八王党;二来,这么做也可以给文武大臣一个印象:我雍正是一个宽容大度的皇帝。总理事务大臣位高权重,是新王朝的核心人物,雍正让允禩和马齐进入这个阵容,确实非常有胆识,对稳定人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隆科多和允祥是雍正的心腹,雍正即使提拔允禩和马齐,有允祥和隆科多限制他们,他们也做不了什么手脚。这一招确实高。
不光如此,雍正封允禩和允祥为亲王,给予了允禩在康熙朝没有的待遇。雍正还大封允禩的亲信,致使以前八王党的一些人弹冠相庆,有人到允禩家里来道喜,允禩的妻子乌雅氏有先见之明,说道:“有什么可喜的?不知道哪天就会掉脑袋哩!”允禩本人也看得很清楚,对大臣说:“皇上今天加恩,未必不是为了明天诛杀。现在皇上对我施恩,我根本不相信这是真心的。”
雍正还任命允禩的亲信阿尔松阿为刑部尚书,但阿尔松阿怀疑雍正是向自己伸出毒钩,将来有天用这个职位害死自己,所以推辞不肯接受。应该说,允禩等人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忧虑。
对于拥兵在外的允禵,雍正就是想办法让他回来,削夺其手中兵权。雍正致信给允禵说:“皇考的丧事,如果你不能亲临,只怕你心里也不安宁吧,你还是尽快回来吧!”雍正一面召允禵回来,一面让辅国公延信赶到甘肃,接管允禵的帅印,并让川陕总督年羹尧监督延信。
允禵回京,完全是逼不得已。当然,允禵也可以选择兵变,率领大军开向北京,但他没有这样。原因何在?说来,还是雍正高明,雍正早已安排年羹尧牵制允禵,如果允禵想要挥师直捣北京,年羹尧必然在半道阻击,允禵并无必胜的把握。此外,雍正厚待允禩,让阅历尚浅的允禵产生错觉,以为雍正没有加害兄弟们的居心,所以失去戒心。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雍正提拔重用允禩用意深远啊!雍正不愧是个权谋大师。
允禵回来的路上一脸阴沉,还没到北京,他就给雍正写了一份公文,请示他是先去景山拜谒先皇灵柩,还是先祝贺新君登基?允禵这道题是故意让雍正难堪的,故意将新皇与死去的康熙对立起来,暗示雍正篡位。
雍正貌似大度,让他先去拜谒先皇。允禵径直赶往寿皇殿在康熙灵前哭拜,恰好当时雍正也在那里。正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雍正一副傲慢威严的样子,允禵悲愤至极,两眼冒火。本来,允禵认为父亲宠爱自己,如果父亲不是死得这么突然,皇位一定会传给自己的,现在被雍正捷足先得,昔日的兄弟今天变成君臣,想来允禵觉得耻辱非常。
是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变成了别人的,金钱是这样,权力更是这样。
当然,出于礼节,允禵不得不给雍正叩头,但允禵实在无法做到在雍正面前叩头,于是选择远远地给他叩头。论理,他还应该向新皇帝表示祝贺的,但他实在说不出口。雍正为了显示大度,主动朝他走几步,但允禵仍然不肯正眼瞧雍正。允禵的侍卫拉锡见此,拉着允禵往前走,让他去跟雍正道贺。事后,允禵大骂拉锡,还向雍正告状说:“我是皇上的弟弟,拉锡不过是一个下人。如果我有什么不是的地方,请皇上惩罚我;如果拉锡做错了,请皇上将他就地正法,以正国体。”
允禵表面上是对拉锡不满,其实是向雍正提出抗议,心术如此高明的雍正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这正好给了雍正一个机会,雍正就坡下驴,大骂允禵心高气傲,不服管教,借机剥夺他的王爵,降为贝勒。
雍正元年三月底,雍正送康熙灵柩到遵化景陵,再次下旨教训了允禵一番,允禵心里不服,允禩怕事情闹大后不好收拾,让允禵跪下,允禵才勉强跪下。事后,雍正返京之前,让允禵留下来看守景陵,并让李如柏监视允禵,相当于软禁允禵。
雍正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他还找来允禵昔日手下的将军询问:“听说允禵以前在军中喜欢酗酒行凶?”允禵的将军们连忙矢口否认,雍正大怒,命人将这些人永远囚禁起来,甚至将他们十六岁以上的儿子也关押起来。这样一来,允禵势力等于被雍正轻而易举端掉。
雍正对亲弟弟下这样的毒手,让他们的母亲德妃非常为难。雍正请她搬到宁寿宫来住,她以服丧为由拒不接受。德妃也经常为允禵说情,可惜雍正丝毫不动情,而允禵也相当倔强,不肯低头服软。一个母亲处在这种境地里,简直是生不如死,看着大儿子把小儿子整得生不如死,做母亲的肝肠寸断却毫无办法。终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德妃暴毙,从生病到死亡不过十几个小时。
关于太后之死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太后是自杀的,这种可能性似乎很大。允禟的太监何国柱说皇太后是自杀的,根据何国柱的说法,太后要见允禵,雍正大怒,不允许,最后太后在柱子上撞死。允禩的太监马起云也是类似的看法,不过说法不太一样,马起云说雍正准备让允禟去西藏见活佛,太后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雍正不理,太后愤怒至极,在柱子上撞死。
太后死得确实蹊跷,但具体是怎么死的,恐怕还是个谜,允禵和允禟都是雍正的政敌,他们的证词当然也不能全信。太后死后,雍正封允禵为郡王,作为补偿,但是仍然把他囚禁起来。后来,允禵的福晋去世,雍正给她指定了一块墓地,允禵以风水不好为由拒绝,经允禩劝辞,他才勉强接受。
经过这么多打击和惩罚,允禵心里郁结着仇恨,气愤至极,给雍正上了一份奏折说:“我现在快走到尽头了,一身是病,活不了多久……”那意思是:你现在满意了吗?
允禵的厄运一直持续到清高宗乾隆继位。乾隆继位之后,允禵终于恢复自由,被封为辅国公,允禵最后活了六十八岁,比雍正还多活了十年。
如果说允禵很倒霉的话,那么允禟的命运就是悲惨了。
允禟的母亲宜妃生前深受康熙宠爱,仗着这层关系,康熙死后,她跑到康熙灵堂前,仍旧摆出母妃的架子,眼里丝毫没有雍正这个新君。以雍正的脾气是无法忍受这种无礼的。
当然,雍正不好直接拿父亲的老婆开刀,按雍正的习惯,一向喜欢先砍枝叶,然后再砍倒整棵大树。
雍正元年十二月初三,雍正借口宜妃的太监张起用违法做买卖,将他发配到土尔鲁,这是打狗给主人看。允禟的太监李尽忠被发配到云南边地当苦力,太监何玉柱发配给披甲人做奴隶,这些太监们家产籍没。雍正还给出优惠条件:“如果不愿发配也可以,就地自裁,死后尸骨仍然发往发配之地。”
以雍正残酷的性格,事情当然不会到此为止,同月,他又逮捕了为允禟料理家务的礼科给事中秦道然。当然,雍正一定会给出理由:秦道然这个人仗势欺人,贪赃枉法。雍正把他家抄了后,发现他家所有家产加起来也不到一万两。抄完秦道然之后,雍正还不满足,大骂允禟“文才武略,一无可取”,后来,雍正借口允禵从前线回来,前方缺人,让允禟前去西宁。允禟清楚这是在变相发配自己,推说要为父皇守灵,不愿去。
雍正不同意,命令他立刻过去。允禟到了青海大通县后,年羹尧就派人过来监视他,雍正还提醒年羹尧不要让看守士兵被允禟收买了。允禟在大通待了一段时间,便上奏请求回京,雍正简单地批复一个“知道了”,就没有再回音,私下里仍然让年羹尧加紧看住允禟。
后来允禟派人到河州买草,看看牧地,这事被雍正知道了,让宗人府给他治罪,说他“违反军法,肆行边地”,将他贝子的爵位革去。
八王党的中坚分子除了允禟,还有允䄉。他也是铁杆支持八王的,在雍正上台之前,他极力阻止,所以雍正对他恨之入骨。在康熙生前,曾经指定十阿哥允䄉掌管正黄旗事务,雍正上台之后无法容忍他继续掌管正黄旗了,以免他日久坐大。雍正即位十天后,就剥夺了允䄉手中的权力,将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都统全部换成自己的人马,等于是把允䄉给架空。
喀尔喀蒙古的首领晢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到京城拜谒康熙灵柩,没想到来到之后一病不起,直接跟随康熙到极乐世界去了。雍正正好借机找允䄉的麻烦,他让允䄉护送晢布尊的灵龛回喀尔喀。允䄉不愿离开京城,说自己没钱准备马匹和行李,雍正不许,命他赶快行动。不得已,允䄉只好上路,到了张家口后,允䄉不愿继续往前走,居然在张家口那里住了下来。雍正得知后,很高兴,终于可以收拾人。他故意问允禩:“应该怎么处置允䄉呢?”
允禩说:“给允䄉发一道公文,让他继续前进。”
雍正阴沉地说:“允䄉既然不愿去,何必让他继续前行呢?你回去再想想,这事应该怎么处理。”
允䄉待在张家口后,既不前行,也不让人回来向皇帝请罪。雍正大怒之下,让允䄉回到京城,一回京城,就开始将他治罪抄家。审判的结果是:革去王爵,永远囚禁,抄没银两六十多万两。这下,雍正得理了,质问允䄉:“你说没钱准备行李,从你家里抄出的六十万两又作何解释呢?”
至此,不得不佩服雍正手段之狠,他打击允䄉,分化八王党,还让允禩议罪,把皮球踢给允禩。如果允禩袒护允䄉的话,正好可以借机打击允禩,如果允禩提议惩办允䄉的话,雍正就拍手附和,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允䄉获罪是允禩一手制造的。这一招,狠狠地打击和分化了八王党。
在雍正的铁腕之下,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雍正虽然厚待允禩,严厉打击允禵、允禟和允䄉,好像对兄弟们区别对待,其实性质是一样的。允禵是他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所以康熙一死他就对允禵下手,在火势来不及蔓延的时候就灭火,效果很好。至于厚待允禩,只不过是把他绑在自己的龙车上,让他不能兴风作浪,等到腾出手来,随时可以把允禩推车下碾死。允禟因为母亲的关系,有一定的号召力,如果母子联合起来是有可能乱政的,所以雍正毫不手软地收拾了他们。允䄉并不是八王党的核心人物,对他处罚得严厉一点暂时不会引起八王党的骚乱,而且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在对待政敌的过程中,雍正软硬兼施,克制又残忍。他先后剥夺了允裪正白旗和镶黄旗军权以及允祐的正蓝旗军权。不过,雍正采取了打一巴掌抚一巴掌的策略,解除他们军权后,雍正又拉拢他们,提升允裪为履郡王。但允裪知道雍正的居心,丝毫不感激雍正,反而心怀不满。结果,雍正大怒,以允裪“不知感激”为由,革去他的王爵,仍命他“固山贝子一职上行走”。允祐则显得识时务多了,他明白雍正的意图,立刻脱离和允禩、允禵的关系,对此,雍正很满意,大手一挥,封他为亲王。
我们看到,雍正在前期进行政治清洗的时候,并没有动辄举起屠刀。这是不是代表他很仁慈,怕见血呢?从后来的情况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之所以不杀,并不是不想杀,而是不敢杀。刚刚继位,政权不稳,杀多了很容易引起叛乱和政变。雍正对此是非常清楚的,他经常责备兄弟们:“你们这些人恣意妄行,其实就是想让朕把你们治罪,然后让世人骂朕兄弟相残。”
雍正还说过:“允禩很想激怒朕,让朕怒极杀人,等杀人多了,众叛亲离,然后你们这些人就可以侥幸起事了,朕是不会上当的。”
尽管雍正没有对兄弟们大开杀戒,当时朝野上下也有很多人议论雍正,说雍正凌逼弟辈,挟私报复。当时很多朝廷大臣也对雍正的做法不满,翰林院学士孙嘉淦公开上书,要雍正“亲骨肉”。
如果换做一般的皇帝,肯定会大怒。但雍正不仅没有惩治孙嘉淦,反而提升他为国子监司正,表示自己并不是不懂得亲骨肉的人,也不是听不进别人意见的皇帝。雍正这招高明的地方在于,把世人的言论堵回去:不是我不亲骨肉,是有些人太过分,我没法亲。
雍正虽然手段狠辣,但也不想落个诛杀兄弟的罪名,所以他喜欢采取软刀子让兄弟们走投无路,自己选择死路。比如,大臣们经常奏请让雍正把允禵杀掉,雍正却表现出了自己“宽大”的一面,他说:“允禵和允禟、允禩这些人应该区别对待,允禵只是糊涂,行事狂妄,另外两个人却阴险狡诈。”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雍正对自身的安危也非常谨慎,雍正初年,发生过两次险情。一次是出宫祭祀,隆科多说有刺客,在祭案下面搜查,最终证明是虚惊一场。还有一次是到东陵祭拜,隆科多说诸王可能有变,要及早防备。雍正后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像康熙那样秋狩,主要是担心被人刺杀。
对书呆子阿哥允祉,雍正也没有让他过得舒服,当然,允祉的威胁不大,没必要大动干戈。雍正只是把允祉的手下陈梦雷给收拾了,也算是警告允祉要安分守己。雍正说陈梦雷是耿继茂叛逆案中的从犯,以前康熙赦免了他,他还不思悔改,仍然招摇无忌,作出种种不法的事情。虽然康熙已经宽恕了他,不适宜加重刑罚,但也要发配到边远地方,让他好好反思。
小喽啰们收拾得差不多了,雍正开始把斗争矛头直指允禩,在真正打倒一个人之前,雍正总要先来一点小点心。对雍正来说,小点心就是侮辱责骂,雍正指责允禩在母丧的时候,虚伪矫情。不久,他又当着诸王大臣的面指责,说允禩从前就作恶,朕即位后不计较他过去的过错,但他还是不知痛改前非,仍然私心很重,对大位仍然抱着侥幸的心理。说完,雍正让大臣们给他议罪,而且雍正让大臣们如实揭发,不可以有丝毫的隐瞒。
第二年春,青海的叛乱被年羹尧平定,雍正的位子坐得更稳,这意味着他可以举起屠刀了。
雍正二年七月,发表了《御制朋党论》,这是一个重要的讯号,意味着政治风暴即将来临。表面上,这篇文章是攻击欧阳修的《朋党论》,文中说:“宋欧阳修朋党论创为异说,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夫罔上行私,安得谓道?修之所谓道,亦小人之道耳,自有此论,而小人之为朋者,皆得假同道之名,以济其同利之实,朕以为君子无朋,惟小人则有之,且如修之论,将使终其党者,则为君子,解散而不终于党者,反为小人乎?朋党之风至于流极而不可挽,实修阶之厉也。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朕必饬之以正其惑。”
允禩的死期似乎快到了,中间雍正却停顿了一段时间,原来他要对付年羹尧和隆科多。
八月,雍正召集宗室诸王训话,严厉谴责允褆、允禩、允禵、允禟这些人结党营私,企图造反。雍正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雍正发起总攻的讯号。
虽然因为年羹尧和隆科多的事放慢了步伐,但雍正还是时刻惦记着八王党,中途经常跳出来责骂他们。十一月,雍正宣布以叛国罪处置八王党人,接着就是应接不暇的政治斗争。
雍正三年二月,雍正召集诸王大臣,严厉斥责允禟,说允禟不按规矩,跪迎圣旨,反而说自己是打算出家的人,不受君臣约束;允䄉也好不了哪里去,他在祈祷疏文中,竟然写“雍正新君”这样的字,分明是大不敬;鄂伦岱在乾清门当着众人的面,把降给阿尔松阿的御纸扔在地上……
这段时间雍正一直在对付年羹尧和隆科多。雍正四年,终于腾出手。正月初五,雍正发出一道圣旨,罗列允禩的罪状。惩治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将允禩削除宗籍,逐出宗室。允禩的妻子革去福晋头衔,回母家,派人严加看守,不可和允禩往来。后来,允禩被降为民王,囚禁在高墙里。与此同时,允禟也被抄家,贝子鲁宾曾经为允禵和允禩联系,此时被揭发后,也被圈禁起来。镇国公永谦由于袒护允禩,被革去世爵。
三月,雍正又剥夺了允禩的名字,给他取了个“阿齐那”的名字,这是个满语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确切,有说是“狗”,有说是“不要脸”,总之是一个侮辱性的词语。
这样一来,舆论对允禩等人的同情越来越多,都觉得雍正这个人冷酷无情,毫无手足之情。雍正对此很伤脑筋,他总是说:“你们都是被他愚弄了,不是朕苛刻,他一点都不冤枉……”
很少有人相信雍正的话,他的话也不足为信。
这时,正黄旗有一个叫蔡怀玺的人去了景陵,想见允禵。允禵被整怕了,不想再多事,拒不见他。蔡怀玺不死心,写了“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这样的字条扔到允禵的院子里,意思无非是说将来起事十四爷还是要做皇帝的,到时候可以九王允禟的母亲为太后。
蔡怀玺的不法举动被马兰峪总兵范时绎察觉后,被送进监狱。大约同时,天津人郭允进起事,此人称遇到了洪觉禅师,得授兵法,并散发“十月作乱,八佛被囚,军民怨新主”的传单。八佛指的是八王允禩,传单号召大家在十月起来造反,推翻天怒人怨的雍正,立八王为皇帝。
这些造反活动当然难逃雍正法眼。五月,雍正向全民公布允禩、允禟、允禵、允䄉的罪状,还将允禟改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也是满语,意思不清楚,有人说是“猪”的意思,有人说是“可憎之人”。允禟的下场是非常惨的,他被关押在保定,牢房是三间小房,四面都有高墙,前门是封闭的,不能随意开启,食物装在一个铁桶里传进去,外面有专门的官兵把守。
牢房又小又暗又潮,允禟手脚被套着锁链,在狱中受尽折磨。不到三个月,允禟就病死在牢中,得到允禟的死讯,雍正没有任何的怜悯,只说:“允禟这个人罪有应得。”
外界不相信允禟是病死的,都认为是雍正下的毒手。楚宗在奏折中说,他押允禟到保定的时候,李绂曾经对他说可以“便宜行事”。雍正和李绂都说不知道这件事,后来有人说李绂受雍正之命谋害了允禟,雍正便把责任全推到李绂的身上,说允禟生病的时候你怎么不告诉我啊,你应该把他病死的情况告诉大家。李绂自然只能沉默,老老实实地把黑锅给背上。
蔡怀玺事件发生后,雍正对允禵更加不放心,把他从遵化调到京城景山的寿皇殿里,让他对着康熙的画像缅怀父亲的养育之恩。不久,蔡怀玺被迫自杀。
鄂伦岱、阿尔松阿以前是八王的人,雍正给他们治了个结党作恶的罪,将两人抄家处斩,妻子没入内务府。七月,天津造反头领郭允进被捉住后砍头。九月,允禩在幽禁之地死亡。雍正说他做的坏事太多,服了冥诛,阎王爷代自己动手了。
允禩一死,在康熙和雍正两朝枝繁叶茂的八王党宣告破产。
对那些同情和偏袒八王的人,雍正也是毫不留情的。山西人令狐士义以前受过允禟的资助,听说允禟被关押,提出“愿附有道之主,不附无道之君”的口号,表示要联合山西和陕西的军民,一同营救允禟。最后,允禟没有救出来,令狐士义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在审理允禟太监李大成的时候,没有奏请斩立决,雍正不高兴,故意找高成龄麻烦,说高成龄和阿齐那、塞思黑关系好,有意偏袒他们,于是将审判官高成龄变成案犯。
允禵因为是雍正的亲兄弟,出于对母亲的尊重,雍正也不便把他处死。
至此,雍正王朝终于得到有效的巩固,雍正曾经对诸王大臣说过这样的话:“你们大臣之中,只要有一个人,明奏或者密奏,说允禩比我贤明,为人稳重,能够对社稷国家有福,我就立刻让位,没有丝毫迟疑。”
说出这样的话,说明雍正当时的处境确实很尴尬,名义上是皇帝,但是威权严重不足。现在对手都被消灭了,放眼天下,再也没有威胁到自己统治地位的人。
雍正能不嘚瑟吗?
在雍正兄弟中,唯一得到恩宠的是十三弟允祥,这跟他投资正确有关系,他很早就依附雍正,忠心耿耿,没有丝毫僭越之心。允祥是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抚养长大的,雍正跟自己的亲弟弟允禵不亲,跟允祥关系倒挺近。雍正继位没多久,允祥就被封为亲王,雍正八年五月初四,允祥逝世,雍正将胤祥的名字还给他,配享太庙。
允祉是雍正的哥哥,也是一个比较识时务的人,雍正登基的时候第一个下跪的人就是他,而且他是一个学者,没什么政治野心。但是在康熙晚年,允祉还是受到了重用,甚至有争储的希望。雍正是一个记仇不记恩的人,他上台之后,首先打击允祉的门人,后来又让允祉守了一段时间的陵。不过,允祉在雍正朝倒还平静,他没担任什么重要职务,也没有和雍正发生什么冲突,不过他的儿子弘晟犯了错,被革去世子之位。
雍正六年,允祉因为追讨一个大臣的银两,在朝堂上公开大吼,惹恼了雍正,被降为郡王。八年,雍正恢复允祉的王爵,几个月后,雍正又剥夺了允祉的王爵。允祉这次被惩罚的原因用现在的话说是“迟到早退”,当时雍正最宠信的弟弟允祥去世,在治丧期间,允祉经常来得晚去得早,雍正一气之下,给他拟定了十二大罪状,大臣们说应该处死他,雍正说,算了吧,还是从轻发落,革爵幽禁。
雍正十年五月初九,允祉逝世,活了五十六岁。乾隆当家后,恢复允祉的爵位和宗室地位,将他的名字收入皇家玉牒。不过,允祉的大儿子弘晟虽然被释放,但无官无爵,成为闲散宗室。允祉的小儿子弘景被封为贝子,子孙沿袭爵位。
五阿哥允祺相对平淡很多,在康熙朝的时候他就几乎是一个隐形人,到了雍正朝更加不用说。允祺一生无风无雨,死得很平静,他和允祉在同一天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七阿哥允祐是个残疾人,由于没有卷入过储位之争,加上做事情认真负责,被雍正封为和硕淳亲王,雍正八年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十二阿哥允裪先是被封为多罗履郡王,由于没有搞好和雍正的关系,两年后,又降为贝子。没过多久,允裪又犯错,被降为镇国公。允祥去世以后,雍正才恢复允裪多罗履郡王的爵位。雍正的丧事就是允裪操办的,乾隆在位期间,允裪被封为和硕履亲王。乾隆三年,皇太子永琏夭折,允裪继续操办丧事,简直可称得上是治丧专家。乾隆十六年,时年六十六岁的允裪唯一的儿子弘昆去世,为了安慰叔父,乾隆把自己的儿子永珹过继给他。允裪的母亲一直活到九十七岁才去世,母亲去世六年后,允裪去世,终年七十九岁。
十五阿哥允禑在雍正四年被封为贝勒,三十九岁时突然病故。十六阿哥允禄对数学挺有天赋,参与编修了《数理精蕴》一书,允禄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政治作为,但一直得到雍正的赏识。雍正元年,和硕庄亲王博果铎去世,无后,雍正让允禄袭取庄亲王的爵位。雍正驾崩后,允禄是四辅政大臣之一,乾隆前期重用允禄,给予他双倍的薪俸。后来,允禄跟乾隆的皇子们交往频繁,遭人参劾。
乾隆觉得允禄这个人平庸无能,成不了大事,跟皇子们往来不过是饮酒作乐,是以从宽发落,免去他的职务,保留了他亲王的爵位。此后,允禄老实了许多,乾隆三十二年,允禄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十七阿哥允礼由于年龄较小,二十六岁之前没有被封过,因此也谈不上什么储位之争。雍正继位后,封允礼为果郡王,后来又派允礼处理西藏事务。雍正驾崩后,允礼成为辅政大臣之一,被晋封为亲王,可惜允礼天年不永,四十二岁时就逝世。允礼没有子嗣,乾隆让他的弟弟弘瞻承袭他的爵位。
二十阿哥允祎,康熙去世时他才十七岁,储位之争跟他更不沾边,雍正后来封他为贝勒。但允祎这个人非常懒,雍正曾骂他“人本庸愚,性复懒惰”。十一年,雍正派他去祭陵,结果这个懒弟弟走到通州就打道回府,说生病了,其实是嫌累。第二年,雍正又让他去祭陵(雍正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明知这人懒,偏要让他去干),这次,他还是托病不去。雍正愤怒之下,将他连降三级,从贝勒降到镇国公。
乾隆继位之后,恢复了允祎的贝勒爵位,尽管如此,乾隆其实比老爹更狠,让他带着三十九人去守陵,让你祭陵你懒得去,那好,你就整年守在那里吧!这位懒人在那里待了二十年,直到乾隆二十年死在那里,结果他也葬在那里,终年五十岁。
最后四个阿哥跟乾隆的年纪差不多,他们都没受到雍正的迫害,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