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这位……”陶锡卡顿了一下,不知该如何称呼。

“李泉。”

“李前辈。”陶锡深深一拜道,“感谢您相救。”

方才那些尸骸骤然化妖,他不是没法子应对,但他手下的这些人,恐怕就没有办法完好无损了,便是交代在这里一两个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漓池略一点头,算是领受了他的谢意,脚步一抬,便准备离开。

“前辈请留步。”陶锡慌忙道。

见漓池停步,陶锡神思一定,没有再说什么一定要拜谢之类的话,而是恳切再拜,直接问道:“晚辈陶锡,戒律司中人。请问前辈,此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大劫之中作乱的邪修不少,真正的隐士高人也有出世的。在真正的有道高人面前是藏不住心思的,他的感念是真,但有所求也是真,比起拉拉缠缠地扯其他理由,不若直接请教。

漓池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先出去再说吧。”说罢,身形就飘忽消失在原地,下一瞬已站在了洞口,停在那里略略回首。

洞内几根石柱上的兵甲战车都开始飞快的朽烂,碎片与灰尘簌簌下落。缺了这些支撑,石柱也开始变得不稳起来,整个洞窟都开始摇摇欲坠。

陶锡等人也反应了过来,现在洞内阴晦怨煞已散,他们也不必再顾忌着不敢施术,此前走了数个时辰的道路,此时不过一个呼吸,就回到了洞口。

洞口外,此前留在外面的那个四纹领只见眼前一晃,倏忽出现了一个陌生人影,刚戒备起来,就见陶锡带着其他人也从洞中出来了,见他们没什么问题,才又放松下来。

陶锡一离开洞口,就见漓池站在洞外,手掌松松对着小山丘虚笼着。他顺着回头往小山丘一望,失了支撑之后,整座山丘都开始向下塌,连带着上面的山石草皮整块地下落,却偏偏没发出一丝声响,别有一种震撼。

等整块地都塌实了后,原本凸起的山丘已变作了一处凹陷的谷地,荒草仍结结实实地长在上面,连滚落的石块崩塌的土壤都瞧不出来,仿佛这里本来就是一处谷地似的。

陶锡回看漓池,只见他虚笼着小山丘的手掌已经随之放下,被垂下的广袖笼住。这一番消去山丘垮塌的动静,却连灵气波动都没见多少,端得是举重若轻。

作为戒律司中的七纹领,陶锡自然是知晓这种手段的。寻常修士以法决施展术法,少不得要搬运灵气,天地间自会生出灵气波动,动辄威势磅礴灵气如潮,瞧着十分气势,却只是强行以力推动的法子。但明悟灵机者不需法决,拨动灵机奥妙自然,亦不生灵气波动,举重若轻方显玄妙。

后者虽然难得,但对于陶锡所在的层级来说,却不算少见,他自己也是对灵机有所领悟的。只是大劫之中,天地间灵机混乱愈发严重,能继续拨动灵机施术的也愈发少见。此时还能运使这般手段的,无一不是已经在某条道上走出极远的修行者。

虽然在山腹中时被环境压制得厉害不敢运使法术,但陶锡也不是只干走了一趟。他已经记下了洞中的布局,那几根吞没了数百年前兵甲战车的石柱排布成了一个阵法。世间阵法虽多,但基础变化都是一样的,这几根立柱是明面上摆着的部分,陶锡多少还是能够看出些阵法轮用的。

除了塑造出那等旋涡似的环境,迫使一切进入山腹中的生灵不得不进入中心外,还具有聚煞、引魂等作用。

这里是七百年前的古战场,坑杀了无数梁国勇士,这样的地方最易生出变数,梁国不可能放任其滋生阴晦怨煞,早就处理检查了无数遍。枉死在坑中的梁军魂魄也的确都被超度入了幽冥之中重新投胎转世,洞中那无数鬼火并非当年的梁军,若真是当年的梁军阴魂留到现在,也不可能还是那点没什么能耐的鬼火,恐怕早就成一支可怖的阴兵了。

当年古战场中的冤魂与阴煞应当的确全部都清理了干净,只是这片地方到底坑杀了太多人,枉死士兵的血肉都化在了泥土里,虽然当时消去了怨煞,却仍成为了一处荒地,除了荒芜的野草,什么粮或药都是长不出来的,就连能把野草根都啃秃的山羊都不乐意吃这里长出来的野草。这片地因此也一直没有开垦,就这么一直荒在了这里。

洞中的鬼火都是才死没多久的阴魂,看那样子,只怕大部分都是附近死在大劫中的饥民。但洞中也并非没有一二老鬼。在阵法中心,当时围在李泉周围的鬼火中,有几个火光中隐现血色,已是神智不清怨煞惊人,放出去必然会为祸一方。

戒律司中最高的领上也只有九道海纹,虽然海纹数量低的并不一定弱,但实力弱的一定纹不上数量高的海纹领。陶锡领上足有七道海纹,已经是戒律司中难得的高位了,但在阵法中心所见的那一二大鬼,已经是足以让他感到棘手的程度了。

因为这些大鬼怨煞太重的缘故,他很难具体分辨出这些老鬼的年限,只大约能确定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超过百年的。鬼修岁月不超百年,却已经能够令他感觉到棘手,那他们的实力必然并非因修炼而生,而是因为怨煞而起。

他们的怨煞这般浓重可怖,生前不知遭受了多重的苦难,这让陶锡自然联想起了靠近阵法中心的那些骸骨——他们可都是才死不超过二十三年的人。

从二十三年前到一年前,大劫可还未起,梁国之内也没有眼下这么乱,戒律司对国内情况还算有掌控力。陶锡记得很清楚,甘南城这一片地方,可是一直有六纹领的修士镇坐。按照戒律司中规定,梁国国土内被划分成几大区域,六纹镇府常年镇坐,七纹巡边三载一巡,五纹与四纹的修士每旬带队查访,如同布下罗网,密而不漏。

但就是这样,二十三年中,戒律司却从未发现这片古战场又被人秘密起出来,并不断送进活人生生献祭。这一大片阵法的内三分之一处,可都是才死的尸骨!这二十三年里,究竟死了多少人?这样大的手笔,又为何一直没有被发现?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当年古战场毁伤土地的凶气再重,可是如今已经过去七百年了。足足七百年,这片土地都没养好吗?这个局究竟是在二十三年前布下的,还是……在七百年前就已经有人暗自下手了呢?

想到这个,陶锡就不寒而栗。他倒是没有疑心戒律司内部有问题,戒律司之所以有这么大权力,又能一直把控住梁国内复杂的情况,与它起这个名字的缘由也密不可分。

所谓戒律司,并不只是为梁国内的修士们定下戒律严密监督,也是指所有戒律司中人都需要守持戒律。

但戒律司中人所受戒律与吴侯所修持的持戒法又有不同,二者并非同种法门。吴侯所修的持戒法其戒在内,严苛谨守自身,修成后可以获得特殊的持戒神通,而戒律司中人所受之戒在外,要求也宽松许多,并不像持戒法那样对自身的限制细致入微,也没有什么持戒神通。

戒律司中的受戒,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维持忠诚,且让受戒者可以分享梁国国运的手段而已——所有入戒律司中的修行者,所受第一条戒律就是维护梁国与胥氏。

只要受了这条戒律,他们就可以享受梁国国运的庇护,自身之运也会汇入梁国之中。虽然如此,但一国之运显然要比一人之运要大得多,有了国运的庇护,他们修行路上就能减少许多坎坷。所受戒律越多,国运对自身的庇护越高,最高一共就九条。唯有受到越多的戒律,才能获得越高的职位。这其实算得上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戒律司中人越多,梁国之运也就越大,梁国之运越大,反馈给戒律司中人的好处也就越多。

唯一可虑的事情就是,万一他们违逆了所受之戒,他们在此之上的修行之基也必然崩塌。这是无法掩盖的。

陶锡大约能看出这山中阵法的作用,它在将所有怨煞与阴魂引到阵法中心后,必然会产生可怖的变化。只是,在他们到中心的时候,李泉前辈已经镇坐在那里,一曲琴音轻轻巧巧就化去了阵法,无论这阵法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如今都已经成了空。

这是件好事,但职责所在,戒律司现在能够对这件事了解得越多,日后也就越好解决。

“这座阵法意指地脉。”漓池道。

陶锡面色未改,心中却一惊。涉及地脉便不是小事,也不可能只有这一处布置,更遑论对方已经布局了不知多少年,虽然此处阵法已毁,但别处不知还有多少。他不由得心生焦虑,再拜而请教道:“此事事关重大,求前辈有以教我,万望莫吝赐教!”

他恳切而求,却见李泉缓缓摇头道:“我不过是游历中途见到此处气机有异,方才落下发现此阵,无甚可教你。”

陶锡正在发愁,却忽听耳中传音:“梁国北边有一古村,名为神树村,村中亦有针对地脉的布置。村落已毁,尚余残迹。”

他听出这是李泉的传音,不动声色地抬眼看了看李泉,却见李泉面上毫无端倪,好似刚刚那传音不是他发出的一样。

陶锡面上不动,好似已经接受了这个结果,转而换了别的话题:“前辈接下来要去往何处?”

“往甘南城一看。”漓池道。

“这也正是我们的目的地,可否请前辈同行?”陶锡笑道。他脸型端方五官周正,外表看上去约莫四十上下,鬓角略有几缕白发,说话声沉稳又带爽朗,双目明亮却不锋锐,十分真诚的模样,让人很生好感。

漓池点头道“可”。

陶锡向他略略告罪,先去前面接了之前留在外沿的几个人和马匹,又写了两道文字术法双重加密且会自毁的信件,一道直接以术法发出,另一道交给了一个跟他一起进入过地窟的四纹领,命他携带信件急回梁都。

不必多做解释,队中的其他人都以为他是为了地窟中事才挽留李泉前辈同行的,但陶锡却心知,他是为了那声传音。

地窟中阵法已毁,就算戒律司再派来好手,能够看出来的信息也有限。李泉前辈所提到的神树村才是重点,就算如前辈所言,神树村也已经被毁了,但能够查两个不同地方的线索轨迹和只有查一个地方的线索轨迹所得的结果,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翻倍。

他就算亲自走过了一趟地窟,但若想要查清此事,同样无异于大海捞针。可若再加上神树村,能够在二者的线索中找到交叉之处的话,可不知要省却多少工夫。时间就是先机。

但李泉前辈在告知他神树村的线索时,却是以其他人都不知晓的传音方式。这令陶锡心中生出不好的感觉,难不成李泉前辈在暗示,戒律司中有问题?

陶锡在心中紧皱着眉,面上却半分不显。戒律司中人皆受誓言戒律所限,人人皆望梁国更好,但这戒律却并不能保证戒律司铁板一块,事实上,戒律司中的派系之争一点都不比朝堂上干净。有了争斗,便会留下可能被人乘隙而入的漏洞。

除此之外,陶锡虽然对戒律司的戒律有信心,但也清楚这戒律究竟有多松散。这些戒律大多论心不论迹,若是有戒律司中人受了蒙骗,自以为做的事情没有违背戒律,却已经被人利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思绪并着戒律司中的一个个同僚们在陶锡心中转了不知多少圈,表面上的行举却让人看不出任何端倪,待李泉前辈也是尊敬中不乏亲近,但连对戒律司中都会存有疑心,他对这位偶遇的李泉前辈又怎么能全然信任呢?

他若是这样容易信任一个人,只怕也活不到成为七纹领的时候。

一行人之前所停之地与甘南城相距不远,沿官道而行,很快就看见了甘南城高高的城墙。

甘南城是一座不小的城池,城外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落与田庄,这个季节正是收获的时候,过去每年的这个时节,田上都是割过后齐刷刷的麦茬,在夕阳下呈现一片暗金色。但是现在,这些田已经被一人多高的野草淹没了。在没有人清理的时候,它们野蛮的生命力足以吞没每一寸土地。

这些土地都是好的,它们生得出这样旺盛的野草,也长得起谷粒饱满的粮,那是世上医治饥馑最好的药。只可惜,在之前的灾难中,能够打理土地的人都已经逃了。

收获是需要时间的,但人却是每天都要吃饭的。灾荒刚开始的时候,还有老人家宁可饿死也要留下粮种,那是他儿孙明年活命的希望。可是后来就没有人留粮种了,再留下去,家里最后一个人也活不下去。但吃了粮种,又能活多久呢?吃了树皮,又能活多久呢?吃了草根,又能活多久呢?

饥荒是一场病。大地厚德载物,滋养万物生长,就在那里;人们有手有脚,不吝花费力气,就在那里。这样的大地和这样的人们都在,可是地却要荒芜,人却要饿死。

连天上寻不到一粒种子以果腹的鸟雀都不敢落下停歇,直到疲惫的翅膀再也撑不住一次扇动,直直坠到地上,被饥饿的人扑过去捡起,来不及拔毛就用惨白的牙齿撕扯。

马蹄嘚嘚。

戒律司的人在官道上疾驰而过。

官道本是不允许平民百姓走的,但眼下这个时节也没多少人在意这个了。官道是最平整、最好走的道路,意味着相对安全和节省体力,而这两样对于逃荒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与这些衣衫破旧形容狼狈的逃荒者相比,戒律司的骑队在官道上实在是太显眼了。那一匹匹膘肥体壮的马,在平日里代表的是让人们避之不及的权势,而在现在,它们代表着肉。

普通人是永远无法理解快要饿死的饥民的,但他们看得见。戒律司骑队已经遇到过很多次饥民,每一次都会被拦路乞食,饿急眼的人连奔马都敢拦,若是真停下来,只会被从马上扯下来,再被撕夺走身上每一点可用之物。至于那些马,则会成为饥民们的口中之食。

戒律司的骑队应对这些饥民已经很有经验了,他们不会停下来,但也不会任由马在人身上踏过去。他们有术法。

但这一次,戒律司中的人们却并没有用上他们的术法。这些逃荒的饥民并没有上来阻拦,对这一行格格不入的骑队最多只是投注一次目光,接着就继续向城门处赶路。他们眼中不是常见的那种能活一天是一天的麻木,他们眼睛里有着光。

这原因也很简单。在这条官道上,除了逃荒者和像戒律司这样穿着打扮一看就不是逃荒者的人外,还有这一群身穿灰、黑两色布衣的人在维持秩序。

这些灰黑布衣人从城门外半里处就开始吆喝,告诉逃难来的人莫要争抢,前面城门口有免费放粮的,排队可以进城,城中有活干,可以换粮。

他们每个人腰上都缠着一个大布兜和一个水葫芦,分别看顾着一处路段,一旦看见有逃难来的人体力不支,就从布兜里取出干饼就着葫芦里的水喂食,把人带到路旁树荫下歇息,等他们缓过来后再让他们继续到城门口排队。

这些人用随身的食物救人且并不吝惜,城门口长长的排队队伍也是可以看得见的,所以逃荒的人也相信他们的话,只要还能勉力支撑就坚持着往城门走去。

有被喂完食水扶到路旁休息的逃荒者,向旁边身穿黑灰两色布衣的人问道:“真的有那么多粮吗?就这么分给我们吗?”

这话里满是不安,他一问出口,周围其他同样暂歇于此的人也都竖起耳朵看了过来。

“你放心!”那人保证道,“粮食肯定是够的,但也不是白发,刚进城的可以领几天的粮,但之后就得干活儿了,也不是什么难活儿,有手艺的按手艺分配,没手艺的也有活儿干。”

“像我,我也是逃荒的,就比你们早来了半个月。我现在这儿就是分配给我的活儿,这半个月来一直都是这样,只要有逃荒来的人,就都收留!都有活儿干,有得吃穿!”

他拍着胸脯对人们保证,从脸上的皱纹与手上的茧子都能看出来,这的的确确就是个普通人,身上还有着之前所受的苦难痕迹。

由这样一个人所给出的保证,无疑是让逃荒的人们安心的。

但人们还是难免心有疑虑,继续问道:“我们这么多人,粮食怎么够呢?”

那人没有丝毫不耐,回答道:“如果是普通大户人家放粮,那肯定是不够的。”

别说普通人家,按照这么个收法,就连官仓恐怕都是不够的。他们大多都是普通的农人,对高山流水的东西或许一窍不通,但对粮食绝对是最敏感的。

可身穿灰黑两色衣的人却很自豪地接着道:“但给我们发粮的,可不是那些大户或官老爷,而是神仙!玄清教的神仙!”

神仙可是会法术的,当然能有很多、很多的粮食了!

其他逃荒者们听完之后,果然放下了心,纷纷喜道:“原来是玄清教的活神仙们!”“太好了!”“再也不用跑了!”

对于这些普通的农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也不需要清楚玄清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教派,他们只要知道玄清教是个修行者们的门派,修行者是会法术的,能够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自然也能够变出许多粮食来,这是个很合理的逻辑。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其他诸侯国,本来都是不至于使人惊讶的,可这样的一幕,却偏偏发生在了梁国。

梁国是个邪派林立的国家,修士在普通人中的名声并不好。就像漓池在刚进入梁国边境,给遇到鬼打墙的徐田和徐立二人指路时,徐田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这是梁国的人在多年生活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比起帮助凡人,梁国的修行者们更有可能做出的事情是拿他们的心念、血肉,乃至魂魄来修炼。

但在这里,身穿灰黑两色服的人只是提到了玄清教的名字,这些逃荒者们就真心实意地安下心来。

玄清教在梁国凡人中,已经悄无声息地树立起了这样的名声。这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跟随在后面的骑队中已经有人不自觉皱起了眉,陶锡却面色如常。一行人转眼就走到城门外。

现在这座城的管控很严,门口列着士兵,并不许直接进入。城门外被划分为了三个区域,一个是给逃荒者发粥的队伍、一个是给准备进城的人发号码牌的地方,最后一个则是给领了号码牌的人等待进城时休息的区域,有一座临时搭起来的茶棚,里面三三两两坐了几个人,还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跛脚老翁在卖茶。

骑队停在茶棚外翻身下马,茶棚里的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一支骑队,一个个暗自打量着他们,卖茶的跛脚老翁反倒成了最淡定的一个,在看到又有人来之后,就捧着一摞粗瓷碗准备提壶倒茶。

跛脚老翁确确实实就只是一个普通人,瘦而皱的脸和筋络凸起的手上刻满了苦难的痕迹。他也是一个被甘南城收留的逃荒者,能够坐在这茶棚里的人,无论高高在上的修行者还是凡间富贵的权势,与他之间的差距都太远了。当差距大到一定程度,究竟是差一座天渊还是一百座天渊就都没什么区别了。无论这些坐在茶棚里的人有什么打算,都不是他一个险些死在饥荒中的老翁能够影响的,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去在意他们呢?

一道清风悄然落在旁边,显化出衣袍暗青的身影。他出现得太过自然,明明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但却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异常,仿佛他本来就应该在那里一样。

不必陶锡吩咐,就已经有一个两纹领便去领号码牌那里排队去了。

坐进茶棚后,几乎所有人都在打量他们。他们领子上的海纹实在太过瞩目。大劫开始后,梁国虽乱,但戒律司的威势犹在,更何况陶锡领子上足有七道海纹。

梁国之中,人人都知道有戒律司出没的地方,必然是发生了与修士有关的事情。戒律司出门办事自然也不会永远都这么一副显眼的打扮。所谓明察暗访,既要有明察,也要有暗访。陶锡一行人所负责的并不是对玄清教进行暗访,大劫开始这么久,玄清教的势力飞快扩张,现在已经比秃头上的虱子还要显眼了,都到了这个地步,戒律司还要隐藏身份假装自己没发现玄清教才是愚蠢。

不过,虽然此次是冲着玄清教来的,陶锡更多的心思还是留在李泉身上。

老翁提着壶,拖着脚走过来挨个儿给倒了碗茶,收了茶钱后,又被旁边别的客人叫去问话。

那客人在问甘南城中的情况,但实际上意指的却是玄清教。跛脚老翁不知有没有听出来,但客人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倒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意思。甘南城原本的太守还活着,名义上也仍然是他在执掌甘南城,但实际上……他要么是受玄清教所胁、要么就是与玄清教合作,如今的甘南城无疑已经落入玄清教的掌控之中。

这让戒律司中人听得直皱眉的事,在老翁口中却是十分令人欢喜的一件事。他称玄清教中的人为救苦救难的活神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陶锡一面与漓池聊天,另一面轻轻打了个手势。

一个三纹领对老翁搭话道:“老人家,太守还在,为何只感念玄清教,却不念梁国之恩呢?莫非这太守做得不好吗?”

老翁被这话问得愣了一下,才道:“我不知道太守做得好不好,我只知道我在路上听人说这里有玄清教的神仙在放粮,我来到这里后,也是玄清教的神仙们救下了我和儿子还有小孙孙,给我们安排了住处和活计,让我们能活下去。”

茶棚里又来了新的客人,老翁答完后便不再言语,拖着跛脚去给新来的客人倒茶。

戒律司中有几个人皱起眉,老翁说出的话他自己可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他们却明白这代表了什么。甘南城是梁土,城池屋舍是梁所建,然而现在玄清教的名却盖过了梁,这些人……已经只知玄清教而不知梁了。

新来的客人披着一件黑缎织银的连帽薄斗篷,走进来的时候并不太引人注意,此时摘下兜帽解了斗篷,露出斗篷下用金银线绣着忍冬纹的正紫色锦衣和一张透光白玉似的脸来,狭长的目一挑,横斜向戒律司中的几个人,冷笑道:“怎么?百姓命贱,高高在上的官家懒得救人,却又嫌玄清教抢了梁国的风头,看不惯?”

这话的意思太过恶毒,戒律司中几个年轻人脸上透出怒意,却没有擅自接话。

陶锡转头看向这新来的客人,他神色平静得很,丝毫没有被激怒的模样,语气也很平和:“救人是功德事,百姓无辜,无论是谁救了人,都是在做功德,没有什么看不看得惯的。但这世间,不是没有屠了人家满门,再伪装作救人的来救下一个活口,反倒成了人家恩人的事情。”

“是吗?戒律司中的大人物既然如此说,想必是有所凭依的。不如说来听听?”锦衣人目色更冷,声如寒泉。他容颜极盛,衬着一身华服,更显得气势逼人,虽未显露出修士的气机,却也逼得戒律司中几个修为不够的年轻人脸色白了些许。

陶锡稳如山岳,道:“受戒之人谈不上大人物,却也有些心得。世间机巧之人无论所布之局有多精妙,最终都绕不过一个坎。任他手笔绵密如隐雾中,最终结果都将显露出自身与其目的来。只要看那受益的人是谁,也就知晓动手的人是谁了。”

大劫虽然难捱,但梁国积累亦丰厚,本不至于凄惨如此。劫中搅混水的偏门邪派多不胜数,但没有一个得到的好处像玄清教这样大——在大劫前,本没有几个人听说过玄清教的名字,但现在,落到玄清教手中的城池可不止甘南城一座。

“戒律司中的七纹领果然思维敏捷无双。”锦衣人轻笑着拍了几下掌,忽然又笑容一收,面上再无一丝表情,轻声道,“我只问你一个问题。”

“仍全由梁国掌控之城并不少,那些城,他们救人了吗?”

陶锡未语,他也不必答。卖茶的跛脚老翁面上已经露出了苦恨之色。

这些逃荒的人并不是最近才开始逃荒的,也不是一次就找到了甘南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走过了许多座不同的城池,便是逃到梁都外的也不是没有。但在靠近梁都十里外的时候,就被梁军驱逐了。

原因很简单,那是梁都,怎么可以任由灾民冲击呢?

有些地方虽设官仓,却连开仓放粮都不肯,原因也很简单,官粮有限饥民众多,若是不放粮便罢,放粮了就很有可能被饿疯了的灾民哄抢,他们会从抢官仓到抢有存粮的高门大户,再到抢还过得去的普通人家。

这并非臆想,聚集成群化身暴徒的灾民并不少,许多只有栅栏篱笆卫护的小镇子,就是被灾民屠灭的。在活命的前提下,人的道德底线再容易降低不过,而有些底线一旦跌破,就再也回不来了。抢疯了的灾民开始可能还只是抢粮,可是被抢的人会反抗,反抗会激起仇恨,生活的落差会激起不平,不平会激起愤怒。

既然反正都要打架,反正都会杀人,那么为什么又要只抢粮呢?

柴禾、衣服、屋舍、女人……

这世上的大部分人,在做过某些事情之后,并不会悔痛难受太久,因为人要活下去,就要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如果良心过不去,又不想折磨自己,那就只好把良心丢掉了。丢掉良心之后,世界会打开另一个模样。

莫说那些化为暴徒的灾民,便是这些逃难到甘南城中的人,又有几个在逃难途中没有丢下过什么的呢?

卖茶的老翁说玄清教救下了他和他儿子,还有他的小孙孙。不知他有没有小孙女,但他既然有儿子,那就是有媳妇的。他的媳妇呢?他的儿媳妇呢?逃荒了这么久,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逃荒中活下来的人,永远是男人比女人多,青壮比老幼多。

但这些话是不能说出口的,不能在面对这些受难的灾民时成为不救人的辩解理由。

饥荒是一场病。生病的人都被扒下了一层皮,只剩赤裸的肌体挨那风沙打磨。可你能同情他的疼,却不能把那一张被扒下来的皮再展示给他看。不看的时候,这人还能挨着苦和疼像人一样活着,可你要是给他看了,他可能就做不了人了。

新来的锦衣人接过茶碗,瓷白的手指像透着寒气,转眼就冰得茶碗上没有了热气。他在戒律司对过的桌旁坐下,没有理会默然无语的陶锡,看向旁边衣袍暗青的背琴人,一双狭长的眼半抬着,露出下半颗分明的黑眼珠,透出一点锐利的光来:“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