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朱德、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从延安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带领中央机关一个精干的小部队,在陕北坚持斗争,与胡宗南周旋。临别时,毛泽东交给朱德一个任务:解决华北部队的作战问题。
当时,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被迫将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而解放军已经度过了战争初期最困难的阶段,东北、华东等战区开始组织大规模战役,整军整师地歼灭国民党军。只有华北战场打不开局面,没打一个像样的歼灭战。当时各战区部队歼灭国民党军十几个师,俘虏国民党将官106人;华北战区只俘虏一个,还是团长。毛泽东在1947年1月批评华北战区负责人:“过去六个月自卫战争,你们已有不少胜利,但比陈(毅)粟(裕)集团、刘(伯承)邓(小平)集团、陈赓纵队(只有四个旅)的胜利是落后的。现在正是你们赶上去的有利时机。”3月,毛泽东再次批评华北战区负责人:“你们作战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能歼灭敌人就是对于其他战区的配合。你们长时间没有打开局面,八个月来各解放区俘虏的106个国民党将级军官中,你区俘获得最少(据说只有1名),其中必有缘故。应虚心检讨,得出教训,以利作战。”[1]
朱德在华北战场
因此,毛泽东委托朱德去华北部队视察,看看原因何在。朱德到达华北部队后,听取干部汇报,并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了严重问题。6月他给毛泽东写报告说,华北部队后方太大,出征人员少。野战军号称12万人,实际能用于作战的不到7万人。其余的都在后方搞生产,各自为政。团以上机关都有自己的财产,纪律也比较混乱。如果不割去这个大尾巴,华北部队的状况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为什么华北部队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抗战时期遗留的问题。抗战期间,太行山根据地的部队都是自谋生路的。延安不发经费,要部队自行解决生计问题。抗战时期是国共合作,八路军不能像红军时期那样打土豪、分浮财解决军饷,就只有靠生产经商。于是,晋察冀部队在太行山里开荒种地,办商店,搞多种经营。聂荣臻回忆:他领导的边区政府制定新经济政策,保障一切抗日人民(包括地主)的财产所有权,人民按政府规定缴纳赋税,任何机关、团体不得另立名目勒索或罚款。政府建立银行,发展农业,积极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繁殖耕畜,凿井开渠。发展军事工业、矿业和手工业,鼓励开展各种生产互助合作,发展商业。
晋察冀边区地处陕甘宁和华北敌占区之间,八路军利用敌占区农产品缺乏、商人贪图牟利,以及在伪军、伪组织中的地下内线关系等条件,展开工作。八路军的地下关系网一直深入到北平、天津,利用一些商人为根据地提供必需品。一部分商人是同情抗日的,有些商人没有这样高的觉悟,但他们总想赚钱吧,也愿意同八路军做买卖。尽管日伪对边区封锁,但是,八路军利用各种关系,从敌占区购买各种必需品。特别是在天津的路子更广一些,搞到的各种物资尤其是医疗器械和药品比较多。到1941年,晋察冀政府和部队的生产经营已初具规模,有了多种设备简单的小矿,以及熬盐、制碱、硫磺、酒精等化学工业和榨油、制造纸张、面粉、文具等多种轻工业。
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搞生产经营和商业贸易,使边区军民的生活日用品大部分能够自给,不但解决了生存问题,还经常接济陕甘宁根据地。但是到了解放战争,部队要打仗了,原来的经营体制就成了大拖累。你想,一个团的编制,后方搞经商的人和前方作战的人数差不多。一个团长还要想着后方的生意怎么办,缴获的财物也不交公,都运往自己单位的后方,这样的部队能集中精力打仗吗?这种前后方不分、建制混乱的现象不解决,不但打不了仗,而且极容易滋生贪污腐败,涣散部队的战斗力。
朱德与刘少奇商量,决定采取坚决手段,割掉后方的大尾巴,让部队轻装作战。他指示华北部队:停止经营生产,商店一律归公,建立统一的后勤机构专门管理。这要涉及很多干部的切身利益。朱德向中央表示:“改组虽一定会有很多阻碍,当设法推动,以取得速效。”6月3日,毛泽东致电同意朱德的报告,指示华北部队认真整顿。在刘少奇的配合下,华北部队清理了经商机构,后方人员由新建的军区后勤部统一管理。军区参谋长赵尔陆任后勤部长,黄敬任政委。后勤部统一领导军区的供应、卫生、兵站、军工生产、交通运输、补充新兵、训练俘虏等工作。
经过两个月的整顿,华北军区的混乱现象明显改变了,机关后方精简了,野战部队摆脱了沉重负担,部队机动灵活了,特别是制止军队经商,铲除了滋生腐败的根源。干部们都能集中精力作战了。当年10月,华北部队在保定以北的清风店全歼国民党第3军,俘虏军长罗历戎,打了第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朱德非常高兴,赋诗一首,表示祝贺。
[1] 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2辑第2册,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