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 37 章

第三十七章落户

好说歹说把村民们哄散了,宋樰也就收起了他的小獠牙。

王大伟笑着调侃他:“你这凶起来像一只小狼狗似的……你们富家小哥儿不该端庄贤淑吗?”

“哪来那么多讲究。”宋樰不屑道:“那些皇家贵族我是不知道,我们商家的小哥儿,包括姑娘家,也是要学家里吃饭的本事的。”

不说他们家兄妹三人被阿爹阿姆一视同仁的送去念书,还都得学算账做买卖。其他生意伙伴家的姑娘小哥儿也多少会参与到家中买卖来,至少嫡系是肯定的。

一谈起来生意来,那是绝对不能弱势的。生意场上谁跟你讲端庄不端庄,被人压一头那损失的可是实打实的银子!

有的人就算日常看起来端庄贤淑,也是假的,糊弄糊弄外人罢了,谈起生意就要原形毕露。他们一个圈子里的,谁不知道谁啊?

“那都是虚的,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才会活的那么累。我们这些有钱人尚且如此不肯吃亏,也不知道你这穷的叮当响的在意个啥。”宋樰暗戳戳指被村民“欺压”的王大伟。“就豁出去说,不帮衬了,能怎么着?她们还能打你不成?”

那么高个子的人,居然还要靠自己保护,哼唧。

王大伟被他别扭的样子逗笑了,同时心里也暖暖的。

有人护着自己的感觉还挺好的。

到了家中,古氏瞧见篮子里藏着的咸鱼和腊肉更是大吃一惊:“我的乖乖,这么些东西还有药材,得多少钱啊?你可不能乱花啊!”王成梁死后她也没问过家里还剩多少银钱,总觉得儿子心里有数。然而现在……古氏翻了翻上面的几包药,“这看病的事情可没个准儿,万一几服药下去没好,银钱又花完了,可怎么整?”

古氏嘴上抱怨着,但王大伟也知道她是好心。便安抚道:“没事儿,我这几回来往县城和镇上,已经想了个赚钱的法子。”要是他真能制出来红糖,凭着如今大兴王朝独一份的制糖方子,还愁不来钱?

况且这些东西也并没有花钱买,是张石柱家送的……只是治好产妇的事情不好跟古氏交代,就瞒下没说。

“真的啊?”古氏不疑有他,儿子说了她就相信。

她历来是这样,在家靠父兄,出了门子靠相公,相公死了靠小叔子,现在靠儿子。

他们说什么她就信什么,也不去思考是否可行,这不是她这个女人该操心的。

作为女人,她该操心的是……古氏目光落到了宋樰的肚子上。

宋樰还在思考,没见着县城和镇上有什么赚钱的门路啊,难道是自己的商业嗅觉还不够敏锐?

就听到古氏说:“那你可要赶紧赚钱,等傻哥儿治好了你们赶紧把婚事给办了,让娘好早点儿抱上孙子。”

宋樰:????

王大伟没接这茬,也不知道该怎么接。他现在也有点后悔没和古氏澄清了,等宋樰“治好病”之后场面还不知道多尴尬呢。可现在再澄清好像也晚了……

古氏大概也不会信……

“娘,你看看这些腊肉咸鱼藏在哪里好,待会儿家里要来人,别让人发现了!”王大伟岔开话题。

古氏顿时紧张起来,拎着腊肉咸鱼满屋子转悠,又忍不住抱怨:“所以说你买这么老些干什么呢?还得藏着掖着……”

吃罢晚饭,难民代表们期期艾艾到王家报道。

他们惴惴不安的在脑内幻想,也许王大伟会训斥他们,让他们对那些又懒又贪的村民让步——姑娘小哥儿已经和村民们圆房了,他们手里的筹码少了不少。

结果居然发现王大伟和颜悦色,完全不似在村口时的不假辞色。

叫他们来也不是为了训斥他们,而是要正式帮他们落户,把名字写在户籍册子上。

王大伟翻出来厚厚的一本户籍册子。这是官府发给各村村长的,不知道传了多少年,纸张已经发黄,边角也有些毛了。

他拿出来笔墨:桌上还放着一块大青石,石头中间有个小坑,凑合着能当砚台使。

“我这几天想了一下,这户籍有两种落法。”王大伟研着磨,跟难民们陈述利弊:“一种是和你们亲家归为一户,这样有个好处,是可以避户籍税和每年的徭役;二来是自立门户,好处是你们使力气开出的荒地、菜园子都可以归在自家名下。相反,弊端是需要交户籍税,征徭役的时候也要出人头。”

大兴王朝的税分亩税、户税和丁税,亩税按每季收成来算,各地不同。妙竹州这样的热带气候地区,赋税相较而言高一些,收取每亩田地收成的十分之三;户税得交现钱,每家一年两百二十文,大约年后由户籍官挨村收取;丁税则是以徭役的形式,凡年十五以上,五十一下的男丁每年都要服一段时间的徭役。平常是修桥铺路这样的活计,要打仗的话每家只出一个兵役就可以了。当然不想干的话,也可以拿银钱或者米粮抵赎。

若是选择自立门户,那落户之人必须是男子,逢徭役就得去。女户或者小哥儿立户要收双倍税,划不来。

和亲家落在一处,则可以先落女子和小哥儿的户籍,便可躲避徭役了。

然而,难民们稍一思索,竟无一例外的选择了自立门户。

王壮山苦笑道:“且不说现在我们和村民们已经有了些矛盾……若是归为一户,他们也肯定会让我们出户籍税的钱,甚至顶替他们去服徭役。”

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他们已经看出来这些村民们又懒又贪的性子了。

反正也逃不掉,干脆谁都别想逃懒,一起交税服役算了。就当为朝廷做贡献了——难民们坏心眼的想。

王大伟看在眼里,却也并没有阻止。其实他也是这般想的,村民们太懒了,想要带动村子的风气,不能只靠难民们单方面的努力,也得抽着他们干活儿。那些村民敢跟他这个村长耍赖,面对朝廷和官兵却一个个胆小的像鹌鹑。

让他们服徭役去,是一项非常好的锻炼。

不过为了躲避徭役,大部分人家还是选择让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或者十五一下的孩子落户。他们能一路逃难至此,都是极亲的亲人,并不在意谁先谁后。只是逃难之路艰难,老人和孩子的数量并不多,一大部分人家仍然是壮劳力落了户。

即便王大伟半点后门没开,严格的每家只给一个人落了户,这些难民还是开心的不得了,当即就讨论起要上哪儿开荒去,要开多大的菜园子。

王大伟也很鼓励他们这样的行径:“新开的荒地头三年不用交税,趁着十月前能开多少是多少。”

朝廷鼓励开荒,是有政策的。不过懒汉村附近也并没有什么荒地了,只有一些山地和坡地,不然吴家庄的人早就下手了。

荒地的收成也不会太好就是了。上等田一季能收三石粮食,中等田两石,下等田一石。而荒地头一年能收六斗就不错了。

加上懒汉村人口不多,又穷又懒没人养牲口,也积不下来肥,想开荒养地还挺困难的。

不过日后若是熬糖,甘蔗渣倒也可以沤肥,王大伟思索着。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但也有很多人表示,为了早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就是烧些草木灰来沤地,也要努力开荒肥田!

王大伟帮他们登记好,又把新媳妇们叫进来训话。

村里的习惯,汉子们说正经事儿,女人和小哥儿是不能掺和的。于是她们都等在外间和院子里三五凑头的议论:“他们汉子说事儿,叫咱们来干啥?”

“不会是要敲打咱们要孝敬婆母吧……”今天这一天,因为有着娘家人撑腰,加之看不上那些懒汉,她们这些新媳妇可够不规矩的了。

有人就缩了缩脖子:“我有点儿怵村长……”

赵秋秋挺看不上她们缩头缩脑的样儿的,便道:“村长还没说话呢,你们这就自己吓自己。我看村长不是那样人儿,那天在广场上,他怼我婆婆也怼的挺痛快呢。叫咱们来什么事儿,进去不就知道了?”

她以前在村里就是个泼辣的,加上模样好看,没少有人说她的酸话讲究她。如今受了灾到了懒汉村,反而混得如鱼得水起来。

王大伟从里屋出来,饶有兴趣的看了这姑娘一眼。

叫她们来,除了要把她们的户籍添到夫家上,也是找她们来教导一番。

如今村民和难民之间有矛盾,她们作为中间的纽带,得出一份力,为构建和谐农村发光发热。

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她们约束管教懒汉们。

然而这些新媳妇们面面相觑,并不知道该怎么协调两边关系。她们以前学的都是嫁去夫家要如何孝顺老人顺从相公,这几天就算立起来了,也是有娘家在背后撑腰和指点。靠她们自己管教懒汉,还得协调娘家人,王大伟的要求有点儿超纲了!

王大伟表示,也不是让两边一定就得关系好(毕竟他这个村长心术还需要两边互相制衡,好让他坐收渔翁之利),只要不起冲突就好。村子里天天乌烟瘴气吵吵闹闹的,谁受得了?

当然了,你要有本事,能弹压住其中一方也行——想也知道这些媳妇们会选择弹压哪一方。

王大伟看了看这些期期艾艾的小媳妇们,思考了一下:“……要是不懂的,可以看一看赵秋秋。”

赵秋秋:???

作者有话要说:查资料的时候过于好奇,我在淘宝买了一份麦芽糖……小时候并没有怎么吃过。

味道还挺奇妙的……